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236章 葆仁堂的夜话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236章 葆仁堂的夜话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陈砚之推开葆仁堂的木门时,檐角的风铃轻轻晃了晃,发出细碎的声响。堂屋里没点灯,只有里屋漏出点昏黄的光,药香混着艾草的气息从门缝里漫出来,是爷爷陈守义惯用的那味安神香。

他放轻脚步往里走,刚到里屋门口,就见陈守义坐在竹椅上,手里拿着本线装的《本草衍义》,老花镜滑在鼻尖上,脚边的炭盆里,艾草正慢慢燃着,火星子偶尔“噼啪”跳一下。

“回来了?”老爷子头也没抬,翻过一页书,“王二柱媳妇咋样了?”

“好多了,能说话了,就是还有点哑。”陈砚之在对面的矮凳上坐下,顺手往炭盆里添了块炭,“按您说的,让她明早吃消风散丸剂,应该没啥大碍。”

陈守义这才摘下老花镜,揉了揉眼睛:“你觉得她那病,症结在哪儿?别光说过敏。”

陈砚之想了想:“她本身阳虚,又碰上独活的挥发油和卤料起反应,寒毒堵在经络里,才肿得那么厉害。”

“算你没白学。”老爷子哼了一声,从桌角的瓦罐里抓出把晒干的紫苏叶,“知道这玩意儿能治啥不?”

“解鱼蟹毒,还能理气宽中。”陈砚之答得快,这是课本里的基础内容。

“那你知道,紫苏叶新鲜的和晒干的,用法差在哪不?”陈守义把紫苏叶分成两堆,一堆鲜绿带水珠,是下午新摘的,一堆暗紫发脆,是去年的陈货,“你说说,要是有人吃了河蟹闹肚子,该用哪堆?”

陈砚之愣了下,课本里没说过这个。他拿起鲜紫苏叶闻了闻,带着股冲鼻的辛香,又捏了捏干叶,味道淡了不少,还带点焦气。“应该……用新鲜的?”

“还算开窍。”陈守义点头,拿起鲜叶往他手里塞,“你捏碎了再闻。”

陈砚之依言把叶子捏碎,一股更浓的辛味直冲脑门,像是带着股劲儿。“新鲜的气足,能把刚吃进去的蟹毒‘顶’出来;干的呢,气散了大半,只能慢慢调和脾胃。”老爷子拿起干叶,“就像人打架,年轻人能冲锋,老年人只能坐镇,各有各的用场。”

他把紫苏叶扔进旁边的药臼,拿杵子慢慢碾着:“村里不比城里,没那么多化验设备,遇上急症,就得靠这‘气’来判断。前儿李老汉用的接骨草,为啥非要带露水的?就因为那点水汽能带着药性往骨头缝里钻,晒干了的,力道就差远了。”

陈砚之看着药臼里的碎叶,想起自己在大学实验室里测过的紫苏醛含量,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却从没琢磨过“气足不足”这回事。“那急救的时候,是不是越鲜烈的药越好?”

“傻小子,哪有那么绝对。”陈守义放下杵子,往炭盆里扔了片鲜紫苏,火苗“腾”地窜了下,冒出股白烟,“你看,太烈了就成火了,能烧着自己。就像王二柱媳妇那病,要是直接用附子这类大热的药,寒毒是解了,人也得被烧得口鼻生疮。”

他从药箱里翻出个油纸包,打开是些黑乎乎的药膏,散发着点麻油香:“这是‘紫草油’,你娘给你寄来的,说你小时候长湿疹,就靠这玩意儿抹好的。知道咋配不?”

“紫草加麻油,熬到油变紫就行。”陈砚之记得娘说过。

“那你知道,紫草得用新采的,麻油得是乡下现榨的,熬过之后还得放凉三天才能用不?”陈守义用指尖蘸了点药膏,“新紫草的色深,药性足;现榨的麻油带着点火气,能把紫草的凉性中和了;放三天,是让火气慢慢散,不然抹在皮肤上要起泡。这些道道,课本上写不?”

