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轩爷当道 > 第38章 夏夜里的渔火与新章程

轩爷当道 第38章 夏夜里的渔火与新章程

作者:轩少观察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18:43:36

军曹鱼丰收的消息像长了翅膀,没几天就传遍了周边渔村。入夏的第一个满月夜,码头办了场渔火宴,几十盏马灯挂在网箱的支架上,晃得海面一片暖黄。秃头强带着几个学员在临时搭的灶台前忙得团团转,大铁锅里炖着鱼,咕嘟咕嘟冒的泡溅在柴火堆上,燎起一小簇火星。

“轩哥,周专家带的那几个研究生,非要跟咱学做鱼酱!”胜小杰举着个豁口的搪瓷碗跑过来,碗里盛着刚熬好的酱,泛着油光,“说要带回研究所分析配方,还说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陈轩正帮着王伯挂马灯,闻言笑了:“让他们学呗,张大爷的手艺,多个人传总比埋在肚子里强。”他抬手把最后一盏灯系在桅杆上,抬头时看见周航正和几个老渔民蹲在网箱边比划,手里拿着测深仪,时不时往本子上记着什么。

“陈轩!”周航朝他招手,“刚测的生长数据出来了,比标准值高了12%,这水温调控技术真得申请专利!”

“专利就算了。”陈轩走过去,踢了踢网箱边的浮球,“能让更多人用上就行。对了,下个月的学员教材编得咋样了?”

“早弄好了!”周航从包里掏出几本装订好的册子,封面上印着码头的网箱照片,“你看,把你的‘智能温控’和老渔民的‘看天看水’经验混在一起了,图文并茂,保证一看就懂。”

说话间,秃头强端着个大盆过来,里面码着炸得金黄的鱼块:“开饭咯!先尝尝这香酥鱼,用的小杂鱼,刺都酥了!”

马灯的光落在每个人脸上,老渔民们喝着海菜酒,年轻人凑在一起讲网箱里的趣事,研究生们拿着小本子追着王伯问“当年怎么凭浪花判断鱼群”。陈轩坐在张大爷常坐的那块礁石上,手里捏着个没削皮的苹果,忽然听见王伯拍着大腿笑:“要说这网箱啊,还是轩子有主意!当年我跟张老头总说‘海里的东西哪能圈起来养’,现在看来,是我们老糊涂咯!”

“可不是嘛。”旁边的李叔接话,“以前打渔靠运气,现在按周专家说的,啥时候喂料、啥时候调水温,都有谱,这心里踏实!”

陈轩咬了口苹果,甜味混着点涩,像极了码头这几年的日子。他看向远处的网箱,月光洒在水面上,网眼里的鱼影一闪一闪,像撒在海里的星星。

宴吃到一半,周航拉着陈轩到一边,递给他份文件:“省里想把咱这模式推成‘全国渔业转型示范点’,下个月来考察,你可得准备准备。”

“准备啥?”陈轩挑眉,“就按咱平时的来呗,该喂鱼喂鱼,该上课上课。”

“你啊。”周航点了点他胳膊,“就这股实在劲招人待见。对了,研究所新培育了批石斑鱼苗,抗病性强,下个月给你送过来,试试混养?”

“行啊。”陈轩应得爽快,“正好让学员们多学门技术。”

两人往回走时,碰见胜小杰正跟个小姑娘争最后一块香酥鱼,脸红脖子粗的,看见陈轩,立刻蔫了:“轩哥……”

“让给她呗。”陈轩拍了拍他后脑勺,“下次让秃头强多炸点,管够。”

小姑娘红着脸小声道了谢,胜小杰撇撇嘴,却偷偷把自己碗里的鱼丸拨了两个给她,转身跑了。陈轩看着这幕,忽然想起张大爷日志里写的:“码头的日子,就像熬鱼酱,得慢慢搅,越熬越稠,越熬越香。”

渔火宴后没几天,码头来了个穿西装的陌生人,说是城里海鲜连锁的采购经理,一开口就想包下所有军曹鱼。陈轩正在实验站调试水质检测仪,听阿力转达完,头也没抬:“不行,得先保证本地市场,剩下的才能给他们。”

“可人家给的价高啊!”阿力急得直搓手,“多出三成呢,够再建两个网箱了!”

“价高也不行。”陈轩把检测仪的探头插进水样里,屏幕上跳出一串数据,他盯着看了会儿,才抬头,“王伯他们早上还说,邻居家孩子馋鱼了,托咱留两条小的。要是都给了连锁超市,街坊邻居买不着,咱这码头不成了赚快钱的机器了?”

阿力愣了愣,挠挠头:“也是哦……那我回绝他?”

