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六零小中医:开局救了个老太太 > 第165章 诊室解惑定兵计,针经乍现启医途

梧桐叶在晨风中簌簌作响,陈琴推着二八大杠的身影刚消失在医院门口的拐角,梁明远就笑着拍了拍陈墨的胳膊:“你这姐姐,跟我爱人当年一个模样。我儿子去西藏那年,她抱着户口本哭了半宿,结果现在逢人就夸儿子守边疆光荣。”

陈墨低头摩挲着手里还温热的布包,白面馒头的香气从粗布缝隙里钻出来,混着诊室飘来的艾草味,倒有了几分烟火气。他把银锁掏出来细看,锁身上 “长命百岁” 的纹路已被摩挲得光滑,这是陈琴当年托银楼老师傅打的,家栋满月时挂在脖子上,一晃竟十八年了。

“梁主任,您先坐,我去泡杯茶。” 陈墨将布包放在诊桌角落,拿起搪瓷杯要去打水,却被梁明远拽住:“别急,刚挂号处递来个单子,3 号床那老爷子面瘫加重了,左眼都闭不全,你给看看?” 他说着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病历本,“西医那边给开了激素,老爷子怕副作用,非得来找中医。”

陈墨接过病历本翻了两页,眉头微微蹙起:“风邪入络兼气虚,昨天扎了合谷、太冲,看来得加翳风穴。” 他边说边往诊室走,刚推开木门就听见熟悉的 “叮铃” 声 —— 墙上挂着的铜铃是老主任传下来的,挂号的病人推门就会响。

诊室里的旧木书架泛着温润的光泽,上层摆着《本草纲目》《千金方》等线装书,下层是医院统一配发的蓝皮病历夹。靠窗的诊床上铺着洗得发白的蓝格子床单,3 号床的张老爷子正歪着头揉眼睛,见陈墨进来赶紧坐直:“陈大夫,昨晚左眼闭不上,一宿没敢合眼。”

“老爷子别急。” 陈墨搬过诊凳坐下,指尖搭上老人的脉搏,“脉象浮而无力,是风邪没清干净,还带点气虚。今天加扎翳风,再给您开剂牵正散,喝上三天准见效。” 他说着从针袋里抽出毫针,酒精棉擦过针尖时,梁明远在一旁看得仔细:“你这进针角度比上次稳多了,是不是有什么新体悟?”

陈墨笑了笑没接话,针尖已轻巧刺入翳风穴,手腕微转调针:“老爷子,酸麻感往耳朵根窜就说一声。” 待老人点头应声,他才起身往诊桌走,刚要开处方,就见护士小王端着托盘进来,托盘里放着消毒好的针具,还有张揉皱的挂号单。

“陈大夫,王护士请假了,今天我帮您配药。” 小王放下托盘,又递过张纸条,“刚丁建华同志打电话来,说他在车队报到了,丁阿姨让他问您晚上回不回家吃饭。”

陈墨接过纸条,指尖划过 “丁建华” 三个字,心里松了口气 —— 昨晚丁妈还念叨怕车队不收临时工,看来王建军托的关系管用。他提笔在处方笺上写着药名,忽然想起陈琴的话,笔尖顿了顿:“小王,你知道现在当兵去大西北,提干机会多不多?”

“我哥就在兰州军区!” 小王眼睛一亮,收拾针具的手停了下来,“前年去的,去年就入了党,说是边疆部队提干名额比内地多。不过苦是真苦,他来信说冬天洗脸水都能结冰。”

这话倒印证了陈墨的想法。他把处方笺递给小王,看着她轻快的背影消失在门口,才想起自己还没 “签到”。自从上次系统给了一堆晦涩的药理资料,他每次签到前都习惯性洗手静心 —— 倒不是讲究,实在是怕再冒出些需要熬夜啃的硬骨头。

陈墨走到脸盆架前,拧开铜制水龙头,冷水激得指尖一麻。他看着水面倒映的脸,想起上一世三十多岁才摸到中医门径,这一世重生归来,有系统加持,竟已能独当一面,倒像是做梦。擦干手坐回诊桌后,他深吸口气,在心里默念:“签到。”

“叮 —— 签到成功,奖励《针经九卷》。”

机械音刚落,陈墨就愣住了。他下意识摸向诊桌抽屉,空荡荡的,再凝神看向脑海里的 “仓库”,果然躺着九本蓝封皮的薄册,封面上 “针经” 二字用宋体印刷,倒像是新华书店卖的普及本。

“不是古籍就算了,怎么还是印刷版?” 陈墨暗自嘀咕,指尖在 “仓库” 里点了点,九本书便悄无声息出现在诊桌下。他趁没人注意,赶紧抽出来往抽屉里塞,却忍不住翻了第一本的扉页。

“《针经一?九针十二原第一》”

黑体字印得清晰,可开篇第一句就让陈墨瞳孔骤缩:“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

这文字…… 比图书馆的版本古朴太多!

陈墨猛地想起大学时啃过的《灵枢》,史崧改编的二十四卷本开篇可不是这样。他赶紧翻到后记,却见空白页上只有一行小字:“据西汉竹书本校勘,存九卷原貌。”

西汉竹书本?

