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轩爷当道 > 第36章 冬暖与新生,码头的年轮

轩爷当道 第36章 冬暖与新生,码头的年轮

作者:轩少观察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18:43:36

滨海的冬天很少落雪,但海风刮在脸上,像小刀子割肉。陈轩裹紧了外套,站在创新中心的顶楼,看着工人们给新盖的“海洋科普馆”封顶。起重机的吊臂在灰蓝色的天空下移动,发出沉闷的轰鸣,与远处冰库的制冷机声交织在一起,成了码头冬天的独特节奏。

“轩哥,下来喝碗热汤!”阿力在楼下喊,手里端着个保温桶,拐杖在冻硬的地面上敲出“笃笃”声。

陈轩顺着楼梯往下走,刚到二楼,就听见科普馆里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是市一中的学生在搞冬令营,几个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正带着他们组装海洋生物模型,秃头强也在里面,笨手笨脚地帮一个小女孩扶着鲸鱼模型的尾巴,脸上带着难得的温和。

“这强子,现在比以前顺眼多了。”阿力把保温桶递给陈轩,“王伯说他育苗室的活儿做得比谁都细,上次省里来检查,还夸他记录得比电脑都清楚。”

陈轩打开保温桶,里面是姜母鸭汤,热气腾腾的,混着药材的香气。“人只要肯踏实做事,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他舀了一勺汤,递到阿力嘴边,“尝尝,张大爷特意给你炖的,说你冬天总咳嗽。”

阿力喝了一口,烫得直咧嘴,眼里却暖融融的:“老爷子就是偏心,我上次说想吃他腌的萝卜干,第二天就给我装了一大罐。”

两人正说笑,张大爷的声音从楼下传来:“轩子!阿力!快下来,有贵客!”

跑到一楼大厅,才发现是省里的领导来了,还跟着几个穿西装的人,其中一个中年男人握着张大爷的手,笑得格外亲切:“张叔,您可真是码头的宝,上次您提的‘渔民信用积分’,我们回去就落实了,现在全省都在推广呢!”

陈轩这才想起,张大爷前阵子给渔业局写了封信,建议给守规矩的渔民评信用积分,积分高的能优先用冰库、优先贷款。当时他还笑老人瞎操心,没想到真被采纳了。

“都是轩子他们年轻人带得好。”张大爷把陈轩往前推,“这孩子,比他爸妈还能耐,把码头管得井井有条。”

中年男人握住陈轩的手,用力晃了晃:“陈先生,您的清洁能源模式和渔业创新,给全省立了标杆。我们这次来,是想跟您商量,把滨海码头设为‘国家级海洋经济示范区’,资金和政策都向您倾斜。”

陈轩心里一动,这意味着码头的发展能更上一层楼,但他没立刻答应,只是笑着说:“我得跟码头的老少爷们商量商量,这是大家的码头,得听大家的意见。”

中年男人愣了一下,随即朗声笑起来:“好!就冲您这句话,这示范区,非滨海码头莫属!”

傍晚,陈轩在夜潮会所开了个会,把“国家级示范区”的事跟渔民们说了。大家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有人担心政策变,有人怕规矩多,王伯最实在,敲着烟袋锅问:“能让咱的鱼苗卖得更贵不?能让年轻人愿意回码头不?”

“能。”陈轩肯定地说,“示范区能争取到更多科研资金,育苗技术能再提一步;还能建‘渔民培训学校’,教年轻人用新技术打鱼,工资比去城里打工高。”

秃头强第一个举手:“我赞成!我那饭馆之所以黄了,就是因为没技术没靠山,咱码头有这机会,得抓住!”

张大爷看着热闹的场面,偷偷抹了把眼睛,被陈轩看见了,老人不好意思地笑:“想起我弟弟了,他当年总说,码头得变变样,现在真变了……”

散会后,陈轩送张大爷回家,路过冰库时,老人忽然说:“轩子,我这把老骨头,也没啥能给你的。那天整理我弟弟的遗物,发现他有本航海日志,里面记着不少老航线,说那些地方鱼多,就是以前没好船,不敢去。我给你找出来,说不定有用。”

陈轩心里一暖,扶着老人的肩膀:“您好好歇着,日志我自己去拿就行。对了,下周示范区揭牌,您可得去剪彩。”

“去!咋不去!”张大爷挺了挺腰板,“我得让记者给我拍张照,寄给我那在外地的孙子,让他知道爷爷也是‘国家级’的人了!”

示范区揭牌那天,码头上搭起了红色的拱门,氢气球拖着标语在天上飘。李队带着警察来维持秩序,穿着警服的胜子豪也跟在后面,看见陈轩,敬了个标准的礼:“陈轩哥,我今天当安保志愿者!”

