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 第109章 农功卓着,始皇倚重

深冬的咸阳被一场绵密的雪裹得严严实实,宫门外的青铜狮落满了雪絮,鬃毛上的积雪像缀了层白绒,檐角垂着的冰棱足有半尺长,阳光斜斜照过来,折射出冷冽的光,落在青砖地上,映得满地亮晃晃的。宫墙根下,扫雪的卫兵裹着厚棉甲,扫帚划过地面,发出 “簌簌” 的响,偶尔有卖烤红薯的挑子从宫墙外经过,红薯的焦香混着冷雪气飘进来,勾得卫兵们忍不住多闻两口。

御书房里却暖得截然相反,铜炉里燃着陇右送来的无烟炭,火苗舔着炉壁,映得满殿亮堂,烟气顺着雕花的烟道飘出去,在殿外的雪地上留下一缕极淡的白痕,很快被风吹散。案上堆着小山似的竹简,最上面一卷用红绳捆着,是各郡报来的年终农事账册,户部尚书周大人正躬身站在案前,手里紧紧攥着这卷账册,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连鬓角的白发都跟着微微颤抖。

周大人今年六十多岁,做了三十年户部官,经手的粮产账册能堆满半间库房,可今天手里这卷,却让他激动得声音发颤,连带着手里的账册都晃了晃:“陛下!老臣…… 老臣刚和户部主事们核了三遍,今年全国粮产…… 真的比去年多了四成!南方六郡梯田共产稻二十四万石,其中江州就占了八万石,亩产最高达四十二石;北方各郡用了秦大人改良的粟种,亩产也比去年多两成,总产十六万石!”

他顿了顿,咽了口唾沫,从怀里掏出另一卷竹简,手抖得更厉害了:“还有国库粮仓!今年新增三十座粮仓,全装满了,如今存粮已达八十万石,够北方边防三年军需!最让老臣高兴的是…… 逃荒率!今年全国农民逃荒率下降九成,南郡去年逃去楚地的五千百姓,已有四千人返乡,还带回了楚地的早稻种,说要在梯田里试种!”

始皇原本正低头翻着竹简,听到 “四成”“九成” 时,猛地抬起头,指节攥着龙椅的扶手,力道大得让扶手的木纹都仿佛要陷进去:“你再说一遍?逃荒率降了九成?南郡百姓真的回来了?” 他去年冬天还为北方灾年缺粮、南方百姓逃荒的事彻夜难眠,甚至动过暂缓边防的念头,如今这数据,简直像做梦。

“臣以项上人头担保,绝无半分虚言!” 周大人赶紧把账册递上前,因为激动,账册的边角蹭到了案上的墨瓶,溅出一点墨汁,他慌忙用袖子去擦,却越擦越花,“这是江州、南郡的细账,每个村的粮产、返乡人数都有里正的签字画押,老臣亲自核对过,连一个小数点都没算错!”

始皇接过账册,手指飞快地划过竹简上的字,目光从 “江州四十二石” 移到 “南郡返乡四千人”,眼里的光一点点亮起来,像雪地里燃起的炭火。他抬头看向殿侧,秦风穿着一身半旧的青布袍,袖口还沾着点褐色的泥土(早上在农学堂指导学员调试播种机时蹭的),手里攥着一卷用麻绳捆着的 “北方春耕计划”,站在农官队列的末尾,身姿挺拔,却不张扬。

“秦风!你过来!” 始皇的声音洪亮得震得铜炉里的火星都跳了跳,连殿外的雪似乎都被震得簌簌落了几片,“这些数据,都是你牵头干出来的,你说说,今年能有这成效,最该谢的是谁?”

