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241章 葆仁堂的新老接力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241章 葆仁堂的新老接力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葆仁堂的门板刚下到一半,陈砚之就被门槛绊了个趔趄。陈守义坐在柜台后的藤椅上,手里转着颗油光发亮的核桃,看着孙子踉跄的背影笑:“急啥?病人还能跑了不成?”

“王家庄的李奶奶喘得厉害,她孙子说脸都紫了。”陈砚之扶住门框回头,帆布药箱在后背晃悠,“您老今儿咋不去?”

“昨儿淋了点雨,腰不得劲。”陈守义揉着腰站起来,往药箱里塞了包麻黄绒,“带上这个,万一她是风寒闭肺,这玩意儿比麻黄片管用。记住,得用蜂蜜拌了煎,不然太烈,老太太受不住。”

“知道了。”陈砚之脚刚踏出店门,又被喊住。

“回来。”陈守义从抽屉里摸出个巴掌大的铜哨子,“戴上。李家庄那片林子深,万一迷了路,吹三声长的,我听见就去接你。”

陈砚之把哨子挂在脖子上,冰凉的金属贴着皮肤:“您这退居二线的人,比在岗时还啰嗦。”

“臭小子。”陈守义笑骂着挥手,“路上看清楚脚底的石头,别学你爹,年轻时出诊摔断过腿。”

看着孙子的身影拐过街角,陈守义才慢悠悠地挪到药柜前。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葆仁堂”的匾额上淌成金河,柜台上的铜秤、瓷臼、药碾子,都浸在暖光里,像浸了一辈子的时光。他拿起个药斗,上面写着“紫苏叶”,指尖拂过粗糙的木头,突然笑了——这斗子还是陈砚之小时候画过画的,边角还留着几道歪歪扭扭的蜡笔印。

“陈大爷,抓药!”门口探进个脑袋,是邻村的张屠户,手里攥着张揉皱的方子。

陈守义放下药斗:“今儿咋亲自来了?你家婆娘呢?”

“她昨儿给猪褪毛,烫着胳膊了,我来给她抓那外用的药膏。”张屠户把方子拍在柜台上,“就你家砚之上次配的那个,抹上凉丝丝的,比獾油管用。”

陈守义眯眼瞅方子:“黄连、黄柏、地榆……哦,是‘三黄膏’。你家那口子是不是又用偏方了?我上次咋说的,别往伤口上撒灶心土,容易感染。”

“哪能啊!”张屠户挠头,“她就偷偷抹了点香油,说能止疼。”

“胡闹。”陈守义打开药斗,铜药铲“叮”地磕了下斗沿,“香油看着干净,实则藏细菌,伤口最怕这玩意儿。”他一边称药,一边念叨,“黄连得用四川产的,味儿苦才够劲儿;黄柏要刮去粗皮,不然熬出来的药膏发涩;地榆得选带点绒毛的,那是没被虫蛀过的,药效足。”

张屠户看着他把药倒进乳钵:“大爷,您咋不教砚之这手?上次他给我抓药,地榆没刮皮,我说他还不服气。”

“年轻人得自己撞南墙。”陈守义握着乳钵杵碾药,“我当年给人治烫伤,把生地当熟地用,被你陈大娘骂了三天。现在不也记牢了?”他把碾成粉的药末倒在纸上,“回去用香油调?不对,这方子得用凡士林,香油太稀,糊不住伤口。”

“哦对!砚之也是这么说的!”张屠户一拍大腿,“他还说,凡士林得熬化了再拌药粉,不然有疙瘩。”

陈守义笑了,眼里的皱纹堆成花:“这小子,总算没白教。”

正说着,门口一阵风似的冲进个小媳妇,抱着孩子哭:“陈大爷!您快看看娃,浑身起疹子,是不是中邪了?”

孩子约莫三岁,脸蛋肿得像桃,胳膊上全是红点子,抓得血淋淋的。陈守义赶紧放下药杵,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发烧不?昨儿吃啥了?”

“就吃了点河虾,以前吃没事啊!”小媳妇抹泪,“村医说是过敏,打了针也没退,您快给想想办法!”

陈守义掀开孩子的衣领,后颈也有疹子:“不是中邪,是虾子没熟透。去,让你男人摘点野菊花,连根拔,回来煮水,放温了给娃擦身子,别用肥皂。”他又抓了把地肤子,“这个熬水洗澡,比啥药膏都强。记住,水别太热,温凉就行,不然越烫越痒。”

“那用不用喝药?”

“不用,娃太小,经不起药劲儿。”陈守义把地肤子包好,“洗完澡擦点滑石粉,保持干爽。下次煮虾别图快,得煮到壳发红、肉离壳,不然藏在虾线里的脏东西能害死人。”

小媳妇千恩万谢地走了,陈守义刚坐下,就听见门口的铜铃响——那是陈砚之小时候挂的,说病人来了能提醒。抬头一看,是陈砚之回来了,药箱敞着口,头发上还沾着草籽。

“咋样?”陈守义起身要去倒水。

“李奶奶是老慢支犯了,痰卡在喉咙里,我给她吸了痰,又扎了几针平喘的穴位。”陈砚之抹了把脸,“路上碰见张屠户,说您在夸我?”

“夸你记得用凡士林。”陈守义递过水杯,“那地榆没刮皮的事,我可没忘。”

陈砚之嘿嘿笑:“下次保证记住。对了,李奶奶说您以前总给她用‘三子养亲汤’,她想再喝几副,您给配药,我来熬?”

“行啊。”陈守义打开药斗,“莱菔子、紫苏子、白芥子……记住,莱菔子得炒黄,不然胀气;紫苏子要捣破壳,不然药汁熬不出来;白芥子别碾太碎,不然太辣,老太太呛不住。”

陈砚之蹲在炉边生火,火苗舔着药罐底,咕噜咕噜的声响里,他突然说:“爷,您说葆仁堂以后传给我,我能守住不?”

陈守义往药罐里添了片生姜:“你小时候偷喝枇杷膏被齁着,哭着说再也不碰药了。现在不也照样背着药箱跑?守住不难,难的是记得为啥守。”他指了指墙上的匾额,“‘葆仁’这俩字,不是说保住药,是保住那份心——见人疼就想治,见人难就想帮,比啥方子都金贵。”

药香漫出来时,陈砚之看着爷爷鬓角的白霜,突然明白,所谓退居二线,不是撒手不管,是把藏在药斗里、乳钵中、唠叨间的学问,一点点塞给他。就像这药汤,得慢慢熬,才能出味儿。

门外的铜铃又响了,陈砚之抓起药箱站起来。陈守义挥挥手:“去吧,记得看看那孩子的疹子退了没。”

看着孙子跑远的背影,陈守义拿起那枚被盘得发亮的核桃,对着阳光转了转。光影在药柜上跳,像极了陈砚之小时候追着药碾子跑的模样。他笑了,原来所谓接力,不过是让葆仁堂的药香,在两代人手里,都飘得那么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