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351章 双病同来辨虚实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351章 双病同来辨虚实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午后的阳光透过葆仁堂的雕花木窗,在地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陈砚之正在整理上午的药方,林薇则把刚晒干的艾草捆成小束,挂在屋檐下。突然,玻璃门被推开,一对母子慌慌张张闯进来,母亲怀里抱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孩子脸蛋通红,嘴唇却泛着青,呼吸急促得像个破旧的风箱。

“医生!医生!快看看我儿子!”母亲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早上还好好的,中午突然就烧起来,现在浑身烫得像火炭,还总说肚子疼,一阵一阵的,疼起来就打滚……”

陈砚之立刻放下手里的活儿,示意母亲把孩子放在诊疗床上。林薇已经取来体温计,轻轻夹在孩子腋下,又拿了个小枕头垫在孩子脖子下,方便观察舌苔。

“烧到多少度了?”陈砚之一边问,一边伸手摸孩子的额头,指尖刚触到皮肤就皱起眉,“烫得厉害,有没有呕吐?”

“吐了两次,”母亲抹着眼泪,“吐的都是早上吃的粥,还有点酸臭味。刚才在车上疼得厉害,现在好像又好点了,就哼哼唧唧的。”

林薇这时拿出听诊器,轻轻放在孩子胸口:“听听呼吸,嗯……有点粗,没听到啰音。再让我看看舌头,来,宝宝张嘴。”

孩子迷迷糊糊地张开嘴,舌尖红得发亮,舌苔却厚厚一层白腻,中间还带着点黄。林薇凑近闻了闻,抬头对陈砚之说:“有股酸腐味,舌苔白腻泛黄,像是积食了。”

陈砚之已经握住孩子的手腕,指尖搭在寸关尺上,片刻后说:“脉象浮数,跳得又快又乱,浮主表,数主热,这是有外感;但沉下去摸,又有点滑,滑主痰湿食积。这孩子是外感风寒夹着积食,虚实夹杂啊。”

“那该先治哪样?”母亲急得直搓手,“我给他吃了退烧药,一点用都没有,反而烧得更高了。”

“退烧药只能治标,得找到根儿。”林薇已经端来温水,用棉签蘸着给孩子擦嘴角的呕吐物,“宝宝,告诉阿姨,肚子是怎么个疼法?是一直疼还是一阵一阵的?”

孩子含着眼泪,断断续续说:“一阵……一阵的,像有虫子在咬……”

“阵发性腹痛,加上呕吐酸腐,舌苔厚腻,这积食是肯定的。”陈砚之翻开孩子的眼皮,眼白有点红,“但他发烧来得急,还流清鼻涕,刚才摸额头时感觉手脚有点凉,这又是外感风寒的迹象。”

林薇点头附和:“嗯,早上天凉,估计是上学路上冻着了,回来又贪嘴,吃了三个肉包子,这不就积住了。”她转身从药柜里拿出几样药材,“得表里兼顾才行,光解表退烧不行,光消积也不行。”

“对,”陈砚之接过话,“先用荆芥、防风各六克解表散寒,这俩是辛温的,对付风寒正好。然后得消积,焦三仙各十克,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专门化肉积、谷积的。再加个炒莱菔子八克,既能消食又能降气,对付他这腹胀腹痛正好。”

“要不要加点清热的?”林薇看着孩子通红的脸蛋,“他这烧得挺厉害的。”

“不能用太凉的,”陈砚之摇摇头,“孩子本来就外感风寒,又积食,内里有湿浊,用凉药容易把寒气闭在里面。稍微加三克连翘就行,既能清上焦的热,又不会太寒。”他又摸了摸孩子的肚子,鼓鼓胀胀的,轻轻按了一下,孩子立刻“哎哟”叫起来。

“你看,肚子硬得像个小皮球,”陈砚之对母亲说,“等下我给他做个小儿推拿,顺时针摩腹,再推推天河水,既能退烧又能帮助消食。”

母亲还是不放心:“那这药得熬多久?推拿管用吗?我家孩子怕疼,打针都哭得惊天动地的。”

“放心,推拿不疼,就像挠痒痒似的。”林薇笑着安抚,“药的话,先泡十五分钟,大火烧开,再小火煎二十分钟就行,药汁分三次喝,每次少喝点,别让他吐了。”

正说着,门口又进来个中年男人,一手捂着腰,龇牙咧嘴地挪进来:“小陈医生,小林医生,我这腰又犯了,昨天搬了箱货物,今天早上起来就直不起来,左边腰像被针扎似的,动一下都疼。”

陈砚之让林薇先照顾孩子,自己迎过去:“张大哥,你这是老毛病了,上次是右侧,这次怎么左边也疼上了?”