秦风闻言,稳步走到殿中,躬身时,袍角扫过地面的青砖,没有一丝慌乱:“陛下,这不是臣一人之功。要谢墨家弟子熬夜改良农具,从梯田犁到播种机,每一件都试过十几次才成;要谢农学堂两百多名学员,跑遍南方六郡,手把手教百姓区田法、防虫害;更要谢天下百姓,江州老陈头带着孙子种麦,南郡张寡妇带头学砌埂,若不是他们肯信新法子、肯下力气,再好的农法也落不了地。臣只是顺民心、推农法,不敢居功。”

“好一个‘顺民心’!” 始皇大笑起来,起身走到秦风身边,右手重重拍在他的肩膀上,力道大得让秦风都微微晃了晃,这是帝王对臣子最真切的赞许,“可若没有你从江州到南郡,跑坏三双鞋,把农学堂建起来,把《泛胜之书》的法子改成百姓能懂的土话,民心再齐,也聚不成今日的成效!”

他转身面对殿内的文武百官,声音陡然拔高,像惊雷滚过殿宇:“诸位都听好了!今年全国粮产增四成,国库充盈,百姓少逃荒,这都是秦风的功劳!他推广农法,解百姓饥寒之苦;他建仓存粮,充国库军需之缺,此等功绩,乃我大秦开国以来少见!秦风,当为大秦第一功臣!”

殿内瞬间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老臣们捋着胡须点头,眼里满是赞许;年轻的官员们望着秦风,眼神里带着羡慕与敬佩;扶苏站在殿中偏左的位置,嘴角扬起明显的笑意,悄悄用胳膊肘碰了碰身边的蒙恬,低声说:“秦风兄果然没让人失望,这下南方农事总算扎住根了。” 蒙恬也微微颔首,目光落在秦风身上,带着武将特有的果决与认可,他常年守北方,最清楚军需缺粮时的窘迫,如今国库有粮,边防将士才能安心御敌。

可这热闹的掌声里,却有几个人的身影显得格格不入。李斯站在丞相的位置上,穿着一身紫色的锦袍,腰间的玉带系得紧紧的,却掩不住他紧绷的脊背。他的右手藏在袖袍里,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掐出几道红痕,却浑然不觉,他原本以为,南方农法最多小成,没想到竟成了如此大的功绩,秦风的风头,已经盖过了他这个丞相。

他身边的冯爵爷,是个身材微胖的中年贵族,穿着一件绣着云纹的锦袍,领口沾着点早上吃点心时蹭的油渍,此刻正悄悄往李斯身边凑,肩膀几乎碰到李斯的胳膊,声音压得极低,像蚊子哼:“丞相,这秦风…… 风头太盛了,现在又得陛下倚重,往后咱们想拦着农法推广,怕是难了。” 他说话时,眼神还不住地瞟向始皇和秦风,生怕被人听见,额角甚至渗出了细密的冷汗,顺着脸颊往下滑,他慌忙用袖子擦了擦,却蹭得脸颊更油亮。

李斯没有立刻说话,只是朝冯爵爷递了个眼色,那眼神冷得像殿外的冰棱,带着警告与算计,示意他别再多说。他的目光死死盯着秦风的背影,像要在上面盯出两个洞来,心里翻涌着不甘与忌惮:秦风如今有民心、有陛下信任,再让他这么下去,自己的丞相之位,怕是要不稳了。

站在冯爵爷旁边的王爵爷,是个身材瘦小的贵族,穿着一件去年做的不合身锦袍,双手在身前绞着,脚尖不住地蹭着青砖地,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他原本跟着李斯反对农法,是想保住自家粮仓的利益,可现在见秦风受封,陛下如此看重,心里顿时慌了,既怕被陛下记恨,又舍不得放弃既得利益,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李斯,等着他拿主意。

“陛下有旨!” 始皇抬手止住了掌声,殿内瞬间又恢复了寂静,连掉根针都能听见,“秦风功绩卓着,特加授‘大农令’一职,主管全国农业,掌粮食生产、储备、运输,位同九卿,秩中二千石,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

这话一出,殿内又是一阵低低的惊叹,大农令啊!那可是大秦主管农业的最高官职,往年都是由任职三十年以上的老臣担任,如今竟授给了年纪不过三十的秦风,这待遇,简直是破天荒!

始皇还没说完,目光扫过殿内,最后落在秦风身上:“往后朝议,秦风可入殿中议事,与扶苏、蒙恬并肩而立;除农务之外,若有关于民生、边防的国策建议,亦可直奏朕前,无需经由其他官员转递!”

