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外界质疑的声音传来
系统日志的“同步率99.7%”尚未褪去,主控台边缘的青铜腕表指针却已偏移0.3度。
通讯屏自动切入地球直播信号,画面中央是国际航天论坛的圆桌会场。德国专家的发言逐字浮现为中文字幕:“在辐射、温差、微陨石持续冲击的环境下,维持非功能性视觉元素,属于对工程优先级的误判。”他身后投影切换为广寒宫东翼墙体的红外热图,朱红色纹样被标为“非结构强化区”。
林浩的手从确认键收回,落在桌沿一张泛黄图纸上。那是母亲留下的HX-73抗辐射材料实验手稿,边缘有墨斗线反复擦拭的痕迹。他没抬头,只用钢笔尖轻敲图纸右下角——三短一长,是幼时母子约定的“还在坚持”暗号。
苏芸的音叉仍悬在半空,但震颤方向已转向通讯屏。她没说话,只是将叉体缓缓平移,直至共振波形在空气中划出一道与“巳”字末笔完全重合的轨迹。玻璃控制台上,她发簪无意识划下的痕迹,恰好补全了那个3.7度的偏角。
“他们不是在讨论技术。”她声音很轻,“是在定义谁有资格在月亮上留下记忆。”
林浩调出舆情监控窗口,将直播源标记为“一级外部干扰”。便签纸上,他写下“想家=非理性”,笔尖顿了顿,划去问号,改为句号。钢笔合拢,夹进图纸内侧。
小满的AI眼睛正回放“巳”波共振的显微影像,瞳孔放大率维持在180%。她试图将数据流同步至全球直播频道,系统弹出红色拦截框:“内容涉及未授权文化编码,传播受限。”弹幕截图随即涌入私人终端:“中式封建美学污染月球”“资源浪费实锤”。
她猛地摘下视觉接入环,指尖发抖。
唐薇路过,摘下自己的次声波翻译耳机,递过去:“听。”
低频震动涌入耳道,形如古曲残调,与上一章末尾的0.1Hz波动完全一致。小满呼吸渐缓,瞳孔缩回正常范围。她没问来源,只盯着耳机指示灯——绿色脉冲频率,恰好是“巳”波的七分之一。
“它也在听。”唐薇说,转身走向地质监测区,留下一串几乎不可闻的尾音,“而且听得比谁都清楚。”
地球指挥中心的加密频道亮起。林浩接通,对方语气克制:“建议暂缓朱红色方案的全面固化,待舆论评估完成后再推进。”
“东翼墙体已通过72小时应力自检。”林浩调出主屏数据,“蜂窝结构密度提升22%,抗蚀性达标,文化编码与结构稳定性呈正相关。”
“相关不等于因果。”对方停顿,“欧洲空间局联合发布了技术评估报告,认为着色层属于非功能性冗余投入,可能影响后续国际合作份额。”
苏芸走到他身边,手指划过主控台边缘一道细微划痕——那是陈锋用唐横刀留下的防御阵型起点。她没提名字,只低声说:“如果文明不能带上月亮,那我们建的就不是家,是牢房。”
林浩没回应。他调出“广寒-巳波”协议签署界面,输入双因子认证。苏芸将发簪插入辅助接口,甲骨文“赤”字在系统底层一闪而过。协议状态从“临时”转为“固化”,全基地27个单元同步进度条开始加载。
小满站在角落,重新戴上视觉接入环。她将AI眼睛的直播权限切换至“仅记录”,画面锁定东翼新墙体。朱红色纹样在声场中微微脉动,像某种沉睡生物的呼吸。
唐薇的耳机指示灯突然由绿转蓝。她低头查看波形图,0.1Hz极低频信号中,嵌入了一段7.3Hz的间歇脉冲——正是“巳”波的基频。她没上报,只将耳机音量调至最大,任那频率在颅骨内共振。
林浩的钢笔再次敲击图纸,节奏变为四短一长——“准备突围”。
通讯屏突然弹出新消息窗口,来自国际航天论坛后台。一条匿名提问被置顶:“中国团队是否认为,月球基地应成为文化输出工具?”
回答选项尚未开放,林浩却已在便签纸上写下:“我们不是在输出文化,是在抵抗遗忘。”
他没发送,只将纸页折成纸船,放入月壤样本盒。盒内颗粒自动排列,沿折痕形成微小“巳”字结构。
赵铁柱在3号打印单元检查振动模块,发现耦合器接口处积了一层极细的朱砂粉。他用指腹抹过,粉末竟在皮肤上留下短暂电麻感。他没声张,只将手套内衬翻出,露出绣着“鲁班-IV”原始电路图的布料,轻轻擦去残留。
阿依古丽在应力模拟界面调出西区数据,发现颗粒排列的分形层级比设计多出两层。她截了图,备注改为:“非人为干预,疑似环境反馈。”截图未上传服务器,仅存入本地加密区。
王二麻子左臂芯片第三次闪现“巳”序列,这次持续了二十三秒。他没关闭界面,而是将导航协议切换至“被动响应”模式——不再主动校准坐标,而是跟随未知信号微调轨迹。系统警告框弹出七次,全被手动忽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