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轩爷当道 > 第37章 春潮里的新苗

轩爷当道 第37章 春潮里的新苗

作者:轩少观察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18:43:36

春风卷着咸腥气漫过码头时,培训学校的紫藤架刚抽出新叶。陈轩站在二楼办公室的窗前,看着秃头强在楼下教几个年轻人绑鱼钩——那家伙去年冬天把饭馆盘了,揣着全部积蓄报名了首期培训班,现在成了实操课最积极的学员。

“轩哥,省水产研究所的人来了。”阿力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份文件,拐杖在地板上敲出轻响,“说想跟咱合作搞‘深海养殖实验’,还带了新的鱼苗品种。”

陈轩接过文件,指尖划过“军曹鱼”“石斑鱼”几个字,抬头时正好看见研究所的专家们走进校门,领头的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胸前铭牌写着“周航”。他笑着迎下去,刚走到楼梯口,就听见周航正跟秃头强打听:“听说你们这儿有套‘智能供氧系统’?能实时调节水温还省点?”

“那是轩哥弄的!”秃头强嗓门亮得很,手里还举着个绑好的鱼钩,“去年试养的鲈鱼,存活率比老法子高三成!”

周航眼睛一亮,转头看向陈轩:“陈先生果然名不虚传。我们这次带的军曹鱼苗娇气,水温差一度都可能出问题,正需要这样的技术支持。”

陈轩请他们进会议室,刚坐下,周航就打开了笔记本:“实不相瞒,我们盯上你们码头很久了。国家级示范区的智能渔业模式,全省都在学。这次想试试‘深海网箱 岸基智能调控’,你们出场地和技术,我们出鱼苗和科研团队,利润按七三分,怎么样?”

阿力在旁边算着账,拐杖头轻轻点着桌面:“深海网箱投入不小,光是抗风浪的钢材就得一大笔……”

“钱的事不用担心。”周航立刻接话,“省里有专项补贴,我们能申请八成,剩下的从第一笔收益里扣。”他顿了顿,看向陈轩,“而且我们查过,你们码头的海底地形特别适合军曹鱼生长,水流交换快,天然的养殖宝地。”

陈轩看向窗外,秃头强正带着学员往海边走,手里拎着的水桶晃出细碎的水花。他想起张大爷生前总说“码头的根在海里”,忽然笑了:“合作可以,但有个条件——培训班的学员得全程参与实验,你们得派专家来授课,手把手教。”

周航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没问题!本来就该让渔民掌握核心技术,这才是长久之计。”

消息传开时,码头像炸了锅。王伯第一个找到陈轩,手里攥着个布包,打开是一沓皱巴巴的存折:“轩子,我这养老钱取出来了,算我一股!当年张大爷总说我养鱼太死板,这次我也学学新法子!”

“我也入!”胜子豪的堂弟胜小杰举着手冲进办公室,他刚满十八,初中毕业就跟着渔船跑,“我爸说让我跟着轩哥好好学,以后不用再冒着大风浪出海打渔了。”

陈轩看着涌进来报名的渔民,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他让阿力登记名单,自己则带着周航去海边勘测。退潮后的滩涂露出黑色的淤泥,踩上去软绵绵的,周航蹲下身抓了把泥,放在鼻尖闻了闻:“肥力足,没污染,难怪你们的鱼养得好。”

“张大爷以前总说,这海跟人一样,你对它好,它才给你好东西。”陈轩望着远处的网箱,“我们从不用违规饲料,也不往海里扔垃圾,十几年了,就守着这点规矩。”

周航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这才是最难得的。现在很多地方为了产量瞎折腾,把海域都搞废了。”他指着设计图,“网箱就建在那边,水深十五米左右,刚好避开浅滩的暗流。”

正说着,秃头强骑着电动三轮车过来,车斗里装着刚焊好的支架:“轩哥,周专家,你们看看这支架行不行?我按图纸焊的,抗八级风没问题!”

