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六零小中医:开局救了个老太太 > 第164章 席散话别牵兵路,夜阑思子起乡愁

饺子宴的热气渐渐散了,月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在四合院的青石板上洒下细碎的银斑。吊扇早已停了,客厅里的女眷们还在叽叽喳喳聊着,王婶正翻出王军小时候的虎头鞋给小宋看,陈琴抱着丁秋楠的小女儿逗笑,丁妈则在一旁教小宋纳鞋底的针法。院角的葡萄架下,男人们的谈话声却渐渐沉了下来,只剩蚊子 “嗡嗡” 的飞鸣。

陈墨刚帮丁爸把空酒盅收进搪瓷盘,就见王军从裤兜里摸出盒 “大前门”,抽出一根递过来:“墨哥,来一根?” 烟盒皱巴巴的,边角还沾着点泥土,想来是在部队揣了不少日子。

“早戒了。” 陈墨摆摆手,指腹无意识摩挲着腕上的针灸针袋,“三年前跟秋楠处对象时就戒了,你这上尉军官,也该少抽点,对肺不好。”

王军 “嗤” 了一声,自己点上烟猛吸一口,烟雾从鼻孔里喷出来:“在军部里,上尉算个屁。我们营里比我年轻的都有俩了。” 他军装领口的上尉肩章在月光下泛着暗金,那是 1988 年新军衔制实施后刚换的样式,尉官中最高级的肩章标识,在普通人家眼里已是极体面的荣光。

“哦?上尉还委屈你了?” 王叔的声音突然插进来,他刚跟丁爸聊完厂里的事,正用蒲扇拍着腿上的蚊子,“当年我当连长时,比你现在还小两岁,怎么没见你这么多牢骚?”

王军脖子一缩,赶紧掐灭烟头:“爸,我不是那意思,我这不是跟墨哥说笑嘛。上尉挺好,相当好。” 他爹在部队干了三十年,从战士熬到团级干部,家里三个儿子没一个敢在他面前耍横,私下里总说陈墨才是王叔的亲儿子 —— 毕竟王叔对陈墨的针灸手艺比对亲儿子还上心。

丁爸看得直乐,端起搪瓷缸抿了口茶水:“老王你这脾气还是没变,当年在朝鲜战场上,你训兵的嗓门能震得山响。” 他早年在工厂见过王叔带队军训,那股子威严劲儿至今记得清楚。

陈墨趁机转向王建军,声音压得低了些:“姐夫,家栋当兵的事,你跟我姐商量得怎么样了?王叔说的那支部队,可是实打实的主力。”

王建军往客厅方向瞟了眼,见陈琴正低头给孩子系尿布,才凑近了些:“小墨,王叔没说具体去哪个部队?为啥非得去大西北?我托人打听,四九城周边的卫戍部队也有名额,离家近,还能常回来。” 他手指无意识敲着石桌,作为粮食局副局长,安排个就近的兵源名额不算难事,但王叔的面子又不能驳。

“子文哥也想让家栋当兵?” 王军耳朵尖,立刻凑过来,“我们家仨兄弟,没一个留京的。我在东北守边境,老二在云南驻训,老三去年刚去新疆,我妈在家哭了好几回。” 他说着叹了口气,又赶紧补充,“不过话说回来,真在跟前反而不自在,我爸能天天盯着你训练。”

陈墨点点头:“姐夫,你忘了王叔当年是跟着彭老总打仗的?他选的部队,能差得了?大西北那边现在正是建设关键期,家栋去了既能锻炼,真要是立了功,提干比在京郊部队快得多。” 他刻意顿了顿,“再说,王叔在那边战友多,真有啥事,一句话的事。”

这话戳中了王建军的心思。他当年转业前也是营级干部,深知部队里 “有人带” 有多重要。家栋学习不行,考大学没戏,要是能在部队混出个前程,比在街道当临时工强百倍。他摩挲着下巴沉吟片刻:“行,晚上我跟你姐好好说说。她就是心软,舍不得孩子离太远。”

“这就对了。” 陈墨刚笑了笑,就听见王军挠着头开口:“墨哥,跟你说个事。我跟小宋打算国庆节结婚,我爸肯定不让去饭店摆酒席,到时候……”

“酒席包在我身上。” 陈墨拍着胸脯打断他,“厨子我找前门外‘同和居’退休的张师傅,他做的扒肘子能香透半条胡同。食材也不用你管,我去东单菜市场的国营柜台订,保证有鸡有鱼,再弄两箱‘二锅头’,保管体面。”

王叔这时插了进来,似笑非笑地看着他:“小楚你倒大方,干脆把老二老三的酒席也一起包了呗?省得我将来费心。”

“没问题!” 陈墨爽快应下,“只要叔提前说日子,别说两桌,十桌我也能给你备齐。可别明天结婚今天才通知,我总不能凭空变出来肘子吧?”

“变什么肘子?” 丁秋楠提着铜壶出来添水,发梢还沾着点水汽,想来是刚给孩子洗了脸,“我听见你们说结婚?小军要办喜事了?”

