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239章 药臼里的真学问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239章 药臼里的真学问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陈砚之刚从张屠户家回来,手里还攥着片没用完的白芨,药汁把纸包浸得发潮。推开葆仁堂的门,就见陈守义蹲在院里的青石板上,正用小药锤捶着个铜药臼,里面是些深褐色的药渣,捶得“咚咚”响,震得檐角的风铃都跟着晃。

“回来了?”老爷子头也没抬,锤柄在手里转了个圈,“张屠户那伤口咋样了?”

“按您说的,加了白芨粉,渗血少多了。”陈砚之蹲在他旁边,把白芨递过去,“他说比昨天舒坦,就是还疼,我让他明儿再来换次药。”

陈守义接过白芨,捏在指尖捻了捻:“这白芨得用三年生的块茎,你看这断面,得是雪白雪白的,带点黏劲儿,要是发灰,就是陈货,药效差一半。”他把白芨扔进药臼,“你知道它除了止血去瘀,还能治啥不?”

“能治胃溃疡。”陈砚之答得快,这是他在临床手册上见过的。

“那你知道咋用不?”老爷子扬起药锤,“是生用还是炒用?单味用还是配着别的药?”

陈砚之卡了壳。课本上只说“白芨粉冲服,每次3-6克”,没说这些细节。他看着药臼里的白芨渣,想起张屠户那道深可见骨的伤口,突然觉得自己知道的实在太少。

“傻小子,这就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陈守义放下药锤,从墙角的瓦罐里抓出把糯米,“白芨治胃溃疡,得用生的,磨成粉,和糯米粥一起喝。糯米能护胃黏膜,白芨的黏劲儿能把溃疡面‘糊’住,俩搁一块,才叫对症。要是炒过的白芨,黏劲儿没了,顶啥用?”

他把糯米倒进药臼,和白芨一起捶着:“就像盖房子,白芨是水泥,糯米是沙子,少了哪样都不结实。你光知道水泥能黏东西,不知道配沙子,那房子迟早要塌。”

陈砚之拿起块生白芨,掰断了看断面,果然雪白,还能拉出细细的黏丝,像藕断丝连那样。“那要是胃溃疡还带出血,是不是得加点别的?”

“加三七啊。”陈守义捶得更起劲了,药渣渐渐变成粉末,“三七既能止血,又能活血,不像白芨光会‘糊’,它能把瘀血块‘化’开。但你记住,三七得用云南产的,个头圆,断面带点绿,别的地方的三七,力道差远了。”

他用手指沾了点药粉,往陈砚之手背上抹:“你看这黏劲儿,能在胃里待仨时辰,西药的胃黏膜保护剂,能有这本事?”

陈砚之看着手背上的白浆,突然想起前阵子治过的一个老胃病患者,总说吃了西药就好,停药就犯,当时咋就没想到用白芨配糯米呢?“爷,为啥这些搭配,课本上都不写全?”

“课本要的是‘规范’,咱要的是‘活泛’。”老爷子把药粉倒进个小瓷瓶,“城里医院看病,讲究按说明书用药,剂量、用法都得对着来,怕出纠纷。可村里不一样,张三的胃溃疡在胃底,李四的在胃窦,俩人胖瘦、体质都不一样,用药能一样?”

他指着院外的菜地:“你看春丫她娘种的黄瓜,东边那畦光照足,长得直溜,西边那畦背阴,长得歪歪扭扭,浇水施肥能一样?行医跟种庄稼一个理,得看苗下菜碟。”

陈砚之拿起小瓷瓶,摇了摇,药粉沙沙响。“那急救的时候,哪有功夫慢慢看‘苗情’?”

“功夫在平时练。”陈守义往屋里走,“就像你爹年轻时练算盘,平时练得熟,算账时才能噼里啪啦不用想。药性吃透了,一瞅病人的脸色、舌苔,就知道该抓哪味药,加多少分量,这叫‘熟能生巧’。”

里屋的药柜前,老爷子从最上层的抽屉里翻出个油纸包,打开是些暗红色的小块,像烧焦的木头。“认得这不?”

“血余炭?”陈砚之凑近闻了闻,带着股焦糊味,“是人发烧成的炭,能止血。”

“那你知道,这玩意儿为啥能止血?”陈守义拿起一块,在手里掂了掂,“不光是炭能吸附,还因为头发属‘血之余’,烧成炭了,能引血归经。就像你丢了东西,找个认识路的人带你去找,总能找着。”

他把血余炭放进药臼,又抓了把地榆炭:“这俩配着,能治妇女崩漏,比止血针还管用。但血余炭得用健康人的头发,病人的头发不行;地榆炭得用春天采的根,秋天的根太老,炭化后没力道。”

陈砚之蹲在旁边记笔记,笔尖划过纸页,发出沙沙声。“那要是半夜有人大出血,手头没这俩药,咋办?”