周航走过去敲了敲钢管,眼里露出赞许:“手艺不错啊,比我们研究所的焊工还利落。”

秃头强挠着头笑:“以前开饭馆时焊过排烟管,没想到现在派上用场了。”

深海网箱的建设比预想中快。渔民们自带工具来帮忙,有的焊支架,有的编网衣,连退休的老渔民都拄着拐杖来监工。陈轩每天都泡在工地上,从材料验收到场位调整,事无巨细。阿力则守在培训学校,给学员们讲“智能温控原理”,黑板上画满了电路图,旁边还贴着张大爷留下的海图——老人当年在图上标了不少“鱼窝”,现在正好成了网箱选址的参考。

一个月后,第一批军曹鱼苗入箱那天,码头来了不少记者。镜头前,胜小杰穿着防水服,小心翼翼地把鱼苗倒进网箱,小家伙们甩着尾巴游进深海的瞬间,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周航举着话筒接受采访,笑着说:“这不仅是一次科研合作,更是渔民转型的开始。以后,靠海吃海不再是‘看天吃饭’,而是‘靠技术吃饭’。”

陈轩没凑那个热闹,他站在远处的礁石上,看着网箱在浪里轻轻摇晃。阿力拄着拐杖走过来,递给他一瓶水:“张大爷要是看见这场景,肯定又要念叨‘这铁笼子能比得过天然渔场?’”

“他会懂的。”陈轩拧开瓶盖,“就像他当年接受冰库、接受电动船一样,老一辈的固执里,藏着的其实是怕砸了饭碗的谨慎。现在看到真能赚到钱,他比谁都高兴。”

话音刚落,秃头强跑过来,手里举着个平板电脑:“轩哥!周专家说刚测的水质数据,鱼苗适应得特别好,存活率百分百!”

远处的培训学校传来下课铃,学员们涌出来,有的往海边跑,有的围在宣传栏前看新贴的课程表。陈轩望着这片热闹的景象,忽然想起张大爷的航海日志,最后那页除了那句“根在人心”,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笑脸,旁边写着“春天会来”。

春天真的来了。网箱里的军曹鱼长到了巴掌大,培训学校的第二期学员也报满了,连邻市的渔民都慕名而来。陈轩在码头尽头盖了栋新楼,一层是实验站,二层是教室,楼顶装了太阳能板,连供电都用的清洁能源。

这天,周航拿着最新的生长报告来找陈轩:“军曹鱼的生长速度超出预期,按这势头,秋天就能上市。对了,我们想在你们学校设个‘水产科研奖学金’,专门奖励学得好的学员。”

“那太好了。”陈轩正看着学员们做的水质监测报告,眼里带着笑意,“我让阿力整理下名单,下个月就评。”

两人正说着,秃头强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手里拿着个保温桶:“轩哥,周专家,尝尝我新做的鱼丸!用网箱里的小杂鱼做的,味道绝了!”

保温桶打开的瞬间,香气漫了满室。周航尝了一个,眼睛一亮:“这手艺,比饭店的还地道!”

“那是!”秃头强得意地扬了扬下巴,“我可是跟着张大爷学过熬鱼酱的,他说做鱼跟做人一样,得熬出滋味来才行。”

陈轩看着他,忽然觉得,张大爷其实从没离开过。他的话,他的手艺,他守了一辈子的规矩,都像这鱼丸的香气一样,融进了码头的日子里,融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入夏时,网箱迎来了第一次小丰收。几十条长到两斤多的军曹鱼被捞上来,一部分送去检测,剩下的给学员们加了餐。食堂里摆了两大桌,秃头强掌勺,胜小杰端菜,王伯则打开了一坛自己泡的海菜酒。

“敬轩哥!”胜小杰举着饮料杯,“没有您搞这个示范区,我现在还在渔船上晕船呢!”

“敬周专家!”王伯跟着举杯,“让咱老渔民也懂了啥叫‘科学养鱼’!”

周航笑着摆手:“该敬陈轩,是他把码头拧成了一股绳。”

陈轩站起身,看着满桌的笑脸,举起杯子:“不,该敬这片海,敬守着海的人。敬张大爷,敬每一个想让码头变好的人。”

酒液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像海浪拍打着礁石。窗外的夕阳把海面染成金红色,网箱在浪里闪着光,培训学校的灯一盏盏亮起,照亮了墙上的标语——“靠海爱海,知海懂海”。

陈轩知道,这只是开始。深海网箱会越来越多,学员会一届届毕业,码头会长出新的模样。但无论怎么变,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就像张大爷说的,根在海里,也在人心上。而他要做的,就是守着这根,看着它在春风里,长出更多更茂盛的新苗。

夜色渐浓,码头的灯次第亮起,像落在海面的星星。陈轩站在新楼的露台上,看着渔民们三三两两地往家走,听着培训学校里传来的笑声,忽然觉得,这大概就是张大爷当年期盼的样子——热热闹闹,踏踏实实,每个人都有奔头,每一天都有新希望。海风拂过,带着鱼丸的香气和海水的咸,像一首温柔的歌,唱着码头的现在,也唱着它的将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