“嫂子,我们打算国庆办,还没跟家里商量好。” 王军难得有些腼腆,耳朵都红了。他比陈墨小半岁,从小一起爬树掏鸟窝,从没叫过 “哥”,对着丁秋楠却一口一个 “嫂子”,喊得格外顺口。

丁秋楠笑着往他茶碗里续水:“巧云跟我说过,她妈早就盼着你们办事了。到时候我帮着王婶布置新房,红窗花、喜字我来剪,保证比胡同里别家都好看。”

正说着,丁爸看了眼天色,起身要走:“我明天还要上早班,就不蹭着喝茶了。建华,跟我回厂里住,明天带你去车队认认师傅。” 丁建华刚应了声,就被丁妈拽住:“让他在这住一晚,明天我跟他一起去报到,顺便给他缝个新枕套。”

众人散时已近深夜。丁妈带着两个孩子住东厢房,特意把正房留给陈墨小两口。陈墨洗漱完躺到炕上,才发现丁秋楠睁着眼睛盯着房梁,吊扇的影子在她脸上轻轻晃着。

“怎么还不睡?” 他伸手碰了碰她的胳膊。

丁秋楠转过身,声音带着点哑:“孩子不在身边,心里空落落的。刚才好像听见小丫头哭了,你听见没?”

“哪有?妈把孩子哄得实实的。” 陈墨失笑,伸手揽住她的腰,“是不是今天累着了?还是在想建华上班的事?”

“也不是。” 丁秋楠往他怀里缩了缩,“就是想起家栋要去大西北,琴姐今晚偷偷抹眼泪好几回。那么远的地方,冬天零下几十度,家栋连毛衣都不会织,可怎么过?”

陈墨沉默片刻,手指轻轻摩挲着她的头发:“当年王叔带新兵去朝鲜,比这苦十倍,不也熬过来了?家栋这孩子看着皮,心里有数。再说,我给王叔准备了两盒冻疮膏,是我师傅传的方子,治冻伤特别灵,到时候让家栋带上。”

黑暗中,丁秋楠的手指勾住他的衣角:“你说,琴姐能同意吗?”

“会的。” 陈墨低头在她额头上印了个吻,“姐夫心里已经松口了,做通女人的工作,他比咱们有办法。” 他忽然翻身压住她,声音里带着点笑意,“不过现在,咱们得解决个问题 —— 你再不睡,明天早上可是要迟到的。”

丁秋楠刚要开口,嘴唇就被堵住了。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把两个人的影子叠在土墙上,随着微风轻轻晃动。这晚没有孩子的哭闹,只有彼此的呼吸声,反倒让习惯了忙碌的小两口有些不适应,直到后半夜才沉沉睡去。

第二天陈墨刚到诊室,还没来得及换上白大褂,就听见诊室门口传来自行车铃铛声。他探头一看,陈琴正推着二八大杠站在梧桐树下,车把上挂着个布包,里面鼓鼓囊囊的,像是装着刚蒸的馒头。

“姐,怎么不进去坐?” 陈墨迎出去,帮她把车子停在墙边。

陈琴没动,只是摩挲着车座的牛皮套,声音有些发颤:“你姐夫昨晚跟我说了半天,说你也觉得家栋该去大西北。小墨,姐知道你们都是为他好,可那地方…… 真太远了。” 她从布包里掏出个红布包,打开是个银锁,“这是家栋满月时我给他打的,你说他带着这个去,能平安不?”

陈墨看着那枚磨得发亮的银锁,心里一软。他想起上一世陈琴因为家栋去当兵,整整半年没睡好觉,每次收到儿子的信都要哭一场。他伸手接过银锁,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姐,这锁是你的心意,比啥都灵。再说,家栋又不是去受苦,是去当保家卫国的兵,多光荣。等他立了功,戴着军功章回来,你脸上也有光。”

“可那也太远了……” 陈琴的眼泪终于掉了下来,砸在车把上,“上次看电视说大西北风沙大,连水都要省着用,家栋从小就挑食,到了那吃不上米饭,可怎么办?”

陈墨掏出帕子递给她,正要再说些什么,就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梁明远提着药箱走过来,见这情景愣了愣,随即笑着打圆场:“陈大夫,这是你姐姐吧?我刚在挂号处听护士说,你昨天给张大爷扎针治好了偏瘫?快给我说说,用的是透天凉还是烧山火?”

陈琴赶紧擦干眼泪,勉强笑了笑:“梁主任您忙,我就是来给小墨送点馒头。” 她把布包往陈墨手里一塞,“你们聊,我先回街道了,下午还要去给独居老人送慰问品。”

看着她推着自行车匆匆离去的背影,陈墨手里的馒头还带着余温,心里却沉甸甸的。梁明远拍了拍他的肩膀:“家里的事?我当年我儿子去西藏当兵,我爱人哭了整整一个月,后来孩子寄回张雪山的照片,她反倒天天拿出来给邻居看。”

陈墨点点头,把银锁小心翼翼塞进白大褂口袋:“梁主任,您说得对,有些路,总得让孩子自己走。” 只是他知道,那份藏在心底的不舍,恐怕要等家栋真正站在军功章前,才能慢慢化开。

诊室的阳光渐渐暖起来,陈墨望着窗外的梧桐树,忽然想起昨晚王军说的话 —— 军人的勋章,从来都浸着家人的牵挂。他掏出钢笔,在处方笺的背面写下 “冻疮膏配方” 几个字,笔尖划过纸面,留下深深的墨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