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 第110章 农书传世,声望稳固

暮春的咸阳裹在一层暖融融的风里,宫门外的老槐树缀满了淡紫色的槐花,风一吹,花瓣像碎雪似的飘下来,落在往来官吏的官袍角、百姓的草帽檐上,连空气里都裹着清甜的花香。宫墙下的青石板被太阳晒得发烫,却挡不住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今天是《秦农要术》全本抄录完成、发往全国的日子,几十名内侍和户部小吏正从宫中搬出一捆捆竹简,堆在临时搭起的木台上。每捆竹简都用朱红麻绳十字捆扎,竹片泛着温润的浅黄色,是特意选的三年生楠竹,打磨得边缘光滑,怕糙了百姓翻读的手;墨香顺着暖风飘得老远,勾得前排扛锄头的老农忍不住往前凑,想摸一摸这能传后世的农书。

秦风站在木台左侧,手里捧着一卷定稿的《秦农要术》,指腹反复摩挲着竹简边缘,这卷书耗了他、农学堂两百三十名学员、三十四位墨家弟子整整半年,从江州梯田的实测数据到北方粟种的改良记录,从《泛胜之书》区田法的本土化调整到墨家工具的实操图样,每一页竹简都改了不下十次。他翻开最前面的 “凡例”,上面写着 “本书收录农法,皆经百姓实操验证,无空谈理论;各地水土不同,需因地制宜调整,附调整示例于各篇末”,这是他特意加的,就怕后人照搬硬套。

“秦大人,这书里真有教咋种梯田的法子不?” 前排一个穿补丁短打的老农踮着脚问,他是从五十里外的临潼县赶来的,听说今天发农书,天不亮就背着干粮动身了,裤脚还沾着路上的泥。

秦风笑着把竹简递过去,翻到 “南方梯田营造篇”,竹简上用隶书清晰写着:“梯田之造,先辨地形:坡度十度以下,埂宽三尺;十度至二十度,埂宽四尺;二十度以上,埂宽五尺,皆用黏土混稻草夯实,高两尺,防雨水冲塌。陶管选直径三寸青陶,黏土中埋六寸深,斜度三成,每五尺陶管,一头低一寸;沙土中埋八寸深,管底铺三寸晒干碎稻草,防沙堵管。” 旁边还刻着一幅小图,是墨家弟子画的梯田剖面,陶管、稻草、土层标得清清楚楚,连埂子上种的黄豆都画了小圆圈。

“您看这图,” 秦风指着图上的黄豆,“埂子上种黄豆,根能固土,还能肥地,去年江州老陈头家的梯田就这么种,埂子没塌过,黄豆还收了两斗。”

老农凑着竹简看,手指顺着陶管的线条划:“俺家那片坡地,正好二十度,以前种粟总跑水,有这法子,俺回去就能跟村里的人一起改梯田!”

周围的百姓也涌过来,秦风又翻到 “粟麦选种浸种篇”:“选种要‘三选’:先选穗,留穗大粒多者;再选粒,挑饱满沉手者;最后水选,温水(不烫手为宜)浸种,浮者为空壳,沉者留用。浸种时,温水三升加草木灰五钱,泡一夜,捞出晾干,发芽率增三成,这是去年陇右郡试的,那边老农说,用这法子,粟苗比往年壮,病害少一半。” 他特意指了页边的朱笔小字:“此为江州陈老汉补注:稻草需晒三日再铺,防霉变;浸种后若遇阴雨天,可架竹席通风,勿堆压。”

老陈头正好挤在人群里,听见这话,黝黑的脸一下子红了,赶紧摆手:“秦大人,俺就随口跟学员提了句,哪能写进书里?”

