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242章 药香里的接力棒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242章 药香里的接力棒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陈砚之刚把李奶奶安顿好,骑着自行车往回赶时,太阳已经斜斜挂在西边。车筐里的空药箱“哐当”撞着车把,他心里却惦记着爷爷说的“地榆刮皮”的事,忍不住笑——爷爷这人就是这样,嘴上不饶人,却总在细节上拎得门儿清。

刚拐进葆仁堂所在的巷子,就见门口围了不少人。陈砚之心里一紧,赶紧下车挤进人群,只见爷爷陈守义正坐在门槛上,手里攥着个药杵,面前摆着个豁口的粗瓷碗,碗里是捣得细碎的草药。

“爷,咋了?”陈砚之把自行车往墙上一靠,拨开人群蹲到爷爷身边。

陈守义抬头,眼里带着点红血丝:“没事,张屠户家婆娘的烫伤有点感染,我给她捣点紫草油。”他指了指旁边站着的张屠户,“这憨货,把凡士林熬糊了,药膏一股子焦味,咋抹?”

张屠户脸涨得通红:“我哪知道凡士林熬着熬着会糊啊?就接了个电话的功夫……”

“接电话不会关火?”陈守义瞪他一眼,又转向陈砚之,“你来得正好,把那罐新炼的紫草油拿来,在里屋柜子第二层。”

陈砚之赶紧跑进里屋,果然在柜子里找到个深褐色的陶罐,揭开盖子,一股清润的药香扑面而来。他捧着陶罐出来时,只见爷爷正耐心地给张屠户媳妇讲解:“这紫草得用新疆的软紫草,色紫黑的才管用。熬油的时候得用菜籽油,小火慢炸,炸到紫草变成焦黑色,油色发暗红才算成。”

“那我刚才用的花生油咋不行?”张屠户媳妇忍着疼问,胳膊上缠着的纱布渗着点黄脓。

“花生油性子躁,抹在伤口上容易发痒。”陈守义接过陈砚之递来的紫草油,用干净的竹片挑了点,轻轻抹在纱布上,“你这伤口本来快好了,就被那焦糊的药膏一刺激,又肿起来了。”他一边抹一边说,“砚之,你跟她说说,刚才李奶奶那老慢支,你用的啥法子平喘?”

陈砚之蹲下来,接过爷爷手里的竹片帮忙涂药:“我在她膻中穴扎了一针,又按揉了丰隆穴,让她咳了几口痰出来。对了,还让她含了片甘草片,她总说嗓子干。”

“嗯,还行。”陈守义点点头,又问,“知道为啥选丰隆穴不?”

“丰隆穴是化痰要穴,能清化有形之痰。”陈砚之答得快,“您以前教过,老慢支的痰是湿浊凝聚,按丰隆比光用止咳药管用。”

张屠户在旁边听着,挠了挠头:“你们爷孙俩说话跟打暗号似的,啥穴啥痰的……”

陈守义笑了,拍了拍他的肩膀:“等你家娃长大就知道了,这些都是保命的学问。”他把涂好药的纱布轻轻敷在伤口上,用胶布粘牢,“三天换一次药,别碰水,要是流脓就赶紧来。”

送走张屠户一家,陈砚之收拾着地上的药渣,忍不住问:“爷,您刚才咋坐在门槛上?累着了?”

“年纪大了,蹲久了腿麻。”陈守义捶了捶膝盖,“刚才王二婶来抓调理月经的药,我给她配了四物汤,你帮我看看方子对不对。”

陈砚之接过药方,上面写着:当归、熟地、白芍、川芎。他眉头微蹙:“王二婶不是总说口干舌燥吗?熟地性温,会不会让她更燥?”

“你小子,总算看出来了。”陈守义眼里闪过一丝欣慰,“我故意那么写的,就想看看你能不能发现。她那是阴虚火旺,得用生地代替熟地,再加味知母、黄柏,不然越补越上火。”

陈砚之恍然大悟:“难怪您刚才捣药时老看我,是在等我开口啊?”

