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基地的救援行动
光脉扫过岩壁,刀身映出的红痕在监控画面里一闪而过。林浩盯着那道反光,手指敲击桌面的节奏突然加快,三下短,两下长,再三下短——和三小时前接收到的摩尔斯码完全一致。
他没说话,转身走向主控台,钢笔在图纸边缘划出一道深痕。鲁班机组的运行曲线正在跳动,热负荷已经逼近临界值,但屏障打印程序还没启动。他调出能源分配图,一眼锁定非核心模块的冗余供电线路。
“断电。”他说。
“全部?”操作员声音发紧。
“除了主舱维生系统和通讯阵列,其他全切。”林浩把钢笔别回口袋,从工具箱里取出祖传墨斗,轻轻放在控制台上。铜皮上的“门”字微微发烫,系统仍在运行“九鼎纹”逻辑,但他已经不再抗拒。他知道,这不只是代码,是某种更深层的自洽机制在起作用。
他按下音叉接口,青铜音叉从苏芸的工位传来轻微震颤。陆九渊的子程序被唤醒,日志窗口瞬间刷出一串朱子理学批注:**“格物致知,当以节用为本。”** 紧接着,“存天理灭人欲”节能协议自动加载,非必要模块逐一熄火。
鲁班机组的嗡鸣声降了半个音阶。
“启动蜂窝屏障打印,优先覆盖主舱段。”林浩盯着进度条,“结构简化,厚度减半,只要能扛住第一波能量冲击。”
打印机头开始移动,第一层晶格缓缓成型。林浩没离开,而是盯着墨斗的温度变化。他知道,真正的考验不是打印,而是屏障能否在能量过载前完成。
---
陈锋站在月面车旁,战术背包里那包长城砖粉末沉得像块铁。他没急着上车,而是抽出唐横刀,在车体外壳上划下第一道刻痕——北斗一星的位置。刀尖划过金属,发出短促的摩擦声,他靠这个声音校准自己的节奏。
“出发。”他翻身上车,头盔面罩刚合拢,警报就响了。氡气浓度已超标两倍,过滤系统运转到极限,面罩内壁开始起雾。
驾驶员王二麻子调整推进器功率,声音从通讯频道传来:“塌陷带还在扩展,原定路线已经塌了三百米。”
陈锋不看地图,而是调出战术投影,把王二麻子上一班留下的北斗七星刻痕逐一标出。七道刀痕连成一线,指向裂缝出口方向。他知道,那是王二麻子用身体压住担架时,用唐横刀划下的最后导航图。
“按刻痕走。”陈锋说,“每两百米停一次,清雾,校准,再进。”
月面车启动,履带碾过松动的月壤,车身在微震中轻微晃动。陈锋闭眼,靠耳骨传导的震动判断行进节奏。他知道,这片区域的光脉每七秒扫一次,塌陷也跟着这个频率推进。他们必须卡在间隙里穿行。
第一段两百米,顺利。
停驻点,陈锋摘下面罩一角,用便携过滤器清理内壁。雾气散去,视野恢复。他抬头,看到前方岩壁上一道模糊的红粉痕迹——是夏蝉抹在头盔上的朱砂,被风带到这里,粘在裂缝边缘。
他没说话,只是把唐横刀插进月壤,划出第二道星位。
第二段推进,塌陷提前了两秒。
一块月壤砸在车顶,发出闷响。陈锋立刻拍下暂停键,全员静止。震动过去后,他检查面罩,发现内壁又起了一层薄雾。
“清雾时间加到十五分钟。”他说,“呼吸节奏压到每分钟十二次,降低代谢产热。”
第三段,他们绕过一片悬浮的碎石区。赵铁柱的焊枪残骸半埋在月壤里,把手朝上,像一根断裂的指针。陈锋盯着它看了两秒,然后用唐横刀在旁边划下第三星位。
“他们来过。”他说。
没人回应。
他知道,这句话不是说给队员听的,是说给系统听的。是说给这片沉默的月面听的。只要痕迹还在,路径就存在。
第四段开始前,氡气警报再次响起。面罩雾化速度加快,常规清雾手段已经跟不上。陈锋从背包里取出备用凝胶,涂在面罩内侧,形成一层临时防雾膜。
“这玩意撑不了多久。”驾驶员说。
“够到下一个停驻点就行。”陈锋盯着前方,“我们还有四百米。”
月面车继续前进,穿过一片低洼区。这里的月壤温度异常,导热性极强,陈锋记得赵铁柱曾在日志里提过这一点,说它能传导低频震动。他突然抬手:“停车。”
他打开通讯模块,拆下动力核心的震荡单元,接上一根备用导线,改装成低频共振发射器。频率调到七赫兹,正是光脉的基频。
“发SOS,带坐标。”他说,“每十五秒一次,用月壤层当波导。”
第一轮信号发出,无回应。
第二轮,依然沉默。
第三轮,发射器刚关闭,接收器突然捕捉到一段微弱脉冲——七次不规则跳动,间隔不均,但波形轮廓与夏蝉蚀刻在芯片上的频谱完全一致。
陈锋盯着波形图,手指在控制面板上停住。
“他们还活着。”他说,“而且,他们记得节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