陈砚之摇摇头,心里有点发沉。在学校时,老师只教他紫草素的提取方法,从没提过这些“土规矩”。

“村里急救,讲究个‘就地取材,因时制宜’。”陈守义往杯里倒了点自酿的米酒,“就说蛇咬伤吧,课本上教你结扎、扩创、注射抗蛇毒血清,可山里哪来的血清?去年赵木匠被蝮蛇咬了,是李老汉用‘半边莲’捣成泥敷上,再让他嚼‘雄黄草’,硬生生扛到镇上医院的。”

他抿了口酒,眼睛亮起来:“那半边莲得在溪边找,沾着露水的才管用;雄黄草要连根拔,根须越白,解毒力越强。这些不是瞎讲究,是老辈人用命试出来的。”

陈砚之想起下午王二柱媳妇脖子上的红疙瘩,突然明白过来:“所以您让用荆芥炭,不只用它的吸附力,还因为它是烧过的,带着火气,能克那寒毒?”

“总算反应过来了。”陈守义笑了,“用药就像打仗,得知已知彼。你得知道这药长在阳坡还是阴沟,是春天采的还是秋天收的,甚至得知道它旁边长的是啥草——有些草挨着长,药性会互相影响,就像人跟人打交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指着墙上挂的药圃图,上面用红笔圈着几处:“你看这‘马齿苋’,长在路边的和长在菜地的,药效就不一样。路边的被人踩得多,性子野,治痢疾就得用它;菜地的被肥料催着长,嫩是嫩,力道却差了,只能当菜吃。”

陈砚之拿起桌上的《本草衍义》,翻到夹着书签的那页,上面是爷爷用毛笔写的批注:“药无定味,因境而异”。墨迹有点晕,像是写的时候手不稳。

“爷爷,您当年在部队当军医,是不是也用这些土法子?”他记得爹说过,爷爷年轻时参加过剿匪,在山里救过不少伤员。

“咋不用?”陈守义望着炭盆里的火星,眼神飘远了,“有次一个小战士被毒蛇咬了,离医疗队有三十里地,我就用刺刀把伤口划开,嚼了把‘七叶一枝花’敷上,背着他走了半宿。那药是在石头缝里找的,根上还带着泥,可管用了。”

他顿了顿,声音沉下来:“现在的年轻大夫,手里有听诊器、有化验单,可真到了没这些玩意儿的地方,未必有咱村妇会看病。去年山洪,县里医疗队进不来,是张婆子用‘艾叶熏’治好了好几个风寒感冒的,就靠她那口破铁锅和一把老艾叶。”

陈砚之往爷爷杯里添了点酒:“那您说,我该咋学这些?”

“多问,多看,多记。”陈守义放下酒杯,“李老汉认得三百多种草,你就跟着他学;张婆子会用针灸治落枕,你就跟她讨教;甚至王木匠知道哪种木屑能止血,你也得记着。村里每个人,都是你的老师。”

他从书架上抽出个牛皮笔记本,递给陈砚之:“这是我年轻时记的,你看看。”

本子里是用钢笔写的字,有些地方已经洇了水,记着各种土法子:“治烫伤,用狗油拌栀子粉,涂三次就结疤”“小孩夜哭,用蝉蜕煮水,加半勺蜂蜜”“被马蜂蛰了,用马齿苋捣泥敷,比氨水管用”……旁边还画着草药的简笔画,歪歪扭扭的,却看得清叶片的形状。

“这些,都是在田埂上、猪圈旁、柴火堆边学的。”陈守义的手指划过那些字迹,“课本是死的,人是活的。农村行医,就得把死学问活出花样来。”

炭盆里的艾草渐渐燃尽了,只剩下点余温。陈砚之合上笔记本,听见窗外传来几声狗吠,远处还有谁家的鸡在打鸣,天快亮了。

“明儿跟我去采‘救心草’。”陈守义站起身,往炕边挪,“带你认认啥样的救心草开花前采最好,开花后又该咋用。这玩意儿,你娘用得上。”

“哎。”陈砚之应着,帮爷爷掖了掖被角。

走出里屋时,他看见堂屋的药柜上,爷爷泡的药酒正泛着琥珀色的光,标签上写着“祛风酒”,下面用小字注着:“加松针、桑枝,秋露时泡”。他突然觉得,这葆仁堂里的每一味药,都藏着个故事,等着他慢慢听,慢慢学。

门外的天已经泛白,田埂上的野草沾着晨露,在风里轻轻摇。陈砚之深吸了口气,空气里满是青草和泥土的味道,比任何消毒水都让人踏实。他知道,往后的日子,他不光要读《本草纲目》,还得读这田埂上的日月,读这乡邻们的烟火气——毕竟,最好的药方,从来都长在生活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