“咋不能?” 秦风把竹简往他手里塞了塞,语气认真,“这书不是俺一个人的,是所有种过地、懂农事的人的经验。你去年用晒稻草的法子,救了两亩稻子;李二改的秧马脚踏板,让邻县少走了弯路;墨家弟子的水力播种机,省了多少人力,少了谁的都不行。”

正说着,始皇带着扶苏、蒙恬从宫中出来,身后跟着捧着玉玺的内侍,还有五个负责抄书的博士。始皇走到木台前,拿起一卷《秦农要术》,翻到 “防虫害篇”,那里写着 “每亩用草木灰三斗、生石灰一斗,混合撒于田埂及作物根部,可防蝼蛄、蚜虫;稻抽穗时,取艾草一斤、苦楝叶半斤,加水十斤煮半个时辰,滤渣后喷洒,三日一次,虫蛀穗减少三成”,忍不住拍了拍竹简:“这都是实打实的活命法子,不是纸上谈兵!朕下令:即刻抄录千份《秦农要术》,发往全国各郡、县、乡,郡太守需亲授县令,县令教给里正,里正每月朔日集中讲学,务必让百姓人人能懂、户户会用!还要将书中小图刻于乡中石碑,让不认字的百姓也能照着做,要让这农法世代传下去!”

百姓们瞬间爆发出欢呼声,有的扔起了头上的草帽,槐花落在草帽上,像撒了一层碎紫;有的从布包里掏出新收的粟米,小心翼翼地撒在木台前,说 “给农书添点福气”;还有个穿花布衫的小媳妇,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让孩子伸手摸了摸竹简,笑着说 “让娃沾沾农书的灵气,以后会种地”。

老陈头也从怀里掏出半袋麦种,麦种是去年梯田收的,颗粒比拇指盖还大,他手抖着撒在竹简旁:“俺这麦种,亩产四十二石的田收的,愿往后天下百姓都能种出这好粮!” 周围的百姓跟着学,不一会儿,木台前就堆了一层黄绿相间的麦粒和粟米,像铺了层软软的小毯子。

发完农书,始皇又带着众人往咸阳城外走,渭水畔的空地上,农功碑已经立好了。这碑是用渭水深处的青石凿的,石质细密,泛着淡青色的光,需二十个壮汉抬了三天才运到这里。碑身有三丈高、两丈宽、三尺厚,碑顶刻着交叉的麦穗和稻穗,麦穗有七粒,稻穗有十二粒,都是刻工用细凿子一点点雕出来的,纹路清晰得能看见麦芒的弧度;碑的两侧刻着缠枝禾苗纹,从碑底绕到碑顶,禾苗的叶子还刻了脉络,像活的一样。

碑的正面,是始皇亲笔写的 “农为邦本” 四个篆书大字,每个字有一尺见方,笔力遒劲,入石三分,旁边刻着一行小字:“始皇二十八年,记秦风推广农法之功”;下面是正文,用隶书刻着 “秦风推广农法,行区田,造梯田,改农具,教百姓选种浸种、防害保收。一岁之间,全国粮增四成,南郡逃荒者归乡八千,九江郡粟麦自给有余,百姓安居,民乐其业”,刻工特意把 “百姓安居,民乐其业” 八个字刻得深了半分,像是要把这八个字刻进石头里,永远不会磨灭。

碑的背面,刻着《秦农要术》的核心摘要,分了三栏:左边是 “土壤辨种篇”,写着 “黏土宜稻,需浅坑多水;沙土宜粟,需深坑铺草;壤土宜麦,深浅适中。辨土下种,收成增一成”,还附了 “土壤鉴别法”,“握土成团,落地即散为沙土;握土成团,落地不散为黏土;握土成团,落地散为小块为壤土”;中间是 “农具使用篇”,画着梯田犁、秧马、水力播种机的图样,每个图样旁边都标着尺寸,比如秧马的 “脚踏板长三尺、宽五寸,距地三寸”,播种机的 “木斗深一尺、宽八寸,底有五孔,孔径半寸”;右边是 “农时月令篇”,写着 “南方二月育稻秧,三月插秧;北方三月种粟,四月种麦;秋收后翻土晒田,冬前铺稻草肥地,逢雨则缓,逢晴则赶”,还标了 “误农时之害” 的例子,“去年南郡某村晚种十日,粟减产一成五”。

