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238章 药性里的活法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238章 药性里的活法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陈砚之正在院里翻晒新采的紫花地丁,陈守义背着手从里屋出来,手里捏着本磨得卷边的《神农本草经》,晨光透过他花白的头发,在书页上投下细碎的影子。

“歇会儿。”老爷子往石凳上坐,把书往桌上一拍,“跟你说个事儿,昨儿县医院的王院长来电话,说想调你去中医科,问你愿不愿意。”

陈砚之手里的木耙子顿了下:“我不去。”

“为啥?”陈守义挑眉,“县医院条件多好,有化验仪,有新药材,总比在村里守着这破诊所强。”

“这儿需要我。”陈砚之把耙子靠在墙上,蹲在老爷子对面,“再说,我还有好多东西没学会呢。”

陈守义笑了,从烟袋锅里倒出点烟丝:“算你有点良心。但你得知道,不去县医院,不是让你守着这些老法子啃一辈子,是让你把药性吃透了,再用活了。”他用烟杆指着竹匾里的药草,“就说这紫花地丁,你知道它除了治疔疮,还能治啥不?”

“清热利湿,还能……”陈砚之卡壳了,课本里的内容就到这儿。

“还能治毒蛇咬伤后的肿胀。”陈守义磕了磕烟袋,“但得配着‘徐长卿’用,单用它,力道不够。这就像俩人抬轿子,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少了谁都不行。可你要是不知道紫花地丁偏寒凉,徐长卿带辛温,胡乱配,说不定就把人治坏了。”

他拿起株晒干的徐长卿,根系又细又长,带着股特殊的香气:“这药能止痛,还能解毒,村里老人风湿疼得直哼哼,就用它泡酒喝,比吃止痛片管用。但你记住,得用三年生的根,一年生的太嫩,五年生的太老,药性都不正。”

陈砚之凑过去闻了闻,确实有股奇异的香味,不像别的草药那么冲。“那要是手头没有徐长卿,还有啥能代替?”

“‘威灵仙’也行。”陈守义往药柜那边指,“但威灵仙性子烈,得少用点,不然要伤胃。这就是吃透药性的好处——知道谁能替谁,替的时候该咋调整分量,心里得有谱。”

他把烟袋往桌上一放,突然提高了嗓门:“就像前儿王二柱媳妇那病,你只知道是过敏,却没想过独活遇冷会变性子,卤料里的八角和它犯冲。这就是没吃透‘药物七情’里的‘相恶’,两种药碰着了,好的变坏的,白的变黑的。”

陈砚之的脸有点发烫:“我确实没考虑到这些。”

“不是让你认错。”陈守义摆摆手,“是让你记着,中药不是死的,是活的。就像人,今儿高兴,明儿生气,性子会变;药也一样,遇着热会变,遇着冷会变,跟别的药搭伙,变得更厉害。你得像跟村里人打交道似的,摸透它的脾气,才敢用。”

他从药柜里抓出把黄芪,又抓出把知母:“这俩放一起,叫‘当归六黄汤’的底子,能治盗汗。但你知道为啥不?黄芪补气,知母滋阴,气足了能固表,阴足了能降火,俩搁一块,盗汗就止住了。可你要是把知母换成黄连,那就完了,黄连太苦太寒,会把黄芪的火气全浇灭,人要拉肚子。”

陈砚之拿起黄芪闻了闻,带着股豆腥味,又捏了捏知母,有点发黏。“那急救的时候,哪有功夫想这么多?”

“功夫在平时。”陈守义瞪他,“平时把药性嚼碎了咽下去,刻在脑子里,到了急关头,不用想就知道该抓哪味药,放多少分量。就像你爹年轻时背乘法表,背熟了,算账时眼睛都不用眨。”

他起身往灶房走,端出个黑陶药罐,里面熬着褐色的药汁,咕嘟咕嘟冒着泡。“这是给你娘熬的‘炙甘草汤’,治心悸的。里面有阿胶,有麦冬,还有桂枝。你说说,为啥放桂枝?”

“桂枝能温通经脉。”陈砚之答得快。

“不光是这。”陈守义舀了勺药汁,吹了吹,“你娘那是气血两虚,阿胶、麦冬是补阴的,得加点桂枝这阳药,像给阴地里照点太阳,不然补得太腻,要堵得慌。这就是‘阴阳相济’,吃透了这个,用药才能灵活。”

他把药汁倒进碗里,又撒了点红糖:“加红糖不是为了甜,是红糖能补血,还能让药汁黏糊点,在胃里多待会儿,药效更匀。这些小门道,课本上写吗?不写,得靠自己琢磨,靠老辈人教。”

陈砚之看着那碗药汁,突然想起李老汉说的“救心草加金钩藤”,原来里面也藏着阴阳的道理。“那急救的时候,要是手头没趁手的药,咋办?”

“找替代品啊。”陈守义喝了口药汁,“就像村里没大夫的时候,产妇难产,老人们会用‘益母草’煮水,加把黄酒,这就是最原始的催产药。益母草能活血,黄酒能通经,俩凑一起,就能顶一阵子。等大夫来了,再用正经的‘芎归汤’,这不就灵活了?”

他放下碗,指着院外的玉米地:“你看那玉米须,看着不起眼,煮水喝能利尿,治肾炎水肿;玉米叶呢,晒干了烧成灰,调点香油,能治烫伤。这都是村里人在过日子里琢磨出来的,比课本上的方子实在。”

陈砚之蹲在竹匾前,把紫花地丁和蒲公英分开摆放,突然觉得这些草药不再是课本上的条目,而是一个个有脾气、有性情的朋友。“爷,我明白您的意思了。吃透药性,不是背会多少药名,是知道它啥时候能冲锋,啥时候能守城,啥时候能搭伙,啥时候得单干。”

“总算没白教。”陈守义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了花,“记住,农村行医,就像在田里种庄稼,得知道哪块地适合种谷子,哪块地适合种豆子,还得看天吃饭。药是死的,用的人活了,药就活了;人要是死心眼,再好的药也治不好病。”

日头渐渐升高,晒得药草散发出更浓的香气。陈砚之拿起一把黄芪,轻轻掰断,里面的纤维像细密的网。他想,自己以前学的那些知识,就像这黄芪的纤维,得靠这些活学活用的“药性”把它们串起来,才能织成一张能兜住人命的网。

远处传来春丫的喊声,说张屠户的伤口有点发炎,让他去看看。陈砚之拿起药箱,里面除了常用的药膏,还放着爷爷刚给他的徐长卿粉末。“爷,我去了。”

“去吧。”陈守义挥挥手,又拿起那本《神农本草经》,“记得给张屠户的药里加点白芨,他那伤口老不好,是因为有瘀血,白芨能止血还能去瘀。”

“哎!”陈砚之应着,脚步轻快地往外走。阳光洒在他身上,药箱里的药草香混着阳光的味道,特别踏实。他知道,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但只要像爷爷说的那样,把药性吃透了,嚼碎了,总有一天,也能像他那样,用药像村里人种庄稼似的,顺顺当当,稳稳当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