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107章 诊断如辨物,民间智慧藏真机

县医院的老槐树落了满地叶子,林薇蹲在树下捡处方笺——刚才一阵风把她刚写好的病历吹得四散,其中一张正好落在陈砚之脚边,上面用红笔圈着“待查”两个字,墨迹还没干透。

“又遇上‘猜不透’的病了?”陈砚之捡起处方笺,见上面写着“反复低热三月,各项检查无异常”,字迹里透着股焦急,连笔画都比别处重些。

林薇拍了拍裤子上的土,指尖捏着片带露的槐树叶:“可不是嘛,这个病人查了血、拍了片,连pEt-ct都做了,啥问题没有,就是每天下午烧到37度5,说‘身上像裹着湿棉花,沉得慌’,我实在没辙了。”

陈砚之把处方笺递还给她,忽然指着树影里的光斑:“你看这光,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不是光不一样,是树叶挡得不一样。诊断就像找光斑的根由,不能光看‘亮不亮’,得看‘啥东西在挡’。”

他拉着林薇往诊室走,路过中药房时,老药师正蹲在地上分药,把混在一起的枸杞和地骨皮捡得清清楚楚。“张师傅这手‘辨药’的本事,跟我爷爷‘诊病’的法子像得很。”陈砚之笑着说。

老药师抬头笑了:“小陈大夫又要讲你爷爷的‘土办法’了?当年他教我认药,不说‘形状颜色’,总说‘枸杞像小红灯笼,地骨皮像枯树皮’,好记!”

进了诊室,林薇泡了两杯菊花茶,水汽氤氲里,她忽然问:“你爷爷到底有多少‘民间招儿’?上次你说‘看尿味辨钩体病’,我回去翻了好几本教材,都没写这么细。”

“都是些‘土经验’,登不上大雅之堂。”陈砚之指尖划过杯沿的热气,“但我爷爷总说,‘病人不会按教材生病’,就像地里的草,不会按《本草》长,得自己蹲下来看。”他忽然话锋一转,“你那个低热病人,是不是总说‘早上起来嘴苦,却不想喝水’?”

林薇猛地抬头:“是!昨天查房时她还说呢!你怎么知道?我病历上没写啊。”

“猜的。”陈砚之笑了,“就像我爷爷看‘午后低热’,总先问‘嘴苦不苦、渴不渴’——嘴苦像锅里炒糊的菜,带着点‘火’;不渴像阴雨天的墙,渗着点‘湿’,这俩凑一起,多半是‘湿热郁阻’,西药查不出来,是因为它藏在‘缝隙’里。”

“缝隙?”林薇不解,“什么缝隙?”

“就像墙缝里的潮气,你敲墙听不出响,摸上去却黏糊糊的。”陈砚之指着窗外的老槐树,“这树看着枝繁叶茂,说不定树心里已经空了,光看叶子看不出来,得听风吹过的声——病人的‘嘴苦’‘不渴’,就是那点‘风声’。”

他接过林薇的病历本,在“待查”旁边写下“柴胡、黄芩、青蒿”:“柴胡像小铲子,能把郁住的湿热铲松;黄芩像干布,能吸潮气;青蒿像晚风,能把热气吹散。再加点荷叶当药引,荷叶能‘升清降浊’,像给闷屋子开扇窗。”

林薇盯着那几味药,忽然想起什么:“我之前用过青蒿,为啥没效?”

“你用了多少?是不是单味药煮的?”

“15克,单煮的。”

“这就对了。”陈砚之拿起笔,在方子上圈了圈,“青蒿这药,像害羞的姑娘,单独出来怯生生的,得有柴胡‘搭伴’才敢使劲。我爷爷说‘湿热是对双胞胎,得一起撵才管用’,单撵一个,另一个藏起来,过几天又冒头。”

正说着,儿科护士抱着个哭闹的婴儿进来:“林大夫,这孩子总吐奶,吃完就吐,西医说是‘胃食管反流’,吃了药也不管用。”

婴儿脸蛋通红,吐出来的奶带着股酸腐味。林薇刚要开检查单,被陈砚之拦住:“先看看孩子的手心。”

他轻轻翻开婴儿的小手,掌心潮乎乎的,指缝里还有点汗。“是不是总哭闹到后半夜,一喂奶就蹬腿?”陈砚之问护士。

“是!”护士点头,“他娘说‘像有针扎似的,哄不住’。”

“这不是反流,是‘积食’。”陈砚之让护士把婴儿竖着抱起来,轻轻拍后背,“你看他肚子,胀得像小皮球,敲着砰砰响,像装了没消化的面疙瘩。”他对林薇说,“用点鸡内金、炒麦芽,药引加两滴生姜汁——生姜汁像小刷子,能把胃壁上黏着的奶渣刷下来。”

林薇皱眉:“可他吐得这么厉害,用生姜汁会不会刺激胃?”