秦风闻言,赶紧躬身行礼,额头几乎碰到地面:“臣秦风,谢陛下恩典!臣必竭尽所能,推广农法,储粮备荒,让大秦百姓皆能饱食,让国库岁岁充盈,绝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始皇笑着扶起他,手指轻轻拍了拍他的后背,像是在安抚,又像是在嘱托:“你起来吧,往后大秦的农事,就全靠你了。”

秦风起身时,才赫然发现自己的站位已经变了,之前朝议,他总是站在殿侧的农官队列末尾,左边是管水利的小吏,右边是记文书的舍人;如今,他被内侍引到了殿中偏右的位置,左边是扶苏,右边是蒙恬,三人呈 “品” 字形而立,正好对着始皇的龙椅。他抬头看向扶苏,扶苏朝他递了个鼓励的眼神;再看蒙恬,蒙恬微微点头,眼神里带着认可,这一刻,大秦 “革新派” 的核心,已然成型。

散朝后,大臣们纷纷围到秦风身边,七嘴八舌地向他道贺。农官赵都尉挤在最前面,他穿着一身军绿色的农官服,袖口和裤脚都沾着城外试验田的泥,手里还攥着个刚画好的 “粟种育苗图”,一把抓住秦风的胳膊,力道大得让秦风都疼了一下:“秦大人!不,现在该叫大农令了!您这可是实至名归啊!去年咱们在江州扛石头修梯田的时候,谁能想到今年能有这光景?往后全国农事有您牵头,咱们再也不用怕粮商囤货、贵族刁难了!”

南郡太守也挤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卷竹简,是南郡明年的梯田推广计划:“大农令,明年南郡想再开五千亩梯田,还望您多派些农学堂的学员来指导,百姓们现在都盼着学新法子,连七十岁的老农都来问啥时候能学区田法呢!”

秦风一一应着,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语气依旧谦逊:“赵都尉、太守大人,都是为了大秦农事,往后还得靠诸位多费心,江州的经验要改改才能用在北方,南郡的梯田要适配早稻种,这些都得咱们一起琢磨。”

而另一边,李斯却带着冯爵爷、王爵爷,快步走进了御书房旁边的偏殿。这偏殿平日里很少有人来,铜炉里的炭只燃了小半,烟气微弱,连空气都比御书房冷了好几度,窗户纸是去年的旧纸,上面破了几个小洞,冷风从洞里灌进来,吹得案上的竹简微微晃动。

李斯走到案前坐下,拿起案上的茶杯,却没喝,茶水早就凉了,杯沿还沾着点茶渍。他手指轻轻敲着案几,发出 “笃、笃、笃” 的声响,节奏缓慢,却透着一股让人不安的算计:“秦风现在有陛下倚重,又掌了大农令,还能直奏国策,再不想办法制衡,咱们以后在朝堂上,怕是连说话的余地都没有了。”

冯爵爷搓着手,坐在李斯对面的凳子上,凳子太凉,他忍不住晃了晃身子:“丞相,不是老臣怕事,可秦风现在有民心啊!今天散朝时,百姓都在宫门外喊他的名字,咱们要是硬来,怕是会惹陛下不快……”

“硬来?谁让你硬来了?” 李斯抬起眼,眼神冷得像偏殿里的冷风,“他不是想管农事之外的事吗?下次朝议,咱们就提‘文化统一’,说现在各地文字不统一,影响政令传达,得先集中精力统一文字,农法推广可以暂缓半年;再让几个贵族递折子,说‘粮仓管理需增派贵族管事’,就说百姓管粮不专业,容易出损耗,这样既能分他的权,又能耗他的精力,让他顾此失彼。”

王爵爷站在旁边,原本一直低着头,听到 “分他的权” 时,猛地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狠劲,双手也不绞了:“丞相说得对!只要把粮仓的权分过来,咱们就能卡住粮道,到时候他想推广农法,也得看咱们的脸色!” 他之前的慌乱,此刻全被 “夺权” 的念头压了下去,脚尖也不蹭地了,反而稳稳地站着,像是下定了决心。

李斯满意地点点头,手指在案几上敲得更响了:“没错,咱们不用跟他硬碰硬,就用‘国策’‘民生’当幌子,让陛下觉得咱们是为了大秦好,他秦风总不能说‘统一文字不重要’吧?等他被这些事缠住,咱们再找机会,把他身边的墨家弟子、农学堂学员,调去北方偏远之地,断他的左膀右臂!”

