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学堂开学半年后,欧阳雪收到了老村长的电话,语气里满是焦虑:“欧总~,学堂里的年轻人走了一半,剩下的几个也心不在焉,说学手艺又苦又不赚钱,想去城里打工……。”
挂了电话,欧阳雪的心沉了下去。她知道,年轻人追求更好的生活无可厚非,可非遗的传承,终究要靠年轻人。如果连村里的年轻人都留不住,那丁元英的心血,她的坚守,都将付诸东流。这份焦虑,像一块石头压在她心上,让她寝食难安。
她想起丁元英说的“以文化人”,想起他当年在王庙村,不是靠说教,而是靠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让他们静下心来做手艺。或许,单纯的学堂教学,终究抵不过现实的诱惑。她需要找到一条路,让年轻人既能学到手艺,又能赚到钱,让非遗手艺真正融入生活,成为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肖亚文~,我要去一趟麻栗村。”欧阳雪收拾好行李,语气坚定,“非遗学堂不能倒,王庙村的手艺不能断……。”
再次踏上麻栗村的土地,欧阳雪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沉重。学堂里冷冷清清,只剩下几个年纪稍大的年轻人,正无精打采地摆弄着工具。老村长坐在门口,愁眉不展。
“欧总~,您可来了……。”老村长叹了口气,“丁先生也劝过他们,可他们听不进去啊……。”
欧阳雪走到学堂里,看着那些落满灰尘的工具,心中涌起一股酸涩。她找到丁元英的小屋,他正坐在火塘边,煮着茶,神色平静。
“你来了……。”丁元英给她倒了一杯茶,“年轻人走了,不是坏事。道不同,不相为谋……。”
“可非遗的传承,需要年轻人。”欧阳雪急道,“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手艺失传……。”
“传承不是留住所有人,是留住那些真正热爱的人……。”丁元英语气平静,“但热爱也需要土壤,需要让他们看到希望。你总说要让手艺活在生活里,可如果连生活都成了问题,谁还会去热爱……?”
他的话,像一记警钟,敲醒了欧阳雪。她知道,丁元英已经想到了破局之道,只是在等她自己悟。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欧阳雪眼睛一亮,“我们可以把非遗和文旅结合起来。让游客来麻栗村,体验非遗手艺,购买定制产品,这样既能让年轻人赚到钱,又能让非遗手艺得到传播……。”
丁元英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文旅不是目的,是载体。核心还是手艺,是人心。不能为了赚钱,丢了初心,让非遗变成商业化的噱头……。”
“我知道……。”欧阳雪坚定地说,“我们要做的,是‘非遗 文旅’的深度融合,让游客感受到手工的温度,感受到麻栗村的烟火气……。”
接下来的日子,欧阳雪留在了麻栗村,开始筹备“非遗文旅”项目。她首先改造了村里的闲置房屋,做成特色民宿,民宿的装修全部采用王庙村的手工木艺和布艺,充满了非遗特色。然后,她设计了“非遗体验路线”,游客可以跟着工匠学雕刻、学编织,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非遗产品。最后,她联系了旅行社,推出“麻栗村非遗文化之旅”,吸引游客前来。
项目筹备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村里的老人担心游客会破坏村里的宁静,年轻人对项目的前景持怀疑态度。欧阳雪一一耐心劝说,她告诉老人们:“游客来了,才能让更多人知道麻栗村,知道我们的手艺,村里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她告诉年轻人:“只要你们用心做手艺,游客就会为你们的作品买单,你们赚的钱,不会比在城里打工少……。”
丁元英也时常给她出主意,他建议在村里的小溪旁,搭建一个露天工坊,让游客可以一边欣赏山水风光,一边观看工匠们制作手艺。他还建议,在民宿里设置一个非遗展示区,展示村里的老物件和工匠们的作品,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
在欧阳雪的努力下,“非遗文旅”项目终于启动了。第一批游客来的时候,村里的年轻人还很紧张,可当他们看到游客们对自己的作品赞不绝口,纷纷掏钱购买时,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老人们看到村里热闹起来,游客们尊重村里的文化和习俗,也渐渐放下了顾虑。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年轻人不再想着去城里打工,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手艺学习和创作中,还主动向老工匠请教,希望能把手艺发扬光大。民宿的生意也越来越好,需要更多的人手,村里的妇女们也有了赚钱的机会。
一天,欧阳雪陪着一批游客参观露天工坊,看到一个年轻工匠正在给游客雕刻桃木挂件,手法娴熟,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她想起了丁元英说的“众生皆有佛性,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救世主”,心中充满了感慨。这些年轻人,终于在非遗手艺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方向。
晚上,欧阳雪和丁元英坐在火塘边,聊起村里的变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