“不错啊,小伙子。”陈轩拍了拍他的肩膀,“比你爸当年精神。”

胜子豪挠了挠头:“我妈说,以后要多向您学习,做个踏实做事的人。”

揭牌仪式很简单,张大爷颤巍巍地剪断红绸,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陈轩站在老人身后,看着“国家级海洋经济示范区”的牌子在阳光下闪光,忽然觉得,这牌子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仪式结束后,胜子豪悄悄拉了拉陈轩的衣角:“陈轩哥,我查了当年的卷宗,我爸挪用的慈善款,大部分都流向了‘暗阁’的海外账户。李队说,有您当年提供的账本,才能把钱追回来,现在那些钱都捐给了渔民培训学校。”

陈轩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挺好,也算他做了件好事。”

胜子豪看着他,忽然说:“我以后想回滨海当警察,守着码头。”

“欢迎。”陈轩看着远处的渔船,“码头需要你这样的年轻人。”

冬天快结束的时候,码头下起了罕见的雪。不大,像盐粒似的撒下来,落在光伏板上,很快就化了,留下湿漉漉的痕迹。陈轩在创新中心的实验室里,和阿力调试新的潮汐能发电机——这次加入了融雪功能,能自动清除设备上的积雪和海冰。

“轩子,你看这数据!”阿力指着屏幕,“功率比以前提高了十五个百分点,就算下暴雪,也能正常发电!”

陈轩刚想说什么,手机响了,是医院打来的,说张大爷的哮喘犯了,正在抢救。他心里一紧,抓起外套就往外跑,阿力也拄着拐杖跟上来,雪水溅湿了裤脚也顾不上。

医院的急诊室外,陈轩和阿力等了三个小时,抢救室的灯才灭。医生走出来,摘下口罩说:“老爷子年纪大了,器官衰竭,这次虽然抢救过来,但情况不太好,你们要有心理准备。”

陈轩走进病房,张大爷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呼吸微弱,看见陈轩,干裂的嘴唇动了动:“轩子……冰库的闸……没关紧……”

“关了,您放心。”陈轩握住老人枯瘦的手,那只手布满老茧,还带着海腥味,“育苗室的鱼苗也挺好,王伯说开春就能放流了。”

张大爷笑了笑,眼睛慢慢闭上,像是累极了。

张大爷走的那天,码头的渔民都来了,自发地在冰库前搭了个灵堂。没有哀乐,只有渔民们清唱的渔歌,那是张大爷生前最爱听的调子。陈轩把老人的航海日志放在灵前,日志的最后一页,老人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码头的根,在海里,也在人心上。”

出殡那天,天放晴了,阳光照在海面上,闪得人睁不开眼。送葬的队伍从码头一直排到海边,胜子豪穿着警服,扶着陈轩的胳膊,低声说:“陈轩哥,节哀。”

陈轩点点头,看着灵柩被抬上船——这是码头的老规矩,去世的渔民要“归海”,让大海带走最后的牵挂。船缓缓驶向深海,撒下的骨灰在阳光下飘,像无数细小的星星。

回到码头,陈轩站在冰库前,看着张大爷种的那片青菜,冬天的雪水滋润着土地,已经冒出了嫩绿的芽。他忽然明白,所谓传承,就是这样——老一辈的人走了,但他们种下的希望,会像这青菜芽一样,在春天里破土而出。

开春的时候,渔民培训学校开学了,第一批学员里,有秃头强,有胜子豪放假回来的堂弟,还有几个从城里回来的年轻人。陈轩站在教室后面,听王伯讲育苗技术,老人的声音洪亮,完全不像刚失去挚友的样子。

下课后,王伯走到陈轩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张大爷托梦给我,说他在海里看着呢,咱要是把码头搞砸了,他就托浪头来拍咱。”

陈轩笑了,眼眶却有点热。

创新中心的楼前,立了块新石碑,上面刻着张大爷的名字,还有他那句“码头的根,在海里,也在人心上”。石碑周围种了圈海桐,是孩子们栽的,春天开白色的小花,带着淡淡的香。

阿力拄着拐杖,在石碑前放了束野花,是他在海边采的,黄的蓝的,开得热热闹闹。“老爷子,您看,电动渔船又添了三艘,光伏板也铺到仓库顶了,您要是还在,肯定又要念叨‘费钱’……”

陈轩站在他身边,看着远处忙碌的码头,心里一片平静。海风拂过,带着海腥味和青草香,像一首无声的歌。

他知道,码头的故事还很长,会有新的挑战,新的机遇,但只要这根还在,这人心还在,就没有过不去的浪头。

就像此刻,培训学校的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冰库的制冷机嗡嗡作响,渔船的马达声从远处传来,交织在一起,成了码头最动听的旋律。而他陈轩,会像守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守护这旋律,直到它融入每一代码头人的血脉里,生生不息。

海风吹过码头,带着新生的暖意。陈轩的脚步很稳,朝着创新中心走去,那里有新的图纸要画,有新的实验要做,有新的希望,在等着他和所有码头人,一起去实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