男人叹了口气:“谁说不是呢,可能是昨天用劲不对。我自己贴了膏药,一点用都没有,反而觉得更胀了。”

陈砚之让他趴在床上,掀起衣服一看,左边腰部肌肉僵硬,按压下去男人疼得直吸气。“疼的地方是条索状的,摸着还硬邦邦的,这是腰肌劳损急性发作,跟你搬重物用力不当有关。”他又问,“有没有腿麻?”

“没有没有,就光是腰,左边这一片,像被绳子勒着似的。”

“那就好,不是腰椎间盘突出。”陈砚之转身拿过艾灸盒,“你这是气滞血瘀,得温通气血。林薇,帮我取根银针,再拿点活血化瘀的药膏。”

林薇这边刚给孩子推完天河水,孩子额头已经冒出薄汗,呼吸也平稳了些,体温计显示38.5c,比刚才降了点。她应声取来银针和药膏,笑着对男人说:“张大哥你这老腰啊,就是不注意,上次就跟你说别总逞能搬重东西。”

“这不也是没办法嘛。”男人苦笑。

陈砚之先用酒精消毒穴位,然后持针快速刺入肾俞、大肠俞,手法捻转得气后,又在针尾插上艾炷点燃:“这叫温针灸,既能通经络又能散寒湿,比单纯贴膏药管用。等下再给你贴张活血止痛膏,回去别弯腰,躺着多休息。”

“那药呢?还用喝吗?”男人问。

“给你开点中成药吧,舒筋活血片,按说明吃就行,比汤药方便。”陈砚之调整了一下艾炷,“你这是实证,跟刚才那孩子不一样,他是虚实夹杂,你这纯是气滞血瘀,所以治法也简单,通了就好。”

这时林薇那边传来孩子的笑声,原来她给孩子推拿完,又拿了颗山楂丸哄他:“看,吃完这个肚子就不疼了,甜甜的。”

孩子含着山楂丸,乖乖点头,母亲看着温度计上38c的数字,明显松了口气:“真降下来了!刚才在医院都快急死我了,还是你们这儿靠谱。”

“孩子小,脾胃弱,平时别让他吃太多肉,尤其早上,肠胃还没醒透呢。”林薇叮嘱道,“等下喝完药,让他睡一觉,醒了再喝点小米粥,别吃别的。”

陈砚之给男人取了针,贴上膏药:“你这明天再来一次,巩固一下,别拖成慢性的。”

男人刚走,爷爷从里屋出来,手里拿着本泛黄的医书,慢悠悠道:“刚才那孩子的方子,再加两克生姜,调和一下表里;张大哥那腰肌劳损,下次来可以给他拔个罐,走罐效果更好。”

“知道了爷爷。”陈砚之和林薇异口同声。

阳光渐渐西斜,屋檐下的艾草香混着药罐里飘出的药香,在屋里弥漫开来。林薇给孩子的药装袋,陈砚之则在本子上记录病例,两人时不时低声讨论两句用药细节,爷爷坐在门口的竹椅上,翻着医书,偶尔抬头看看他们,眼神里满是欣慰。

这时孩子母亲拿着药,感激地说:“真是太谢谢你们了,刚才在西医院说要输液,我家孩子怕打针,多亏跑这儿来了。”

“都是应该的,”陈砚之笑着摆手,“回去有啥情况随时过来,或者打电话都行。”

看着母子俩的背影,林薇感慨道:“还是辨证清楚了才管用,刚才那孩子要是光用退烧药,估计越退越烧。”

“可不是,”陈砚之合上病例本,“虚实、表里、寒热、阴阳,差一点都不行。就像张大哥那腰疼,看着跟上次差不多,其实部位不同,诱因不同,治法也得微调。”

爷爷放下医书,喝了口茶:“医者意也,得意忘言。你们俩现在辨证越来越准了,就是还得再沉下心,多琢磨病人的精气神,不光看症,还得看人。”

陈砚之和林薇对视一笑,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笃定。葆仁堂的药香还在继续,就像这传承下来的医术,在一次次辨证施治中,愈发醇厚绵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