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106章 剂量如秤,轻重之间见真章

县医院的中药房飘着浓郁的药香,林薇正对着天平称药,眉头拧成个疙瘩。陈砚之推门进来时,见她把“10克”的白芍反复称了三遍,天平的指针总在刻度线附近晃悠。

“又在跟剂量较劲?”陈砚之笑着放下带来的药包,里面是爷爷新磨的川贝粉,特意嘱咐给儿科的小患者用。

林薇抬起头,白大褂上沾着点药末:“可不是嘛,昨天给那个失眠病人开酸枣仁,药典说10-15克,我开了12克,他说‘喝了更兴奋’;今天换了个病人,同样的失眠,我开了18克,他又说‘昏沉得像灌了铅’。这剂量差几克,咋差这么多?”

她指着处方笺:“都是‘肝血不足’,脉都是‘细弱’,咋就不一样呢?”

陈砚之接过处方,又翻看了两个病人的病历,忽然问:“第一个病人是不是总说‘躺下脑子转不停,越想睡越精神’?”

“是!”林薇眼睛一亮,“你怎么知道?他还说‘白天没精神,晚上像打了鸡血’。”

“第二个呢?是不是‘躺下去就犯困,却总醒,醒了还能接着睡’?”

“对!”林薇拍了下手,“这你也知道?我查房时特意问过。”

“这就好办了。”陈砚之拉过把椅子,指着窗外的街灯,“你看那路灯,亮得晃眼时,人反而睡不着;暗得看不清路,又让人心里发慌。酸枣仁就像调路灯,得看‘屋子’大小——第一个病人是‘虚火扰神’,像小屋子里开了盏强光灯,12克就像把灯调暗点,却没彻底关掉,反而让人更在意那点光;第二个病人是‘血不养心’,像大屋子里只点了根蜡烛,18克才够把屋子照亮些,让人敢闭眼。”

林薇盯着天平上的砝码:“你的意思是……剂量得看‘病的性质’?虚火盛的得少点,纯虚的得多点?”

“不光看性质,还得看‘病人的身子骨’。”陈砚之拿起颗枸杞,“就像做饭放盐,壮汉能吃一勺,小孩半勺就够。第一个病人是个年轻小伙,天天熬夜加班,火气旺得像刚烧过的灶台,酸枣仁多了反而成了‘火上浇油’;第二个是老太太,气血亏得像快干涸的井,不多放些,填不满那口井啊。”

中药房的老药师听见动静,端着个铜秤走过来:“小陈大夫说得在理!当年我跟你爷爷学药,他总说‘剂量是药的魂’,就像这秤砣,多一钱少一钱,分量就偏了。”

林薇拿起秤杆,试着称了称白芍:“可药典给的范围那么宽,我总怕‘过’了。就像走路,怕踩线,又怕离太远。”

“我给你打个比方。”陈砚之指着药柜里的“大黄”,“大黄这药,3克能通便,像用小勺子舀水;10克能泻下,像用水桶泼水;30克能攻下逐水,像开闸放水——它的本事没变,是你给的‘力气’不一样,效果自然天差地别。”他顿了顿,声音放柔了些,“就像你教学生,对调皮的得严点,对胆小的得松点,不是方法不对,是‘度’得跟着人变。”

老药师在一旁点头:“上次那个肠梗阻的病人,用了15克大黄没动静,你爷爷加了5克,说‘这病人肠子堵得实,得用大点的力气推’,果然就通了。”

林薇忽然想起个病例:“那治咳嗽的‘杏仁’呢?我总在5克和10克之间犹豫,怕多了会中毒。”

“杏仁像带壳的花生,敲开壳才香,敲太狠就碎了。”陈砚之拿起颗杏仁,“5克像轻轻敲,能润肺止咳;10克像稍用力敲,能降气平喘。但得看病人有没有‘痰’——有痰的像堵了淤泥的水管,得用10克‘冲’一下;没痰的像干硬的水管,5克‘润’一下就行,太用力反而会裂。”他忽然笑了,“就像给花浇水,多肉得少浇,绿萝得多浇,不是水不好,是花的‘胃口’不一样。”

正说着,儿科的护士跑进来:“林大夫,那个支气管肺炎的患儿又咳了,您开的杏仁用了6克,好像不太管用。”