“回绝啥。”陈轩笑了,“跟他说,每月给留两成,但得按咱定的零售价,不准加价。他要是同意,就签合同;不同意,爱找哪找哪去。”

结果那经理咬着牙同意了。签合同那天,他看着码头的学员们围着网箱做记录,忽然跟陈轩说:“你们这氛围真不一样,不像做生意,倒像个大家庭。”

“本来就是一家人。”陈轩指了指正在教孩子认鱼苗的王伯,“打从我记事起,码头的人就没分过你我,谁家网破了,全村帮忙补;谁家没打上鱼,总有邻居端碗鱼汤过来。”

那经理没说话,签完合同走的时候,忽然回头问:“下次渔火宴,能叫上我不?我也想尝尝那香酥鱼。”

秋老虎正凶的时候,省里的考察团来了。陈轩没搞特殊招待,该上课的上课,该喂鱼的喂鱼。考察团的人跟着学员们蹲在网箱边,看他们用游标卡尺量鱼的体长,听秃头强讲“炸鱼块要裹多少淀粉才不溅油”,反倒比看报告时更感兴趣。

带队的领导指着墙上贴的“码头章程”笑:“别的地方章程都是条条框框,你们这倒好,第一条就是‘见人递颗烟,遇事先搭手’。”

“都是实在事。”陈轩递过去瓶冰镇海菜汁,“规矩太多记不住,就捡着最要紧的写。比如这第二条,‘网箱的鱼,先紧着老人小孩和病人’,都是祖上传下来的理。”

领导点点头,走到培训学校的荣誉墙前,那上面贴满了学员们的结业照,从最初的七八个人,到现在密密麻麻一片。“听说你们学员里,有一半是以前出去打工回来的?”

“是啊。”陈轩指着最上面一张合照,“那个穿蓝衬衫的,以前在电子厂上班,去年回来学技术,现在管着三个网箱,上个月还娶了媳妇,就在码头的新楼里办的酒。”

考察团走的时候,领导握着陈轩的手说:“你们这不是示范点,是样板。啥叫乡村振兴?就是让日子有奔头,人心有牵挂。”

这话传到王伯耳朵里,老人当天就把那“码头章程”用镜框裱了起来,挂在食堂最显眼的地方,底下还添了行小字:“张老头拟,轩子补,代代传。”

深秋的第一个周末,码头来了群特殊的客人——张大爷的远房孙子,从国外回来寻根。小伙子穿着西装,站在网箱边看了半天,忽然红了眼眶:“我爷爷总说他这辈子就守着个破码头,我现在才知道,他守的哪是码头啊……”

陈轩把张大爷的航海日志递给他:“这是老爷子的宝贝,你拿着吧。里面记着他打渔的日子,还有他画的海图,说不定以后你用得上。”

小伙子摸着日志上的墨迹,指尖发颤:“我在国外学的海洋工程,本来想留在那边,现在……我想回来,跟着你们搞网箱,行吗?”

“咋不行?”秃头强正好端着刚蒸的鱼路过,接了句,“明天来上课,从基础学起,保准你爷爷在天上都乐。”

那天下午,陈轩带着小伙子去了张大爷的坟前。墓碑上没刻名字,就画了个简易的网箱,旁边栽的松树已经长到一人高。小伙子把带来的威士忌倒在树根下,轻声说:“爷爷,我回来了。”

风穿过松针,沙沙的响,像老爷子在笑。

冬至前,码头下了场小雪。陈轩在新盖的冷库前铲雪,看见周航裹着羽绒服跑过来,手里挥着份文件:“成了!‘深海智能养殖模式’批下来了,国家给咱拨了笔专项款,能建十个标准化网箱!”

“正好。”陈轩直起身,拍了拍身上的雪,“秃头强他们刚焊好新的支架,开春就能用。对了,让学员们准备准备,下个月开个‘渔业交流会’,把周边渔村的人都请来,一起琢磨琢磨混养技术。”

周航笑着点头:“我早跟研究所打招呼了,到时候派专家来当讲师,食宿都放咱码头,我请客!”

雪越下越大,把网箱盖成了白色。陈轩看着远处的培训学校,灯亮得像片星海,里面传来学员们的笑闹声,夹杂着秃头强大声吆喝“鱼丸要搓圆咯”。他忽然想起很多年前,张大爷也是这样站在雪地里,看着年轻的自己追着渔船跑,嘴里骂着“慢点跑,别摔着”。

原来所谓传承,从来不是把老规矩刻在石头上,而是让它长在日子里,跟着人一步步往前挪,挪着挪着,就长出了新模样。

冷库的冰压缩机嗡嗡地转着,里面冻着刚丰收的军曹鱼,等着明天一早送向城里的菜市场。陈轩搓了搓冻红的手,往食堂走——秃头强说今晚包了酸菜饺子,得去抢个热乎的。

路过章程镜框时,他停了停,看了眼新添的最后一条:“码头的灯,夜夜都亮。”

嗯,亮着呢。他想。从张大爷那会儿的马灯,到现在的节能灯,亮得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