几个刻工还在碑边收拾凿子和锤子,见始皇来了,赶紧跪下:“陛下,碑已刻完,每字每图都核对过三遍,请陛下查验。”

始皇走上前,用手摸了摸碑上的 “农为邦本”,青石微凉,字的边缘被打磨得光滑,却没失了笔锋:“刻得好!要让后世的人看到这碑,就知道大秦以农为本,就知道百姓有饭吃,天下才安稳。”

百姓们围上来,有的摸碑顶的麦穗,有的念碑上的字,有的还带着孩子比量碑的高度。小石头拉着老陈头的手,踮着脚够碑上的稻穗图案,小手指着稻粒数:“爷爷,一、二…… 十二粒!跟咱家梯田里的稻穗一样!” 老陈头摸着碑上的 “百姓安居”,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念到 “归乡八千” 时,眼泪突然掉了下来,去年这时候,他还在坡地里抢收瘪稻,小石头饿肚子哭着要麦饼,现在却能站在刻着 “百姓安居” 的碑前,手里攥着新麦种,心里踏实得像揣了块暖玉。

扶苏走到碑的背面,指着播种机的图样问秦风:“秦风兄,你把墨家的工具图刻在碑上,是怕不认字的百姓学不会?”

“正是。” 秦风望着围在碑边的百姓,有没牙的老农,用手指着 “土壤鉴别法”,跟身边的人说 “俺家那地,握成团不散,是黏土,明年该种稻”;有抱着孩子的妇人,指着 “农时月令”,跟孩子说 “明年娘就照这个时候种粟,给你做粟糕”,“农法不光要写在书里,还要刻在碑上,风吹雨淋都不怕,就算过十年、二十年,后人看了图、念了口诀,也知道咋种地。”

就在这时,一个内侍匆匆跑来,手里拿着一张折叠的麻纸,跑得额角冒汗,递给秦风:“秦大人,城西的百姓派代表来说,给您建了生祠,今天巳时要请您过去看看,还说…… 还说要给您献今年的新粮。”

“生祠?” 秦风愣了愣,手里的麻纸差点掉在地上。他知道生祠是民间给活着的恩人建的,是比立碑更重的荣誉,江州百姓去年秋收后就提过,他劝了好几次,说 “农法是大家的功劳,不用谢俺一个人”,没想到咸阳城西的百姓还是建了。

扶苏笑着拍了拍他的胳膊,语气温和:“这是百姓的心意,你该去看看。他们不是为了捧你,是为了记着‘好好种地就能吃饱饭’的日子,记着有人帮过他们。”

城西的生祠在一片梯田旁边,是个不大的院子,院墙是用黄土混着麦秸砌的,夯得实实的,连裂缝都用泥浆糊了;院门挂着一块梨木牌,上面写着 “秦风先生祠”,是村里的教书先生王秀才写的,字虽不算顶尖,却一笔一画透着认真。院子里种着两畦稻、一畦粟,长得绿油油的,稻穗刚抽芽,粟苗齐膝高,是百姓们轮流浇水照看的,李二说 “院子里种庄稼,才像个过日子的样子”。

正屋不大,里面摆着一张供桌,供桌是李二用自家的老槐树做的,解成木板后打磨了七天,光溜溜的能映出人影;供桌后面挂着一幅秦风的画像,是村里的画匠王师傅画的,画里的秦风穿着青布袍,袖口挽到小臂,手里握着一束稻穗,背景是层层叠叠的梯田,远处还有农学堂的茅草顶。王师傅说,他画了三稿,第一稿画得太官气,百姓说 “不像秦大人,秦大人总穿布袍,不穿官服”;第二稿没画梯田,百姓又说 “没有梯田,就不是帮俺们种地的秦大人”;直到第三稿,他跟着秦风去梯田看了半天,看着秦风蹲在田埂上教百姓辨土,才画成现在这样。