林薇赶紧翻看病历:“一岁半,痰黄稠,脉浮数,我怕杏仁有毒,没敢多开。”

“加点量试试。”陈砚之接过处方,“加到8克,再配3克桔梗。杏仁降气,桔梗升提,像一拉一推,能把痰‘送’出来。小孩痰稠得像胶水,6克像用小镊子夹,夹不动;8克像用小勺子刮,才能刮下来。”他又对护士说,“记得把杏仁打碎煎,就像把花生敲开煮,香味才能出来。”

护士走后,林薇看着陈砚之,眼里带着点佩服:“你总能把枯燥的剂量说成活生生的东西,不像我,总对着数字发呆。”

“数字背后是‘人’啊。”陈砚之帮她把称好的药包好,“就像你算工资,数字只是个数,得知道这钱能买多少菜、交多少房租,才有意义。剂量也一样,得想着这药进了病人口里,能帮他多排点痰,还是能让他多睡会儿觉,才算没白算。”

老药师把铜秤递给林薇:“来,用这个练练。这秤比天平有‘手感’,秤砣动一点,心里都有数——就像摸病人的脉,重按轻按,力道全在手上。”

林薇接过铜秤,试着称了称当归,秤砣在秤杆上晃了晃,老药师在一旁指点:“再挪点,对,就这儿,8克,不多不少,像给小姑娘扎辫子,松了会散,紧了会疼。”

陈砚之看着她认真的样子,忽然说:“其实你心里有杆秤,只是还没找到‘准星’。多看看病人喝完药的反应,就像做饭时尝尝咸淡,慢慢就知道‘放多少盐’合适了。”

中午吃饭时,林薇端着餐盘坐在陈砚之对面,盘子里的青菜炒得恰到好处,不像以前总偏咸或偏淡。

“我刚才按你说的,给那个患儿加了杏仁,护士说咳嗽轻多了。”林薇的语气带着点雀跃,“原来剂量真像你说的,是‘力气’的大小,得看要‘搬’的东西有多重。”

“可不是嘛。”陈砚之给她夹了块豆腐,“就像你搬书,一本用两根手指,一摞得用两只手。药也一样,病轻的用小力气,病重的用大力气,力气和病‘匹配’了,才能‘搬’走它。”

林薇忽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我把你说的都记下来了——杏仁像敲花生,大黄像浇水,酸枣仁像调路灯……以后对着本子看病人,说不定就不慌了。”

“别光看本子。”陈砚之笑着说,“病人的眼睛、舌头、说话的声音,都是‘活的说明书’,比本子靠谱。就像你交朋友,光看简历不行,得相处了才知道他喜欢甜还是辣。”

下午下班时,林薇的药篓里多了杆铜秤,是老药师送的,说“用顺了比天平称得准”。她抱着铜秤站在医院门口,夕阳把秤杆的刻度染成了金色,像串会说话的星星。

陈砚之送她到公交站,看着她小心翼翼地把铜秤放进包里,忽然说:“这秤不光能称药,还能称‘心’——对病人多上心一分,剂量就会准一分。”

林薇的脸在夕阳下有点红:“我知道了。下次你再来,我用这秤称药给你看,保证分毫不差。”

公交车开走时,林薇在车窗里挥着手,铜秤的影子在玻璃上晃啊晃,像个跳动的音符。陈砚之站在站台,忽然觉得这医道啊,就像那杆铜秤,一头挑着药材,一头挑着人心,轻重之间,全在医者的一念之间。而他能做的,就是帮林薇找到那杆秤的“准星”,让她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些。

回到药铺,爷爷正在用铜秤称药,见他进来就问:“教小林认秤了?”

“嗯,她学得快。”陈砚之帮着把药包好。

“这就好。”爷爷把秤砣放回盒子里,“剂量这东西,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心里有病人,秤就准;心里只有数字,秤就偏。你爷爷我当年学秤,你太爷爷就说‘秤星是死的,人心是活的’,这话你得记牢。”

陈砚之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忽然觉得那杆铜秤不仅称着药,更称着医者的良心。就像林薇本子上记的那些比喻,终究是为了让药更准、人更安——这大概就是剂量里藏着的最深的道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