“不然呢?”陈守义哼了一声,“整天说你懂了,不得考考你?”他站起身,往屋里走,“进来,我给你看个东西。”

陈砚之跟着走进里屋,只见爷爷从床底下拖出个旧木箱,打开一看,里面全是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行医札记”。

“这是我年轻时记的病例。”陈守义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字迹,“你看这个,三十年前,村东头的李寡妇,也是老慢支,当时我给她用的是小青龙汤,结果她喝了就吐,后来才知道她胃寒,受不了麻黄的烈气。”

陈砚之凑近看,笔记上密密麻麻写着:“李姓,女,42岁,咳喘三月,痰清稀,舌淡苔白。初用小青龙汤,呕吐不止,改投苓甘五味姜辛汤,减干姜量,三剂见效。”

“原来您也有失手的时候。”陈砚之笑了。

“谁还没个失手的?”陈守义合上笔记本,“关键是失手了要记下来,下次别再犯。就像你上次给张大爷开的方子,把苍术写成了白术,虽然都是祛湿的,但苍术温燥,张大爷本身就上火,吃了不流鼻血才怪。”

陈砚之脸一红:“我后来不是改过来了嘛……”

“改过来也得记着。”陈守义把笔记本塞进他手里,“这些你拿去看,比课本有用。对了,明儿去趟山里,采点新鲜的川贝,李奶奶的痰还是有点黏,得用鲜川贝炖梨才管用。”

“山里?”陈砚之愣了,“最近老下雨,山路滑吧?”

“滑也得去。”陈守义瞪他,“鲜川贝的药效比干的强一倍,李奶奶那身子骨,等不起。”他从墙角拿起个竹篓,“这是我年轻时采药用的,你拿去,记得穿那双防滑鞋,别学你爹,当年在山里摔断了腿,躺了仨月。”

陈砚之接过竹篓,竹编的纹路磨得光滑,显然用了很多年。他突然想起小时候,总看见爷爷背着这竹篓出门,回来时篓里装满草药,裤脚沾着泥,脸上却带着笑。

“爷,您当年为啥要当大夫啊?”陈砚之突然问。

陈守义愣了愣,望向窗外,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当年村里闹瘟疫,死了好多人,我爹是郎中,没日没夜救人,最后自己也染了病……他走之前说,能多救一个是一个。”他声音有点哑,“后来我就想,得把他的本事接住,不能让葆仁堂在我手里断了。”

陈砚之心里一酸,把竹篓往肩上一背:“明儿我肯定把川贝采回来,保证新鲜!”

“傻小子。”陈守义笑了,眼里的红血丝淡了点,“早去早回,路上要是迷了路,就吹我给你的铜哨子,听见没?”

“知道啦!”

第二天一早,陈砚之换上防滑鞋,背着竹篓往山里赶。雨后的山路确实滑,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泥,手里拄着爷爷给的木杖,心里却踏实。竹篓里的铜哨子偶尔碰着石壁,发出清脆的响,像在回应山里的鸟鸣。

爬到半山腰,果然在一片潮湿的灌木丛里发现了川贝。翠绿的叶子贴着地面,根部鼓起个小小的鳞茎,正是新鲜的川贝母。陈砚之小心翼翼地用小铲子挖出来,去掉泥土,放进竹篓里的布袋里。

采完川贝往回走时,他在溪边洗了把脸,看着水里自己的影子,突然明白爷爷说的“接力”是什么意思。不是把药柜里的药材接过来,是把“能多救一个是一个”的念头接过来;不是把药方背得滚瓜烂熟,是把那些藏在笔记里、唠叨里、失手经验里的温度接过来。

回到葆仁堂时,爷爷正站在门口张望,见他回来,赶紧迎上来:“采着了?没摔着吧?”

“采着了,您看!”陈砚之把布袋递过去,里面的川贝还带着泥土的湿气。

陈守义打开布袋,拿起一颗捏了捏:“不错,够新鲜。快去洗手,我炖了梨,就等你的川贝了。”

陈砚之洗完手出来,只见爷爷正坐在小板凳上,慢悠悠地削梨,阳光透过屋檐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镀上一层金边。药柜上的铜铃轻轻晃动,药香混着梨的甜香漫开来,陈砚之突然觉得,这就是最好的接力——老一辈的手艺在,心在,药香就不会断。

“爷,下次采药用不用跟您学认野山参啊?”陈砚之凑过去帮忙去核。

“你先把脚下的路走稳再说。”陈守义敲了敲他的脑袋,“上次让你记的草药图谱,背会了没?”

“呃……”陈砚之挠挠头,赶紧转移话题,“梨快炖好了吧?我去生火!”

看着孙子手忙脚乱的背影,陈守义笑着摇了摇头,拿起竹篓里的铜哨子,吹了声轻快的调子。哨音穿过药香,像在说:慢慢来,日子长着呢,这接力棒,总能稳稳当当递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