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六零小中医:开局救了个老太太 > 第163章 针定心神承问询,家音乍至解尘烦

诊室门合上的刹那,陈墨后背的冷汗已浸透的确良衬衫,贴在皮肤上凉得发颤。刘主任的目光仍像探照灯般落在他脸上,方才王护士的敲门声不过是短暂的喘息,这场无声的较量远未结束。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桌角的脉枕,冰凉的瓷面竟无法平息突突直跳的太阳穴。

“小墨,再仔细想想。” 刘主任的声音比刚才柔和了些,却带着不容回避的穿透力,“那天的细节哪怕有半点遗漏,都可能影响调查。”

陈墨垂在桌下的手悄然攥紧,指节泛白。他知道必须强迫自己冷静 —— 上一世在急诊室抢救大出血病人时,师傅教过的 “定魂术” 突然浮现在脑海:指尖藏针,刺足三里而心神自稳。念头刚起,一根寸许长的金针已从随身仓库滑入掌心,针身泛着淡金光泽,尾端还刻着极小的 “祝” 字。这是师傅祝谌予先生传给他的遗物,纯金太软易折,实则掺了七成赤铜三成银,才得这般坚韧锋利。

他拇指按住针尾,极轻地往大腿外侧足三里穴一刺,微麻的酸胀感顺着经络蔓延开来,乱成一团的思绪瞬间清明。这才缓缓抬起头,眉头拧成疙瘩,像是终于从记忆深处捞起了碎片:“刘主任,您这么一说,我倒真想起点事 —— 那天从食堂出来刚拐到大路,好像撞见两位女同志。”

瘦高个的钢笔 “嗒” 地叩在笔记本上:“您确定?她们穿什么衣服?多大年纪?”

“穿的蓝布褂子,看着三十来岁。” 陈墨刻意顿了顿,像是在拼凑细节,“就站在老槐树底下聊天,嗓门不算小,我路过时刚好听见‘百货公司’‘万紫千红’什么的。”

刘主任眼神一动,朝瘦高个递了个眼色。那人立刻从黑色公文包掏出一厚叠信纸,每页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边缘还沾着淡淡的印油痕。陈墨扫了眼,最上面一页写着 “中枢保健区六月二十日问询笔录(第 17 号)”,显然是之前问过其他人的证词。

三人分了笔录翻看起来,诊室里只剩纸张翻动的 “哗啦” 声。陈墨端起搪瓷缸喝了口水,掩饰住眼底的波澜 —— 他算准了调查会覆盖所有在场人员,那两位女同志大概率真的存在,而 “万紫千红” 更是绝佳的佐证。丁秋楠梳妆台上就摆着个黑色满花铁盒,白玉兰香味浓得很,那是 80 年代女人们最常用的润肤脂,年销量能到两亿盒,说眼熟再自然不过。

“找到了。” 胖男人突然开口,把一页笔录推到刘主任面前,“后勤处的张会计和李出纳,那天确实请假去百货公司,证词里提了买万紫千红。”

刘主任盯着笔录看了足足三分钟,抬眼时目光里多了些审视:“小墨,那么多人路过,你怎么偏偏记住她们的话?”

“这不是巧了嘛。” 陈墨露出些不好意思的笑,指尖挠了挠耳后,“秋楠常用这牌子,铁盒上的玉兰花还是我帮她擦的灰。那天听见‘万紫千红’,就多留意了两句,想着回头问问她是不是快用完了。” 他说得坦荡,连自己都快信了这番说辞。

瘦高个又问了些细节:女同志站的位置、有没有提具体买几盒、说话时有没有东张西望。陈墨都答得滴水不漏,偶尔还故意说错一两个无关紧要的细节,比如把 “黑布鞋” 说成 “灰布鞋”,再自己纠正过来,反倒显得更真实。

“行了,今天先到这。” 刘主任终于合上笔录,瘦高个把几页纸叠整齐,递到陈墨面前,“你看看记录对不对,没问题就在每一页签字按手印。” 旁边还放了个红漆印油盒,盖子敞着,散发出淡淡的松脂味。

陈墨逐字逐句地看,连标点符号都没放过。笔录记得很客观,没有诱导性表述,只把他说的话原原本本记了下来。他这才拿起钢笔,在每页末尾签下 “陈墨” 二字,笔尖划过纸面时特意用力,让字迹显得沉稳有力。按手印时,他故意把拇指按得重了些,红印子清晰地印在签名旁边。

三人起身要走,刚到门口,刘主任突然回头,目光落在陈墨的办公桌:“这桌子看着挺沉,得有五六十斤吧?” 说着竟走过去单手往上抬了抬,桌面纹丝不动。

陈墨心里咯噔一下,随即笑道:“可不是嘛,医院老物件了,柏木做的,实打实的分量。上次搬诊室,俩小伙子才抬动。” 他特意强调 “俩小伙子”,暗合自己不可能独自搬运重物 —— 这正是刘主任没说出口的疑虑。

送三人到医院大门口时,墨绿色吉普车已经在等着了。瘦高个坐驾驶位,胖男人坐副驾,刘主任刚要钻进后排,又探出头来:“小墨,后续可能还有人来问话,好好配合,别有抵触情绪。”