供桌上已经摆了不少贡品,都是百姓家里最实在的东西:张寡妇端来的一碗粟米粥,还冒着热气,碗是粗陶的,边沿用青花描了简单的花纹,碗边放着双竹筷,是她儿子亲手削的;李二送的一块腊肉,用红绳系着,是去年腊月腌的,肥瘦相间,挂在供桌的挂钩上;邻村的刘大娘拿来一篮麦饼,还热乎着,麦饼上撒了点芝麻,是她特意给孩子做的,匀出一半送来;小石头献的一束麦穗,用红布包着,放在供桌最中间,麦穗上还系着一个小纸条,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 “俺种的,收了二十穗”。

百姓们见秦风来了,都围了上来,有的手里拿着村里的杂货铺老板捐的香烛,有的捧着新收还带着豆荚的豌豆,还有的提着装满井水的陶罐边说 “给先生祠添点水,庄稼长得好”。

“秦大人,您可来了!” 牵头建祠的是城西的里正张大爷,他六十多岁,头发花白,手里拿着个蓝布封面的账本,手有点抖,“这是建祠的账,百姓们凑的钱,买木料花了五十钱,买颜料花了十五钱,剩下的五钱买了稻种,种在院子里了,您看看,要是有不对的地方,俺们再改。”

秦风接过账本,翻都没翻就递了回去,语气诚恳:“张大爷,这账不用看,你们的心意俺领了。可这生祠…… 真不用建,俺就是做了该做的事,要是没有墨家弟子改工具,没有学员跑遍各郡教学,没有你们愿意试新法子,就算俺有再多想法,也落不了地。”

“咋是该做的事?” 张大爷急了,拉着秦风的手,手糙得像老树皮,指关节肿得像小萝卜,“去年俺家五口人,就收了十石粟,不够吃,俺儿子都收拾行李要去逃荒了!是您派学员来教俺们改梯田,给俺们送新粟种,今年收了三十石,够吃两年的!这生祠必须建,俺要让俺孙子知道,是谁让咱们不用逃荒,是谁让咱们能每天喝上热粥!”

张寡妇也走过来,把那碗粟米粥递到秦风面前,眼里有点红:“秦大人,您尝尝,这是今年的新粟煮的,比去年的香。俺以前总饿肚子,最困难的时候,一天就吃两顿野菜粥,现在每天都能喝上一碗粟米粥,还能给俺男人留一碗,这都是您的功劳,您得尝尝。”

秦风接过粥碗,粥很稠,米香混着点柴火的味道,是百姓家里最真实的味道。他尝了一口,软糯香甜,比宫里的御膳还让人心里暖。他放下碗,看着供桌上的贡品,看着围着他的百姓,眼眶有点热:“乡亲们,真不用祭拜俺。你们把地种好,把《秦农要术》的法子教给子孙,让日子越过越好,就是对俺最好的谢礼。以后这院子别叫‘先生祠’,叫‘农法堂’,咱们在这里教种地、议农事,谁有好法子都能来这儿说,比祭拜俺强多了。”

“中!听秦大人的!” 百姓们异口同声地答应,张大爷赶紧让村里的木匠去改木牌上的字,李二则扛着斧头,说要在院子里搭个棚子,“以后下雨,咱们也能在这儿教农法,不用淋着。”

小石头拉着秦风的衣角,把手里的麦穗递给他,小脸上满是认真:“秦大人,这是俺自己种的,收了二十穗,给您留十穗,您明年种在农法堂的院子里,咱们一起看着它长。”

秦风接过麦穗,麦穗沉甸甸的,麦芒蹭得他手心有点痒,他摸了摸小石头的头:“好,明年春天,咱们一起种。”

扶苏站在院子里的梯田边,望着远处层层叠叠的绿,风带着稻花香吹过来,拂起他的袍角。他对走过来的秦风说:“秦风兄,以前我总觉得,文化大一统要靠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靠朝堂的政令推行。可今天看这农法堂,看百姓捧着农书的样子,看他们因为能吃饱饭而认大秦,才明白,百姓的肚子满了,心里才会认大秦,才会愿意学大秦的文字、大秦的规矩。这才是‘文化大一统’的根基,对吧?”

