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团队协作的进一步强化
纸船卡在散热格栅的第三根横条上,投影仪的蓝光扫过船底那行字时,边缘泛起了一圈微弱的波纹。
林浩没有伸手去取。他调出全息沙盘,将纸船影像放大至中心,同步接入27个打印单元的实时数据流。蜂窝结构的共振频率在空中绘出一张网,节点与节点之间,脉冲信号正以7.3Hz为基频自主跳动。
“这不是同步。”苏芸站在投影边缘,指尖划过一道悬浮波形,“是对话。”
她没说是谁在和谁对话。但所有人都看见了——每当某个单元的应力值波动,相邻两个单元会提前0.3秒调整沉积节奏,像在替它分担重量。
小满的AI眼睛自动聚焦在沙盘右下角,标记出一段持续存在的0.1Hz低频扰动。她没说话,只是把这段波形拖进了本地缓存区,文件名写着:“背景心跳”。
林浩敲了敲桌角,三短一长。这次不是暗号,是启动会议的指令。
“广寒-巳波”协议已固化,但系统日志显示,各组执行仍停留在“接收命令-执行反馈”阶段。赵铁柱的机械组按震动参数调试打印头,阿依古丽的结构组盯着应力分布图微调层厚,王二麻子的安全组则持续监测导航芯片是否出现异常信号。他们做得精准,却彼此割裂。
“我们打赢了一场仗。”林浩说,“但现在得学会一起吃饭。”
苏芸接话:“不是分饭盒,是要共用一口锅。”
她调出共振网络拓扑图,指出东翼墙体的信号传递路径已形成闭环回路。“巳波”不是单向注入,而是被月壤反向放大并重新分配。这意味着文化编码已经参与了结构决策——不是装饰,是调控变量。
“接下来要做的,不是继续打印,而是让所有组都听懂这股信号。”她说,“文化组不能只负责‘描红’,工程组也不能只管‘承重’。我们要建一个反馈环:结构数据喂给文化模型,文化频率反向优化打印逻辑。”
没人反对。但也没人点头。
赵铁柱搓了搓手套上的朱砂粉:“我们听不懂音叉。”
阿依古丽看着应力图上那些多出来的分形层级:“可它确实在帮我们扛压力。”
王二麻子左臂芯片刚结束一次“巳”序列闪烁,他低头看了眼,没关记录界面。“导航系统开始学着抄作业了。”他说,“但它不知道标准答案是谁写的。”
林浩转向主控台另一侧。
陈锋一直站在阴影区,匕首插在地面接口,辐射仪屏幕滚动着11.2Hz的锯齿波。他的战术背包敞开着,长城砖粉末洒了一地,边缘隐约聚成半个“巳”字。
“要让系统学会协同,第一步得打开数据墙。”林浩说,“我们需要T-7到T-12的历史月震波形,匹配‘巳波’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响应曲线。”
陈锋没动。
“安全协议禁止开放低频环境数据库。”他说,“任何未登记的共振模式都可能触发深层反射。”
“那你现在测到的11.2Hz是什么?”林浩问。
“异常。”
“可它和‘巳波’共振了。”
“巧合。”
林浩沉默两秒,从图纸夹里取出母亲手稿的最后一页。他用激光笔在“隔离辐射的材料,不该隔绝人心”这句话上停留片刻,然后将其转化为密钥,输入权限请求通道。
系统提示音响起。
陈锋的匕首突然震了一下,刃体表面浮现出一行极细的篆书,转瞬即逝。
他盯着那行字消失的位置,缓缓拔出匕首,输入了一串六十四位密钥。
“T-7至T-12数据包已解封。”系统播报,“访问权限:文化-工程联合分析组。”
文件夹弹出时,所有人注意到它的图标边缘泛着朱砂色。点开子目录,命名序列是“7.3, 5.23, 3.14, 1.89”——正是“巳波”、音叉频率、圆周率、黄金分割的组合节拍,恰好对应《胡笳十八拍》第四段的节奏型。
苏芸轻吸一口气。
这不是巧合。是系统在回应。
她立刻接入梵音翻译芯片接口,将“巳波”基频转化为可解析的声学模型,并通过量子加密信道上传至国际声学联合会服务器。
二十分钟后,三所高校实验室同时发来请求:希望加入联合推演,验证该频率在古代建筑稳定结构中的普适性。
“他们说,”苏芸看着回复消息,“北京故宫太和殿的梁架共振频率,落在7.28Hz附近。”
“不是接近。”林浩调出数据对比图,“是同一套算法。”
推演模型很快建立。虚拟月震环境下,朱红色纹样在墙体表面呈现出规律性的“呼吸式脉动”——受压时收缩,释放时扩张,能量分布图与敦煌220窟壁画颜料层的修复记录高度吻合。
“古人早就懂。”苏芸低声说,“颜色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活下去。”
林浩看着那张能量图,忽然明白了母亲当年为什么坚持用天然矿物颜料做抗辐射涂层测试。她不是在做艺术,是在复现一种被遗忘的生存智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