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105章 用药之惑,万物万事皆其理

周六的山风带着草木的清气,林薇背着药篓跟在陈砚之身后,手里攥着本《本草纲目》,时不时停下来对照书页辨认植物。

“这是不是柴胡?”她指着一丛开着淡紫色小花的植物问,叶子狭长,茎秆直立,看着和记忆里的防风有些像。

陈砚之蹲下身,掐了片叶子凑到鼻尖闻了闻:“柴胡的根有股清苦味,像刚泡的浓茶,带着点冲劲;防风的根偏辛温,像晒过太阳的姜,闻着暖乎乎的。”他轻轻拨开土壤,露出半截黄褐色的根,“你看这根,柴胡的根分支少,像挺直腰杆的人;防风的根多分叉,像四处扎根的老树——人常说‘防风固沙’,它的根就是要往土里钻得深些,才能挡住风沙。”

林薇跟着蹲下,指尖碰了碰柴胡的根:“这么说,‘疏肝解郁’的药,性子都得‘直’一点?像柴胡这样,一股劲儿往上走?”

“比喻得准。”陈砚之笑了,“就像心里堵了团乱麻,得有个‘直来直去’的力气把它扯开。但光直来直去也不行,你看这旁边的当归,根须多密,像温柔的手,能把扯散的麻线慢慢理顺——所以疏肝时加当归,就像又有劲儿又有耐心,既解了郁,又不伤血。”

两人往前走了没几步,林薇又指着株爬满藤蔓的植物问:“这是何首乌吧?听说能黑发。”

“是首乌,但得看是‘生首乌’还是‘制首乌’。”陈砚之扯了段藤蔓,“生首乌像没晒干的青柿子,带着点涩味,能通便解毒;制首乌用黑豆汁泡过,像酿熟的酒,性子温厚,才能补肝肾、乌须发。”他忽然想起什么,语气轻快起来,“就像生米和熟饭,都是米,一个能煮粥,一个能酿酒,用法不同,全看‘炮制’这一步怎么‘调教’。”

林薇听得入了神,忽然想起科里那个脱发的病人:“难怪我给病人用生首乌总不管用,原来是没‘调教’好啊。”

“也不能怪你。”陈砚之帮她把首乌放进药篓,“就像养孩子,得知道他吃软还是吃硬。生首乌性子野,得用黑豆汁‘磨磨棱角’,才能变成‘听话’的补药。”

爬到半山腰,林薇累得直喘气,坐在块青石上歇脚。山涧的水流声哗哗响,陈砚之指着溪水说:“你看这水,遇到石头就绕着走,遇到洼地就停下来,看着软,可时间长了能把石头磨圆——这就像‘茯苓’,性子淡,没什么味道,却能慢慢渗湿,把身体里的水引出去,比猛灌泻药温柔多了。”

“我以前总觉得‘淡渗利湿’太慢,不如‘攻下逐水’来得快。”林薇望着溪水,“就像治那个肝硬化病人,我总想着‘快刀斩乱麻’,却忘了病人的身子像被水泡久的木头,太猛了容易散架。”

“水太急会冲垮堤岸,太缓又会积成死水。”陈砚之递给她水壶,“用药就像调水流,得看河道宽不宽、堤坝牢不牢。你上次那个病人,就像年久失修的堤坝,得先把裂缝补好,再慢慢排水——你看这山涧,旁边的石头被水冲得光溜溜的,却没塌,就是因为水流得不急不躁,还顺着地势走。”

林薇喝着水,忽然指着远处的瀑布:“那瀑布算不算‘猛药’?从高处砸下来,力道足。”

“算,但瀑布底下得有深潭接着。”陈砚之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就像用‘大黄’泻下,得病人有‘底子’接得住,不然泻得太猛,人就像被瀑布冲垮的浅滩,立不住了。”

中午在山坳里休息,陈砚之捡了些枯枝生火,烤着带来的干粮。林薇翻着药篓里的收获,忽然拿起株带刺的植物:“这是‘苍耳子’吧?听说能治鼻炎,可我总觉得它毛茸茸的,像小刺猬,用起来会不会扎人?”