“烧棉花啊。”陈守义说得轻描淡写,“把干净棉花烧成灰,加点点醋调成糊,敷在伤口上,能顶一阵子。实在没棉花,烧布片子也行,只要是纯棉的,别烧化纤的,那玩意儿有毒。”

陈砚之愣了愣,他从没想过棉花还能当药使。“这法子靠谱吗?”

“咋不靠谱?”老爷子瞪他,“当年我在山里,有个女知青生孩子大出血,身边啥药都没有,就是烧了件纯棉褂子,用炭灰止住的血。等送到公社医院时,人还好好的。”他顿了顿,“这些土法子,看着糙,却是救命的招,比那些写在课本上、用不上的理论强多了。”

他往药臼里加了点水,把血余炭和地榆炭调成糊状:“你看这糊,得是暗红色,黏稠度刚好能挂在竹片上,太稀了留不住,太稠了堵得慌。这就是经验,课本上写不出来,得自己慢慢试。”

陈砚之看着那暗红色的糊,突然想起王二柱媳妇脖子上的红肿,当时要是手头没荆芥炭,是不是也能用烧棉花的法子应急?“爷,您说这中药的‘性’和‘味’,到底咋才算吃透?”

“就像你认识一个人。”陈守义往炕边坐,“不光知道他叫啥,还得知道他脾气咋样,爱啥恨啥,啥时候能跟人合伙,啥时候得单独干活。”他拿起桌上的陈皮,“这玩意儿苦、辛、温,归肺、脾经,课本上都写。可你知道,三年的陈皮能理气,五年的陈皮能化痰,十年的陈皮能治久咳吗?”

陈砚之摇摇头,他只知道陈皮越陈越好,却不知道还有这区别。

“这就是‘性’在变。”老爷子把陈皮掰成小块,“新的陈皮,辛味重,能把郁气‘冲’开;放久了,辛味淡了,苦味出来了,能慢慢‘化’痰。就像人,年轻时脾气冲,老了就变得沉稳,性子变了,能干的事也变了。”

他把陈皮扔进药罐,又抓了把半夏:“这俩配着,叫‘二陈汤’,能治痰湿咳嗽。但你得知道,陈皮用五年的,半夏用姜制的,不然半夏的毒性去不掉,要刺激喉咙。这些搭配的讲究,就是吃透药性的关键。”

窗外的日头渐渐斜了,照进屋里,在药柜上投下长长的影子。陈砚之看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瓶,突然觉得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药材,而是一个个有故事、有性情的老朋友。

“爷,我以前总觉得,课本上的知识最靠谱,现在才明白,那些知识就像骨架,得靠这些活的经验给它添上肉,才算真正的学问。”

“总算开窍了。”陈守义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记住,用药就像下棋,棋盘是死的,棋子是死的,但下棋的人活了,棋就活了。药性是死的,可人是活的,把死药性用活了,才算真本事。”

他把药罐放在炉子上,火苗舔着罐底,发出噼啪声。“这药是给李老汉熬的,他风湿又犯了,用独活、寄生、牛膝,再加点秦艽。你说说,为啥加秦艽?”

“秦艽能祛风通络,还能清虚热。”陈砚之答得很稳,“李老汉不光腿疼,还总说夜里手心发热,加秦艽正好能兼顾。”

“算你没白听。”陈守义往炉膛里添了块炭,“这就叫灵活用药,看着是治腿疼,其实连他那点虚热也一起调理了。行医的,不能只盯着一处疼,得看全身,就像看庄稼,不能只看麦穗饱不饱,还得看根扎得深不深。”

药罐里的药汁开始咕嘟冒泡,一股混合着多种草药的香气漫出来,钻进鼻子里,暖乎乎的。陈砚之靠在门框上,看着老爷子佝偻的背影,突然觉得,这葆仁堂里的每一味药,每一个药臼,每一把药锤,都藏着爷爷一辈子的心血。

他知道,自己要走的路还长,但只要像爷爷说的那样,把药性嚼碎了、吃透了,总有一天,也能像他那样,在田埂边、灶台旁、炕头上,用那些带着泥土气的草药,稳稳当当地托住一条条人命。

炉子里的火渐渐旺了,映得爷孙俩的影子在墙上轻轻晃,药香混着烟火气,在屋里弥漫开来,浓得化不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