“我爷爷给小孩治积食,总用‘生姜蘸白糖’。”陈砚之笑着说,“生姜辣得轻,白糖甜得柔,像给调皮的孩子讲道理,又劝又哄。你看这婴儿,哭的时候眼泪汪汪的,不是真难受,是‘撑得慌’,得用点‘温和的劲儿’帮他消化。”

护士抱着婴儿刚走,老主任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份会诊单:“小林,上次那个肝硬化病人,今天复查腹水少了,你这方子调得不错啊。”

“是陈砚之帮我改的。”林薇赶紧说,“他用黄芪配泽兰,说‘像补船底加划船桨’,又稳又快。”

老主任看向陈砚之,眼里带着赞许:“你爷爷那套‘民间诊断法’,你算学透了。当年他给我讲‘看舌苔像看地里的土’,说‘苔厚像积了草,苔薄像刚翻的地’,我记到现在。”

“都是些‘土话’,让主任见笑了。”陈砚之起身给主任续水,“我爷爷总说,‘庄稼人看苗知肥瘦,大夫看舌知虚实’,都是一个理——不用显微镜,用眼睛、用心看,照样能看准。”

中午在食堂吃饭,林薇把一份红烧肉推到陈砚之面前:“多吃点,你讲了一上午,肯定饿了。”她忽然小声问,“你爷爷还教过你哪些‘土招’?比如……怎么看女人的病?”

陈砚之差点把饭喷出来,笑着说:“我爷爷说‘女人病像花,得看开得旺不旺、叶子焦不焦’——月经少像缺水的花,痛经像被冻着的花,白带多像淋了雨的花,比书本上的‘肝郁气滞’好懂多了。”

“真形象!”林薇扒着饭笑,“我上次给一个痛经病人开方,她总说‘药太苦’,按你说的加了玫瑰花,她说‘像给苦药撒了把糖’,这是不是也算‘民间智慧’?”

“算!太算了!”陈砚之点头,“我爷爷说‘病人觉得舒服,比书本上的规矩重要’。就像做棉袄,书上说‘三尺布够了’,但有的人胖,就得多加半尺,不然穿不上——诊断也一样,得按病人的‘身量’来,不能按教材的‘尺寸’套。”

下午,林薇去给那个低热病人查房,回来时眼睛亮得像星星:“她果然说‘早上嘴苦、不想喝水’!我按你说的方子抓了药,她刚喝了半碗,说‘身上好像松快些了’!”

“这就叫‘听声辨位’。”陈砚之帮她整理处方,“我爷爷治‘怪病’,总爱问些‘不着边际’的话——‘做梦多不多’‘喜欢站着还是坐着’‘吃甜的舒服还是吃咸的舒服’,这些就像找东西时‘听听响’,说不定哪句就藏着‘钥匙’。”

林薇忽然从抽屉里拿出个笔记本,封面上写着“民间诊断法”:“我要把你说的都记下来,比如‘午后低热问嘴苦’‘婴儿吐奶看手心’‘痛经像冻着的花’……以后遇到搞不定的,就翻出来看看。”

“别光记我说的。”陈砚之笑着说,“你也有自己的‘招儿’——上次你看那个红斑狼疮病人,说‘她掉头发像秋叶,得慢慢捡’,用了养血生发的药,不就见效了?这就是你的‘民间智慧’,比我爷爷的还温柔。”

林薇的脸一下子红了,像被夕阳染过的云。

下班时,林薇抱着笔记本站在医院门口,老槐树叶在她肩头落了一片。“明天我想去你家,跟陈爷爷学学‘看舌苔像看土’,行吗?”

“当然行。”陈砚之点头,“我爷爷肯定高兴,他总说‘好东西得有人传’,就像他种的金银花,年年开花,得有人摘了泡水喝,才算没白长。”

公交车来的时候,林薇忽然指着车窗上的倒影:“你看,我的影子里好像有你的影子。”

陈砚之抬头,晚霞把两人的影子叠在一起,像幅淡淡的水墨画。他忽然想起爷爷说的“医道像条路,得有人走,有人带,才能越走越宽”,而身边的林薇,大概就是那个能一起把路走宽的人。

回到药铺,爷爷正在给药圃里的金银花搭架子,见陈砚之进来就问:“又把我的‘土办法’说给小林听了?”

“是,她听得可认真了。”陈砚之帮着扶竹竿。

“这就好。”爷爷笑着说,“别觉得‘民间的’就不如‘书本的’,地里的庄稼,听农民的比听教授的管用——医道也一样,能治好病的,就是好道。”

月光爬上竹竿时,陈砚之仿佛看见林薇笔记本上的字在发光,那些“土话”“比喻”,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落在了适合它们生长的土地里。他忽然明白,所谓“民间智慧”,从来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一代代医者用眼睛看、用心悟出来的“活道理”,就像老槐树上的年轮,一圈圈记录着风雨,也记录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