“您放心,刘叔,我懂规矩。” 陈墨笑着点头。

“还有 ——” 刘主任压低声音,“保密纪律,不该说的别往外传。”

吉普车扬尘而去时,陈墨还站在原地。直到车影消失在胡同口,他才发现手心又浸满了汗,那根金针不知何时已被攥得发烫。回到诊室,王护士正对着一堆针灸针消毒,见他进来赶紧问:“陈大夫,刚才那几位是机关的吧?看着挺严肃。”

“就是老熟人打听点事。” 陈墨含糊带过,坐到椅子上才发现后背的衬衫已凉透。他掏出金针摩挲着,师傅当年的话又在耳边响起:“医者医人,亦要医己心。心稳,则万难可破。”

接下来的半个月,果然又来了三波人。有穿军装的,有戴干部帽的,问的问题大同小异,甚至有一波人拿着地图,让他在上面标出从食堂到值班室的路线,连每步大概迈多远都问了。陈墨始终照着第一次的说法应答,偶尔故意记错一两个无关细节,反倒让调查人员渐渐没了疑虑。

七月底的北京像个大蒸笼,柏油路被晒得发软,踩上去黏鞋底。四合院的槐树叶打了卷,小黑和小黄狗整天趴在墙根吐舌头。王叔不知从哪弄来两台旧吊扇,一台装在客厅,一台装在陈墨卧室,启动时 “嗡嗡” 作响,扇叶上的灰尘都跟着打转。陈墨每次抬头看,都忍不住担心扇叶会掉下来砸到头。

这天傍晚他刚下班回家,就听见丁秋楠的声音从堂屋传来,带着点哭笑不得:“建华,你这孩子,考不上也不是天塌下来了。”

推门进去,只见丁建华蹲在门槛上,脑袋埋在膝盖里,肩膀一抽一抽的。丁妈坐在旁边抹眼泪:“都怪我没让他多复习,整天跟着小黑疯跑……”

陈墨把自行车停在院角,走过去拍了拍小舅子的后背:“多大点事?我当年高考还落榜过呢。”

丁建华猛地抬头,眼睛红得像兔子:“姐夫,我是不是特没用?秋楠姐当年就考上卫校了……”

“傻小子,三百六十行出状元。” 陈墨递给他块毛巾,“你王建军姐夫昨天还跟我说,粮食局车队缺个学徒,管吃管住,一个月十五块工资,你去不去?”

这话一出,丁建华的眼睛瞬间亮了。丁妈也止住哭:“真的?建军那孩子还真上心了!”

“我下午刚跟他通了电话,下周一就能去报到。” 陈墨笑着说。王建军是粮食局副局长,安排个学徒工不算难事,况且丁建华从小就爱摆弄自行车,进车队正对口。

丁建华蹦起来就往门外跑:“我去告诉爸!” 看着他的背影,丁秋楠笑着摇头:“刚才还哭鼻子呢,这会儿倒成撒欢的兔子了。”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王婶的大嗓门:“秋楠,快给婶搭把手!” 陈墨出去一看,王叔拎着个网兜,装着两条活鲫鱼,王婶胳膊上挎着个竹篮,里面是刚烙的糖饼,身后还跟着个穿碎花衬衫的姑娘,怯生生地攥着个布包。

“这是我家老大王军,还有他对象小宋。” 王婶笑得眼睛都眯成缝,“军子休探亲假,特意带小宋来认认门。”

穿军装的小伙子赶紧敬礼:“陈大夫,我常听我爸提起您,上次我妈腰疼,多亏您扎针给治好的。” 小宋也跟着小声问好,脸颊红扑扑的。

陈墨赶紧往屋里让:“快进屋坐,秋楠刚切了西瓜。” 正忙乱着,陈琴骑着二八大杠来了,车把上挂着个布包,里面装着刚买的西红柿和黄瓜:“妈让我带的,说晚上包饺子。”

不大的堂屋顿时热闹起来。丁妈在厨房剁肉馅,王婶帮忙择韭菜,小宋想去搭手,被王婶按住:“你坐着歇着,第一次来哪能让你干活。” 王叔和王军聊部队的事,陈琴跟陈墨说家栋高考的情况:“估分能上重点线,等录取通知书下来就去体检。”

吊扇 “嗡嗡” 转着,把西瓜的甜香吹得满院都是。小黑趴在桌底下,小黄狗钻在它怀里打呼噜。陈墨看着满屋子的笑脸,突然觉得之前那些紧张和忐忑都值了 —— 这热腾腾的烟火气,正是他重生一世想要守护的安稳。

夜幕降临时,饺子端上了桌。韭菜猪肉馅的,一个个鼓着肚子,像小元宝。王婶夹了个给小宋:“尝尝婶的手艺,跟军子说过多少次,找对象就得找会包饺子的。” 小宋脸更红了,小口咬着饺子,眼睛弯成了月牙。

陈墨端起搪瓷缸,跟王建军碰了一下:“姐夫,建华的事多谢你了。”

王建军摆摆手:“一家人说这个干啥?以后让他好好学手艺,争取早点转正。”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每个人的笑脸上。陈墨咬了口饺子,鲜美的汤汁在嘴里化开。他知道,刘主任的调查还没真正结束,前路或许还有风浪,但只要家人都在,这颗心就永远有处安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