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 第26章 偏殿安居,初探宫情

咸阳宫西的偏殿比译书阁更显雅致,院中的老槐树枝叶舒展,遮住了大半晨光,树下摆着张石桌,石凳上还留着前朝的刻痕,刻着 “风调雨顺” 四个字。殿内的陈设简单却实用:靠墙摆着排竹制书架,上面已码了半架典籍,有刚从秘库调来的《诗经》拓片,也有秦风自己抄的《秦民要术》草稿;案上放着块新磨的鹿骨笔,砚台里的墨是上好的松烟墨,凑近能闻到淡淡的松香 —— 这是始皇特意让人送来的,连杂役都配了两个,一个负责洒扫,一个负责研墨,比在译书阁时自在多了。

秦风推开殿门,晨光从门缝里挤进来,落在书架上的《尚书》残卷上,泛着暖光。他走到书架前,指尖拂过卷册,心里满是踏实 —— 三个月前还在咸阳狱的稻草堆上啃干饼,现在却能在宫中专属的偏殿里整理典籍,这种身份的逆转,像场不真实的梦,却又被案上的铜印拉回现实 ——“典客丞印” 就放在案角,青铜的冷意透过指尖传来,提醒着他肩上的担子。

“大人,该用早膳了。”

门外传来轻细的声音,是负责伺候的内侍小李子。这内侍约莫十六七岁,眉清目秀,说话时总带着几分小心翼翼,手里端着个漆盘,里面放着粟米粥、麦饼,还有碟腌菜,都是家常的吃食,却比译书阁的粗茶淡饭精致多了。

秦风接过漆盘,放在石桌上,笑着让小李子坐下一起吃:“不用总叫‘大人’,我也才刚封官,你叫我‘秦风先生’就行。”

小李子却赶紧摆手,身子躬得更低:“使不得使不得!大人是陛下亲封的典客丞,小的哪敢跟大人平起平坐?” 他说话时,眼神悄悄瞟了眼殿内的书架,尤其是那卷摊开的《边民册》草稿,嘴角动了动,像是有话想问,却又不敢说。

秦风看在眼里,心里微微一凛 —— 这内侍是始皇派来的,按说该可信,可宫廷里的人,哪有简单的?他没点破,反而拿起麦饼,掰了半块递给小李子:“拿着吧,这饼是御膳房做的,比外面的香,你尝尝。” 见小李子犹豫着接过,他才慢悠悠开口,“你是不是好奇我编的《边民册》?这里面写的,都是让北境边民过好的法子,比如怎么砌土炕、怎么存柴禾,都是从典籍里学的。”

小李子咬了口麦饼,眼睛亮了:“先生您说的是《诗经》里的‘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吧?小的老家在关中,去年种的粟米,就是按您说的法子种的,收成多了两成!” 他说着,语气里多了几分亲近,“只是…… 只是宫里的人都说,李廷尉不喜欢先生,您以后行事,可得多小心。”

这话像颗石子,在秦风心里泛起涟漪。他不动声色地问:“李廷尉为什么不喜欢我?”

“因为…… 因为先生靠典籍封官,抢了律法的风头啊。” 小李子压低声音,眼神瞟向院门外,“昨儿小的路过李廷尉的住处,听见他跟手下说‘关东流民的事,绝不能让秦风顺利办成’,还说要让郡守‘多留意’。”

秦风心里一沉,却没露声色,只是拍了拍小李子的肩膀:“我知道了,谢谢你提醒。以后有什么事,你要是方便,也跟我说说 —— 不是为了别的,是怕耽误了流民安置的事,让陛下失望。” 他知道,这内侍是探宫情的第一个切口,既不能全信,也不能疏远,得慢慢拉近距离。

吃过早膳,秦风刚要整理《边民册》,就听见院外传来脚步声,伴着熟悉的笑声:“秦风先生,老臣来给你送好东西了!”

是张博士。他手里捧着个布包,里面裹着卷竹简,走进殿就往石桌上放:“这是老臣从家里翻出来的《诗经?豳风》拓片,上面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注脚,是前朝博士官写的,讲的是怎么按季节给百姓备衣物,你编《边民册》正好能用!”

