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令蹲在塘基边,指尖蹭着草泥的湿气,没急着起身。赵晓曼走过来,把一碗热粥递到他手里,碗沿还冒着细白的气。
“NASA邮件来了。”她说,声音和往常讲课一样平。
他嗯了一声,没接手机,先把最后一块竹筐接缝压实,拍了拍手,才接过手机。屏幕亮起,视频自动播放。一个穿灰蓝色工装的男人坐在控制台前,背后是复杂的星图投影,他用普通话开口:“罗先生,我们采用了您在直播中提到的竹阵结构原理,已完成火星基地防护模块的设计定型。”
罗令没说话,听对方继续讲。
“传统刚性防护在沙暴中容易碎裂,而您提出的‘节节相承、柔韧避压’思路,让我们重新评估了材料逻辑。最终选用碳化竹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达42%,抗风蚀测试通过。”
他顿了顿,“模块已随上一批补给升空,预计七十二小时内完成部署。感谢您开放设计原理。”
视频结束,屏幕暗下。
赵晓曼把手机收回兜里,“他们说想直播连线,等部署完成。”
罗令低头看了看塘基,草泥已经定型,踩上去不陷脚。他把碗放在石台上,起身拍了拍裤腿,“先把这个收尾。”
王二狗这时候从文化站跑出来,手里挥着打印纸:“罗老师!NASA把建模动画发过来了!真是竹子那个结构!他们叫它‘flex-shield’——”
“别念那个。”罗令打断。
“哦,”王二狗嘿嘿一笑,把纸抖开,“反正就是咱们编竹篱那种,一圈圈缠上去,能弯能弹,沙子打过来就让它晃,不硬扛。”
赵晓曼接过纸看了看,“他们把竹节间距、纤维角度全改了,适应火星重力,但结构逻辑没变。”
“本来就不该变。”罗令说,“竹子能活在石头缝里,靠的不是硬,是会退一步。”
王二狗把投影仪搬出来,架在文化站外墙上。天刚过午,阳光斜照,墙面成了天然幕布。他点开文件,3D动画开始播放。
画面里,一片暗红色荒原上,银灰色的基地外壳缓缓展开。一束束细长的模块从运输舱弹出,像藤蔓一样自动延展,缠绕在基地外壁,形成网状结构。每节连接处都有微小的缓冲关节,随风轻微摆动。
“看这儿!”王二狗放大局部,“这不就是咱们村后山那片老竹林的长法吗?主根不动,新枝往外探,挨着长,挤着也长!”
动画继续。一场沙暴袭来,颗粒如刀,金属支架发出刺耳摩擦声,但竹阵部分只是大幅度摇摆,没有断裂。风停后,结构自动回弹,完好如初。
“在火星,运一公斤东西上去要几十万。”罗令指着画面,“金属太重,塑料太脆。竹阵轻,还能预制成折叠模块,展开就行。关键是——它不怕反复受力。”
赵晓曼补充:“就像我们修塘,不用水泥封死,留着地气走。他们也不把墙做死,留着结构呼吸。”
弹幕开始滚动。
“这真是咱们村的竹子?”
“罗老师你是不是偷偷搞科研?”
“我孩子刚才说,火星上长竹子了。”
王二狗咧嘴:“等会儿,还有更猛的。NASA说,只要第一轮测试通过,后续所有火星前哨站都用这个方案。”
罗令没接话。他转身走进文化站,从柜子里取出一卷泛黄的图纸。那是他早年根据老村志和残玉梦境复原的“九曲竹阵图”,原本用于防山洪和滑坡。他把图纸摊在桌上,对比NASA发来的结构参数。
节间距、斜角、承重节点……几乎一致。
他没觉得意外。梦里那片竹林,本就长在风最狠的山脊上。先民不识力学,却知道什么样的阵能扛住十年一遇的暴雨。
“他们改了材料,没改道理。”他低声说。
赵晓曼站在他身后看了一会儿,轻声问:“要不,开个直播?”
“现在?”
“趁热。”她说,“让孩子们也看看。”
罗令点头。
王二狗立刻架好设备,贴上新横幅:“地球竹阵,上天了。”几个孩子围过来,叽叽喳喳问个不停。
直播一开,人数迅速涨起来。
“刚刷到NASA新闻,是不是真的?”
“竹子上火星?别是P的吧?”
“你们村的竹子成精了?”
罗令把NASA的建模视频放了一遍,然后调出青山村老竹阵的照片。
“这不是神话。”他说,“是我们祖辈在山里活出来的经验。竹子中空,轻;纤维交错,韧;节节相连,断一节不倒一片。在山上,它挡泥石流;在火星,它挡沙暴。换地方,不换理。”
有人问:“那你们是不是能收专利费?”
“不能。”赵晓曼接过话,“所有设计原理、结构参数,都公开在村站网站。谁要用,拿去就是。”
“为啥?”
“不就一个竹篱笆吗?”
“因为它本来就不属于我们。”罗令看着镜头,“它属于所有被风吹过的地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