时间: 民国二十二年,雨水,“铁算盘”毙命半月后
地点: 朱家角“莲记”跨河大桥(物流枢纽)、陆家浜“金流”汇兑庄控制的三大货仓、榴莲分舵“百口井”刑房、牛家浜界河“千舌港”、左浜互助会八把手“百舌翁”及其麾下126名“吧主”
第一章:千舌鼓噪
雨水节气,冻雨淅沥,苏州河两岸笼罩在湿冷的阴霾中。就在黄榴莲以为肃清了金融领域的隐患后,一种更为庞大、更具渗透力的攻击,如同瘟疫般在底层劳工中蔓延开来。这一次,敌人动用的,是数量。
最先出现异动的是“莲记”大桥附属的各大码头和货栈。装卸工、脚夫、船工这些卖力气的苦哈哈们,似乎在一夜之间被某种无形的力量串联起来。他们不再像往常那样埋头干活,而是三五一堆,交头接耳,脸上带着愤懑与疑虑。工作的效率明显下降,各种莫名其妙的“意外”和“纠纷”频发——绳索莫名断裂、货物堆放不当导致坍塌、工友间因琐事斗殴……整个物流体系变得迟滞而脆弱。
紧接着,陆家浜由“金流”汇兑庄实际控制、存储着大量货物的三大货仓,几乎同时出现了“工人代表”。这些代表并非选举产生,而是自称受到“广大工友”推举,向货仓管事提出各种苛刻要求——提高工钱、缩短工时、改善伙食、甚至要求参与货仓分红。要求被拒后,工人们便开始消极怠工,或集体“请假”,导致货仓运转几近瘫痪。更棘手的是,这些“代表”极其滑头,绝不带头闹事,只是不断煽动、串联,让管事们抓不到把柄,无从下手。
人海战术,底层渗透! 目标直指黄榴莲的物流命脉和基层控制力!手段看似松散,实则组织严密,利用庞大的工人数量和难以追溯的煽动者,进行软性罢工和破坏!黄榴莲站在一处几乎停滞的码头上,看着那些聚集在一起、眼神闪烁的工人,听着各处货仓传来的告急,脸色阴沉得能拧出水来。他多年江湖经验告诉他,这种看似无序的骚动背后,必然有一只精于操控人心的黑手。
“刚剁了拨算盘的,就来了搬弄口舌的?”他声音冰冷,带着被蝼蚁叮咬的烦躁与杀意,“影子,去把这群嗡嗡叫的‘苍蝇’头子给我找出来!我要把他的舌头割下来,喂给他手下那些聋子听!”
第二章:暗影辨“音”
影子立刻将目标锁定在左浜互助会排名第八的“百舌翁”。此人是会中有名的“民间讼棍”出身,极擅鼓动唇舌、挑拨离间、组织底层力量,其麾下并非传统打手,而是分散在各行各业、掌控着一定数量人手的126名“吧主”(即各码头、货栈、船帮的小头目、工头之流)。那看似自发的工人骚动,正是这126名“吧主”在“百舌翁”的统一指挥下,同步发起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暗探试图从骚动的工人中找出带头者,但那些“吧主”隐藏极深,混迹于工人之中,难以辨别。暗探又试图追踪工人中流传的各种谣言和指令的来源,发现这些信息如同水滴入海,在“千舌港”——牛家浜界河一个劳工聚集、鱼龙混杂的巨大棚户区与水路转运站——被迅速扩散、扭曲、再传播,根本无法溯源。
“千舌港”人口稠密,结构复杂,暗探几次潜入都如同石沉大海,不仅找不到核心人物,反而有暴露的风险。
第三章:百口井攻心
必须找到“百舌翁”的指挥中枢及其控制“吧主”的方式。一名因在赌场欠下高利贷而被“百舌翁”控制、被迫为其传递消息的底层小“吧主”(掌管着十几个卸煤工),被暗探设计拿下。
此人被带入分舵那考验人性与忠诚的“百口井”刑房。此刑房中央,有一口深不见底的幽暗水井。受刑者被悬吊在井口上方,井底并非水面,而是无数面朝向井口的铜镜,以及隐藏在井壁中的、模仿无数人窃窃私语、争吵、哭嚎、狞笑的机关声音。受刑者低头,便能在井底铜镜中看到无数个扭曲、惶恐或嘲讽的自身倒影,耳边是永无休止的、来自“人群”的噪音轰炸。这种被“万众”凝视、指责、抛弃的极致孤独与恐惧,足以撕裂任何基于群体的忠诚。
那小“吧主”本就意志薄弱,在这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折磨下,很快便心理防线崩溃,嘶声哭喊:“放过我!我说!‘百舌翁’……他……他不在‘千舌港’……他……他在港外……那条……废弃的……‘听潮’乌篷船上……遥控指挥……联系……靠……靠港内……‘悦来’茶馆……的……店小二……传递消息……126个‘吧主’……每三天……黄昏……会……会有代表……去茶馆……听新指令……”
第四章:千舌港潜听
得到情报,浪里白知道此次侦察的关键在于耐心与伪装。他扮作一个走街串巷卖针头线脑的货郎,脸上抹着煤灰,操着外地口音,混入了嘈杂混乱的“千舌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