秦风赶紧接过拓片,展开一看,上面的注脚详细写着 “九月备棉衣,用粗布三层,内填芦花,可御冬寒”,还有 “边地风大,棉衣需缝紧袖口,防冷风灌入” 的细节,忍不住笑道:“这真是及时雨!北境边民冬天最缺合身的棉衣,有这注脚,就能教他们做暖和的衣服了。”

张博士坐在石凳上,喝了口秦风递来的茶,突然压低声音:“先生,你在宫里住,可得多留意两个人 —— 一个是负责宫宴的太官令王大人,他是李斯的门生,上次博士官们请陛下看典籍译解,就是他说‘宫宴要紧,典籍的事往后推’;另一个是郎中令的副手赵大人,他跟蒙将军走得近,要是李斯那边有动静,他会悄悄透消息。”

秦风心里清楚,张博士这是在帮他梳理宫廷派系,赶紧道谢:“多谢张博士提醒,我初来乍到,正怕摸不清宫里的情况。”

“不用谢,咱们都是为了典籍,为了百姓。” 张博士叹了口气,“李斯总觉得典籍没用,可他忘了,《尚书?大禹谟》里说‘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治国要是只靠律法压,百姓迟早会反;只有靠‘善政’养民,大秦才能稳。先生你能让陛下明白这个理,比什么都强。”

两人正聊着,院门外又传来脚步声,这次是个穿灰衣的小吏,手里捧着个漆盒,说是 “李廷尉让送来的,给典客丞大人补身体”。秦风打开一看,里面是些名贵的药材,还有一卷竹简,竟是《秦律?流民律》的抄本,上面有李斯的批注:“流民安置需依律而行,不可擅自变通。”

张博士的脸色瞬间沉了:“这是在警告你,不能按《秦民要术》的法子来,得按他的律法来!”

秦风却笑了笑,把药材和竹简收好,对小吏说:“替我谢过李廷尉,就说我会‘依律而行,兼顾民生’。” 等小吏走了,他才对张博士说:“李斯想让我按律法来,可律法没说‘怎么让流民主动种地’,我还是能按典籍的法子来 —— 他送药材是示好,送律书是警告,我都接着,既不跟他闹僵,也不按他的来。”

张博士忍不住点头:“先生这心思,比老臣细腻!李斯现在不敢明着跟你作对,怕陛下不高兴,只能用这种法子试探,你这么应对,正好让他摸不透你的底。”

午后,秦风在偏殿整理《边民册》,把《诗经》《尚书》里的民生句子都抄出来,按 “农时”“衣物”“住所” 分类,还在旁边画了简易的图样,比如土炕的砌法、棉衣的缝法,力求边民一看就懂。小李子在旁边研墨,偶尔会指着图样问:“先生,这土炕真的比火塘暖和吗?小的老家冬天也冷,要是好用,我回去教爹娘砌。”

“当然好用。” 秦风笑着解释,“《周易?坤卦》里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土炕就像大地,能蓄住热气,比火塘省柴,还暖和,边民冬天睡在上面,就不会冻坏了。” 他说着,突然想起小李子早上的提醒,故意问:“你要是跟爹娘说这是宫里典客丞教的法子,他们会不会觉得大秦好?”

小李子赶紧点头:“当然会!小的爹娘总说,现在的陛下比以前好,修水渠、免农税,还让先生教百姓种新粮 —— 要是再能教他们砌土炕,百姓肯定更认大秦!”

秦风心里一暖,知道自己做的事没白费。可就在这时,他眼角的余光瞥见院墙外有个黑影闪过,速度很快,像是在偷看。他不动声色地走到窗边,假装整理竹简,偷偷往外看,只看见个灰衣的背影消失在拐角 —— 看服饰,像是李斯府里的人。

“先生,怎么了?” 小李子察觉到秦风的异样,小声问。

“没什么,” 秦风转过身,语气平静,“就是觉得窗外的槐树叶该扫了。” 可他心里清楚,这是李斯派人来监视他了 —— 看来,就算在宫里,李斯也没打算放过他,关东之行,怕是不会顺利。

傍晚时分,蒙恬派人送来消息,说护送的五千士兵已经备好,三天后在城门口集合,还特意叮嘱 “带足《秦民要术》的抄本,关东郡守要是不配合,就给流民看,让他们知道陛下的心意”。秦风看着送来的消息,又看了眼案上的 “典客丞印”,心里更坚定了 —— 不管李斯怎么阻挠,他都要把流民安置好,把典籍里的民生道理传到关东,让百姓真正认大秦为家。

夜色渐深,偏殿的烛火亮了起来。秦风坐在案前,继续整理《边民册》,指尖划过 “九月授衣” 的注脚,想起北境边民冻红的脸,想起关东流民渴望的眼神,笔锋更稳了。院外的槐树叶被风吹得 “沙沙” 响,像是在为他鼓劲,也像是在提醒他 —— 宫廷的路难走,关东的路更难,但只要守住 “养民” 的初心,守住典籍里的道理,就没有走不通的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