冯爵爷和王爵爷对视一眼,眼里的焦虑都变成了算计,纷纷点头:“全听丞相的!” 偏殿外的冷风还在吹,窗户纸上的小洞晃着冷光,把三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像三条蛰伏的毒蛇。

而此刻的农学堂,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农学堂的院子里积着厚厚的雪,学员们和墨家弟子正围着一个新做的 “粟种播种机” 讨论,这播种机是用楠木做的,下面有三个小轮子,上面有个装种的木斗,斗底有小孔,能控制粟种的用量,推起来比人工撒种快三倍。

院子门口,挤满了来道贺的百姓。卖烤红薯的张婶提着一篮热乎乎的红薯,塞给学员小李:“小李啊,你跟秦大人说,这红薯是俺特意烤的,让他尝尝!” 老陈头的儿子小陈扛着个大布包,里面装着江州的年糕,还有一袋子新收的麦种:“秦大人呢?俺爹让俺给您送年糕,说今年梯田收的麦种好,让您留着试种!”

秦风刚走进院子,百姓们就围了上来,有的递红薯,有的送腊肉,还有个五六岁的小孩,手里攥着个用红绳系着的麦穗,踮着脚递给秦风:“秦大人,俺娘说,这是今年最好的麦穗,给您当念想!”

秦风蹲下来,接过麦穗,笑着摸了摸小孩的头:“谢谢你啊,这麦穗真好看,俺一定好好留着。” 他起身时,看到墨渊站在人群外,手里拿着一件新做的棉袍,棉袍的料子是粗布,但针脚很密,显然是墨家弟子连夜缝的:“天这么冷,你还穿这么薄,赶紧换上。”

秦风接过棉袍穿上,暖意在身上蔓延开来,心里也暖暖的:“今年冬天这么冷,北方的百姓怕是不好过,明年开春,咱们得赶紧派学员去陇右郡,把播种机和梯田技术推过去,让他们明年冬天也能吃上热年糕。”

“放心,” 墨渊笑着指了指院子里的播种机,“弟子们已经做了十台,就等开春了。对了,小石头给你写了信,在布包里呢。”

秦风从布包里掏出信,是用粗糙的麻纸写的,字迹歪歪扭扭,还沾着点墨渍:“秦大人,俺今年种了半亩麦,收了两斗种,明年想种一亩!俺娘说,等麦收了,给您做麦饼,让小陈哥带给您!” 他看着信,忍不住笑了,眼里满是欣慰,这就是他想要的,百姓能安稳种地,孩子能盼着收成,比任何官职都重要。

傍晚时分,农学堂的院子里升起了炊烟,铜锅里煮着年糕,香味飘得很远,连隔着两条街的百姓都能闻到。学员们和百姓围坐在铜锅旁,有的添柴,有的搅年糕,有的说着明年的打算,笑声、谈话声混着年糕的香味,在雪夜里格外温馨。

而此刻的城楼上,始皇正望着农学堂的方向,那里灯火通明,笑声隐约传来。他身边的内侍轻声说:“陛下,秦风大人深得民心,这是大秦之福啊。”

始皇点点头,目光里满是期许:“是啊,民心所向,方能长治久安。有秦风管农事,扶苏、蒙恬辅政,大秦的日子,定会越来越好。” 他望着远处的雪,雪地里的灯火像星星,照亮了百姓的希望,也照亮了大秦的未来。

农学堂里,铜锅的年糕煮好了,小李盛了一碗递给秦风:“大农令,您尝尝,这是用今年新收的稻做的年糕,甜得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