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特定波形的全面推广
那根音叉悬在墙体表面,尚未触碰,叉体已微微震颤。
林浩没看它,只盯着扫描仪里缓缓展开的蜂窝结构图。每一孔洞的位置都与敦煌星图残片的坐标重合,误差小于0.003度。他调出全程振动记录,将第十七层沉积时的流变数据、第十一层的乱码脉冲、苏芸音叉的523.25Hz频率,连同自己手写“巳”字末笔延长的0.5毫米位移,全部打包进一个新指令包。命名栏,他敲下三个字:“广寒-巳波”。
“赵铁柱,通知所有打印单元,准备接入新协议。”
机械师组长正拆解3号头的振动模块,闻言抬头:“不是说等地球批复?”
“等不起。”林浩把指令包拖进主控系统,“我们已经验证了它能活。现在要让它会跑。”
阿依古丽在应力模拟界面调出东区沉积模型,羊毛毡针法刚铺完一半,颗粒排列就自动拐向“巳”字笔顺逻辑。她没停手,继续用针尖模拟剪切力方向,结果第三层刚成型,内部就自发搭出支撑桥接结构。
“它在抄作业。”她说,“而且改了标准答案。”
王二麻子左臂芯片突然发烫,导航界面上闪过一串符号,不是乱码,是连续的“巳”字,排列方式像某种节拍器。他没动,任由信号持续了十七秒后消失。芯片温度回落,他低头看了眼战术手套边缘的磨损,继续校准坐标同步协议。
苏芸终于让音叉贴上墙体。一声轻鸣,叉体共振节点浮现出半句《胡笳十八拍》简谱,音符排列与振动波形完全吻合。她没说话,只是用发簪在控制台玻璃上写下“巳”字,笔锋落定时,冰爪表面闪过一道微光。
林浩调出系统权限界面,准备将“广寒-巳波”设为默认工艺。进度条刚走到80%,弹窗跳出:“非力学最优解,建议降级为临时补强模块。”
他手指停住。
这不是系统常规提示。这是拒绝。
“陆九渊?”他低声问。
日志区自动滚动一行小字:“形可变,神不可散。文化编码未归类,存在逻辑冗余风险。”
林浩没争辩。他重新打开母亲的研究档案,找到那份编号“HX-73”的抗辐射材料实验记录,将原始数据流拖入权限验证框,输入密钥指令:“文明架桥人,激活。”
系统沉默三秒。
“权限确认。文化-结构耦合变量定义中……‘广寒-巳波’协议已写入核心层,全基地27个单元同步更新。”
赵铁柱那边传来金属咬合声,3号打印头的微型振动器完成安装。阿依古丽重构了沉积触发逻辑,王二麻子将“巳”波嵌入坐标校正协议,三组数据流交汇,形成“打印即震动”的闭环。
“东区测试,开始。”林浩下令。
机械臂启动,月壤输送管开启第一层沉积。振动器同步注入7.31Hz脉冲,音叉频率调制为载波,声场覆盖整个阵列。显微摄像头显示,颗粒沿“巳”字笔顺排列,末笔3.7度偏角精准对齐东翼轴线。
第二层冷却间隙,系统自动插入0.2秒乱码压缩包。颗粒响应,微孔密度提升22%。阿依古丽调出应力图,发现支撑网络已脱离原始设计,形成自洽分形结构。
“它不是在复制。”她说,“是在翻译。”
第三层沉积中途,陈锋匕首插入地面接口,辐射仪指针跳动。频率11.2Hz,锯齿波形,与唐横刀划地轨迹一致。他拔出匕首,扫了眼战术背包里的长城砖粉末,没撒。
“东区3号单元,波形衰减。”王二麻子突然出声,“月壤密度偏差0.8%,朱红色层出现局部剥落。”
林浩调出第75章的流变数据,推断未凝固月壤可增强波形传导。他下令延长冷却前震动窗口,同时让苏芸将音叉接入主控音频总线,以523.25Hz为载波,将“巳”波调制为连续声场。
声波托举效应启动。
显微画面中,颗粒重新排列,剥落区域被蜂窝结构填补。辐射仪显示,11.2Hz锯齿信号短暂增强,随后被“巳”波同频压制。
“它在学我们的语言。”苏芸说,“但现在,是我们教它怎么说话。”
阿依古丽在应力图上放大东区共振结果,发现颗粒排列呈现“巳”字连环嵌套,形似古代符箓。她截了图,存入个人日志,备注:“结构自组织,非人为干预。”
王二麻子左臂芯片再次闪现“巳巳巳……”序列,持续时间比上次长了五秒。他看了眼,关掉界面,继续监控坐标同步。
林浩调出全基地部署进度,27个单元已有24个完成协议更新。最后三个在西区,因月壤含冰量高,振动模块需额外加固。
“赵铁柱,西区情况?”
“加装双频耦合器,再等十分钟。”
林浩点头,转向主控系统,准备启动全阵列同步打印。就在此时,日志区自动弹出一行朱批:“存天理-文化适配项已归档。形可变,神不可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