陈墨的心脏 “咚咚” 直跳。他上一世在省图见过明刊本《灵枢》,后来又研究过马王堆出土的医书残片,深知《灵枢》古称《针经》,原本为九卷,隋唐后散佚,现存最早的还是南宋史崧改编的二十四卷本。系统给的这九卷,竟是失传的原始版本?

他指尖有些发颤,翻到《九针十二原》的核心段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图书馆版本写的是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而这里多了 “效之信” 三字,虽只一字之差,却更见针灸得气后的笃定。

“陈大夫?3 号床老爷子该起针了。” 梁明远的声音突然传来,陈墨赶紧合上书塞进抽屉,定了定神才应道:“来了。”

起针时,梁明远盯着陈墨的脸色看了半天:“你这是怎么了?脸这么红,发烧了?”

“没有,刚看了篇医案有点激动。” 陈墨笑着掩饰,指尖却还残留着书页的触感。待送走张老爷子,梁明远才凑过来:“你小子藏什么宝贝呢?刚才翻书翻得眼睛都直了。”

陈墨犹豫了一下,还是把第一卷《针经》递了过去:“梁主任,您看看这个版本。”

梁明远接过书,先是漫不经心地翻了两页,随即眉头就皱了起来,扶着老花镜的手指都收紧了:“这…… 这开篇怎么跟史崧本不一样?‘效之信’这三字,我在《针灸甲乙经》注里见过引文,说是《针经》原文,可史崧本里根本没有!” 他越翻越激动,指腹划过书页,“你看这‘九针’的形制描述,比现存版本详细太多,连镵针的锋刃角度都写了!”

“是个老中医给的抄印本。” 陈墨含糊道,他总不能说这是系统奖励的。

梁明远却没追问来源,只是捧着书反复翻看,嘴里喃喃自语:“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里就说‘《针经》九卷’,原来真有九卷本…… 你小子运气真好!” 他忽然抬头,眼里闪着光,“这书借我抄三天?就三天!”

“您拿去看,不急着还。” 陈墨爽快应下,梁明远宝贝似的把书揣进白大褂,又叮嘱道:“这版本太珍贵,可别外传,小心被文物局的人盯上。”

梁明远刚走,诊室的铜铃又响了,这次进来的是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哭哭啼啼说孩子积食发烧。陈墨正给孩子号脉,诊桌的电话突然 “叮铃铃” 响起来,拿起一听,竟是王建军的声音。

“小墨,你姐想通了!” 王建军的大嗓门透过听筒传来,“刚才家栋回来,听说王叔安排的部队是工程兵主力,眼睛都亮了,说要去大西北修铁路,还说要给我们寄戈壁滩的石头!”

陈墨忍不住笑了,家栋从小就爱摆弄机械,工程兵倒真合他心意:“姐夫,那你们就放心吧,王叔在那边有战友,肯定能照拂到家栋。”

“可不是嘛!” 王建军笑出了声,“你姐刚才还抹眼泪呢,现在正给家栋缝棉衣,说要多塞点棉花。对了,丁建华那小子今天报到顺利,车队队长还夸他机灵,说要教他开解放牌卡车。”

挂了电话,陈墨看着窗外的梧桐叶,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他想起陈琴刚才那句 “你长大了”,忍不住失笑 —— 上一世他三十岁还在啃老,这一世倒成了家里的主心骨。

诊室渐渐安静下来,陈墨从抽屉里取出《针经一》,借着窗棂透进来的阳光细细品读。读到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时,他忽然想起华佗技能里的 “烧山火”“透天凉” 手法,原来这两种针法的精髓,竟藏在《针经》的原始记述里。

他掏出钢笔,在处方笺背面抄录经文,笔尖划过纸面,留下清晰的字迹。抄到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 时,陈墨忽然愣住 —— 这句在史崧本《灵枢》里有记载,可系统版本后多了句 “孙络之渗者,为溪谷也”,恰好解释了针灸为何能通过孙络调理气血。

“原来如此。” 陈墨恍然大悟,前世他总觉得史崧本的经络理论有断层,如今看了原始版本,才知是后世改编时删去了关键注解。他越看越入迷,连护士小王进来送药都没察觉,直到铜铃再次响起,才惊觉已近正午。

送走最后一个病人,陈墨伸了个懒腰,把九卷《针经》仔细放进诊桌最底层的抽屉,又锁上了铜锁。他想起梁明远刚才激动的模样,忍不住笑了 —— 这宝贝不仅能提升自己的医术,说不定还能补全中医针灸的一段历史空白。

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在诊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陈墨拿起那枚银锁,轻轻放在《针经》的抽屉上,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家栋的兵路定了,丁建华的工作妥了,如今又得了失传的针经,这日子就像诊桌上的艾草,虽带着苦涩,却自有清香。

他摸出钢笔,在处方笺背面写下 “家栋:冻疮膏配方附后,每月换一次药”,又想起《针经》里的经络记载,提笔补了句 “睡前按揉足三里,可强体质”。笔尖落下,墨迹在纸上晕开,倒像是把亲情与医术,都融进了这淡淡的墨香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