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绝境中的坚持
走——!
命令撕裂了光脉的节奏,四个人影在辐射场尚未熄灭的瞬间蹬地前冲。月面车残骸的断口边缘炸开一圈尘雾,反冲力从王二麻子喷射装置的残余推进剂中爆发,将整支队伍向前甩出。夏蝉的头盔撞在赵铁柱肩甲上,两人在微重力中翻滚半圈,硬生生用腿部卡住一块凸起岩体才止住滑坠。
红粉还在飘。
那道弧线没有散开,反而在低气流扰动下拉成一条微弱的轨迹,像一根悬在虚空中的丝线。夏蝉的手指在全息投影仪外壳上抽搐了一下,系统早已关机,但她还是凭着肌肉记忆按下锁定键——视觉基准,手动锚定。她把视线死死钉在那团红粉上,嘴唇开合,无声数着步频。
五十米。
赵铁柱的焊枪砸进月壤,溅起一串火星。他喘着粗气,面罩内壁凝了一层薄雾,呼吸声被头盔放大成闷雷。他没去擦雾,而是伸手抠下一块朱砂,抹在头盔内侧的刻度线上。那是夏蝉教他的,甲骨文的“息”字,一横一竖,代表吸与呼的节律。他盯着那道红痕,强迫自己踩着节奏换气。
伤员的躯体在运输担架上轻微抽动。王二麻子单膝跪地,用匕首撬开电池组外壳,把脉冲发射器的锂芯拆出来,接上两根导线绑在伤员小腿。电流微弱,但足以刺激肌肉收缩,防止体液淤积引发颅内高压。他做完这些,抬头看了眼红粉轨迹的末端。
还剩两百米。
光脉扫过,地表再次震颤。裂缝像被无形的手撕开,边缘崩落的碎石缓缓升空,悬浮片刻后砸向另一侧断崖。夏蝉的投影仪残壳被一块弹起的月壤击中,翻滚着坠入深渊。她没回头,只是把发簪插进月壤,立起一个歪斜的标记。
“下一个地标。”她说。
赵铁柱点头,把焊枪插进地面。王二麻子用唐横刀划出北斗七星的轮廓,每一划都深达十五厘米。月壤在低温下发生冷焊,刀痕边缘迅速凝结成硬壳,不会被后续震动轻易抹平。他知道,这些痕迹可能要等上几个月才会被救援队发现,但只要存在,就是坐标。
不是防御阵型,是导航图。
氧气循环系统的警报在头盔里闪了三次,然后熄灭。面罩内侧的雾气越来越厚,夏蝉的视线开始模糊。她又涂了一道朱砂,用发簪在内壁刻下新的符号——“定”,中间一点,四边封闭。她告诉自己,这不是求神,是给大脑一个锚点。人在极限状态下,语言比算法更管用。
赵铁柱的电池装置开始过热,导线外皮融化,冒出一缕焦味。他咬牙拔掉一根电极,改用手动加压泵,每三十秒挤压一次,模拟心跳节奏。伤员的呼吸渐渐平稳,但生命体征监测仪的信号已经断了。他们现在靠的是经验,不是数据。
王二麻子检查了最后一发标记弹。空了。
他把喷射装置扔进裂缝,掏出匕首,插在第五个地标位置。刀柄上的辐射读数跳了一下,然后归零。他知道,这把刀再也测不了剂量,但它现在是坐标桩。
“再走两段。”他说,“然后等。”
等什么?没人问。
他们都知道,信号已经发不出去,救援不会立刻到来。所谓的“等”,是坚持到被发现的那一刻,或者坚持到不能坚持为止。
夏蝉摸出主控芯片,背面朝上。她用发簪尖端蘸了朱砂,在金属层上蚀刻波形。那是系统关机前最后捕捉到的能量频谱,七组不规则脉冲,嵌套在光脉周期之外。她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她知道,如果队伍回不去,至少得有人知道他们看到了什么。
刻完最后一道线,她把芯片塞进一个仿制墨斗挂件里。那是苏芸送她的纪念品,外表粗糙,内部却有精密卡槽。她把挂件系在伤员胸前,扣紧固定带。万一遗体被找到,信息就在那里。
文明的存续,有时候不靠广播,靠埋葬。
赵铁柱突然抬手,指向前方。三百米外,塌陷带出现一个短暂的稳定区,裂缝正在缓慢闭合。那不是自然现象,而是光脉节奏的间隙。他们只有一次机会,在下一次震动前穿过。
“这次不等。”王二麻子说,“我们冲过去。”
“面罩撑不住。”夏蝉提醒,“雾化超过阈值,再往前,视线会全黑。”
“那就闭眼跑。”赵铁柱咧嘴,“反正也没别的选择。”
王二麻子摇头:“闭眼会丢方向感。我们得有人睁眼,带路。”
他看向夏蝉。
她明白他的意思。全息系统没了,但她的空间感知还在。应县木塔的全息修复训练让她能在脑中构建三维模型,哪怕眼前一片模糊。她点头,把朱砂涂在眼皮边缘,用冷刺激保持清醒。
“我带。”
三人调整位置,伤员居中,王二麻子断后。夏蝉盯着红粉轨迹的末端,深吸一口气,启动推进器。
光脉亮起。
她没闭眼。
视界里,红粉像血丝般漂浮,裂缝边缘的岩体在辐射扭曲下变形。她强迫自己忽略畸变,只看那条物理存在的红线。五十米,七十米,一百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