“它的刺确实像小钩子,能‘勾’住邪气。”陈砚之接过苍耳子,用石头砸开外壳,“但得炒过才行,就像把刺猬的刺烫软点,既保留勾邪气的本事,又不会扎伤黏膜。治鼻炎时加它,就像派个带钩子的兵,把鼻子里的湿浊‘勾’出来,比光用通鼻的药管用。”他顿了顿,又说,“不过这药不能多放,就像钩子用多了,容易勾破自己的肉——凡事过犹不及。”

林薇把苍耳子小心翼翼地放进药篓,像捧着个小刺猬:“以前觉得中药就是‘苦’,现在才发现,它们各有各的性子,有的像直脾气的汉子,有的像温柔的姑娘,还有的像带刺的小家伙,得顺着它们的脾气用才行。”

“可不是嘛。”陈砚之添了块柴,火苗舔着干粮,散出麦香,“就像人交朋友,得知道谁能一起喝酒,谁得慢慢品茶。药也一样,有的适合急病时‘冲锋’,有的适合慢性病‘细养’,摸清性子,才能让它们‘好好干活’。”

下山时,林薇的药篓已经装了半篓,里面躺着柴胡、当归、茯苓,还有几颗圆滚滚的苍耳子。她忽然想起个困惑已久的问题:“为什么治感冒有时用‘麻黄’,有时用‘桂枝’?我总分不清。”

陈砚之指着山间的风:“你看这风,刮得猛的时候,能把人吹得睁不开眼,这时候得用‘麻黄’,像扇大风,把汗毛孔打开,让邪气顺着汗跑出去;要是风里带着点凉,吹得人身上发紧,就用‘桂枝’,像晒暖阳,慢慢把寒气烘出去——一个像猛扇扇子,一个像炉边烤火,都是驱寒,力道不同。”

“我明白了!”林薇眼睛一亮,“就像冬天冻着了,年轻人能冲个热水澡逼逼汗,老年人就得慢慢喝姜汤捂汗,不能来硬的。”

“正是这个理。”陈砚之帮她扶了扶歪掉的药篓,“所以看感冒,得先看病人‘扛不扛得住’猛药。年轻人气血足,像干柴,一点就着;老年人像湿木头,得慢慢烤,不然烧不起来还呛人。”

走到山脚时,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林薇看着药篓里的药材,忽然觉得它们不再是枯燥的名字,而是一群有脾气、有本事的朋友——麻黄像急性子的小伙,桂枝像温和的大叔,茯苓像包容的姑娘,苍耳子像带刺却热心的小家伙。

“以前背药方总觉得难,现在听你一说,好像每个药都在跟我说话呢。”林薇的声音里带着笑意,“就像麻黄在说‘快用我,我能把邪气赶跑’,桂枝在说‘别急,我慢慢帮你暖过来’。”

陈砚之停下脚步,看着她被夕阳染红的侧脸,眼里的光比晚霞还亮:“它们本来就在说话,只是得有人帮你‘翻译’。就像山里的风、溪里的水,天天在说‘顺应自然’,咱们当大夫的,就是要听懂这些话,再讲给病人听。”

林薇低头踢了踢脚下的石子,忽然抬头笑了:“那以后,你多帮我‘翻译’翻译呗?我还有好多药的脾气没摸透呢。”

“乐意效劳。”陈砚之的笑声混着山风传得很远,药篓里的苍耳子仿佛也跟着轻轻晃动,像在点头应和。

回到县城时,天已经擦黑。林薇把分好的药材放进医院药房,特意把那株柴胡摆在窗台上,月光照在它挺直的茎秆上,真像个直来直去的汉子,立在那里,等着明天帮病人“疏肝解郁”呢。她忽然想起陈砚之说的“用药如识人”,觉得这医道啊,果然比书本上的字要生动得多——就像这山间的草木,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活法,而她要学的,就是读懂每一种“活法”的智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