秦风点点头,目光落在农法堂院子里的粟畦上,粟苗被风吹得轻轻晃,像一片绿色的波浪:“正是。要是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就算强行让他们认字数,他们也记不住;要是他们靠着大秦的农法能安居,不用逃荒,不用饿肚子,就算不用政令,他们也会主动学统一的文字,主动认同大秦的统一天下。这农书传下去,农法用起来,百姓的心齐了,文化自然就统一了,这才是大秦能长久的根基。”

扶苏看着秦风,眼里满是赞同,他伸手摸了摸身边的粟苗,指尖沾了点露水:“先生所言,真是点醒了我。以后我也要多跟着你去田间看看,多听听百姓的想法,不能只在朝堂上议政令,忘了百姓的根本。”

而此时,官道上的一辆乌篷马车里,李斯正掀着车帘的一角,透过缝隙盯着生祠的方向,脸色阴沉得像要下雨。他穿着紫色的锦袍,腰间系着玉带,手里拿着个羊脂玉扳指,却没心思把玩,手指反复摩挲着扳指的边缘,力道大得让扳指都变了形,留下一道浅浅的指痕。

旁边的冯爵爷凑过来,声音压得极低,像蚊子哼:“丞相,这秦风现在不仅有陛下倚重,还有百姓建生祠,声望越来越高。刚才在渭水畔,连蒙恬都对着农功碑夸他‘利国利民’,再这样下去,咱们想拦着他推广农法,怕是更难了。”

李斯放下车帘,车厢里瞬间暗了下来,他的声音也冷了几分,带着一丝不易察觉地咬牙:“声望高?树大招风。他想靠农法拢民心,想靠农书传后世,以为这样就能稳坐大农令的位置?过些日子朝堂议‘文字统一’,咱们就提‘农法推广需配合文字统一,先让百姓认字数、懂政令,再教种地’,把农书推广的事拖一拖;再让冯家、王家的子弟递折子,说‘粮仓管理需增派贵族子弟,百姓管粮经验不足,易出损耗’,分他的权。他要是敢反驳,咱们就说他‘重农轻文,不顾大秦大一统大局’,看陛下信他还是信咱们这些老臣。”

冯爵爷眼睛一亮,赶紧点头哈腰:“还是丞相想得周全!这样一来,既能耗他的精力,又能让他在陛下面前落个‘考虑不周’的印象,一举两得!”

李斯没说话,只是手指在袖袍里紧紧攥着,指节泛白,他看着秦风一步步从御前译书人变成大农令,看着百姓把他当恩人,看着扶苏、蒙恬都跟他亲近,心里的忌惮像野草一样疯长。他不能让秦风再这么下去,不然迟早会威胁到自己的丞相之位,威胁到守旧派的利益。

马车慢慢驶远,车轮碾过青石路,发出 “咕噜咕噜” 的声响,卷起一阵尘土,却没影响农法堂里的热闹。百姓们正忙着改木牌,有的锯掉原来的 “先生祠” 三个字,有的用墨笔重新写 “农法堂”;张寡妇又煮了一锅粟米粥,分给围观的百姓,连路过的挑夫都能喝上一碗;李二则带着几个汉子,在院子里搭棚子的木架,锤子敲在木头上,发出 “砰砰” 的响,像在敲打着好日子的节奏。

秦风站在院子里,看着眼前的景象,手里握着小石头送的麦穗,心里清楚,守旧派的阻挠不会停,以后还会有更多的麻烦。但他不慌,他看着百姓们脸上的笑,看着农法堂里绿油油的粟苗,看着远处立着的农功碑,就知道自己走的路没错。农书传世,不是为了他自己的声望,是为了让更多百姓能吃饱饭;农法推广,不是为了争权夺利,是为了让大秦的土地上,再也没有饿肚子的人,再也没有逃荒的百姓。

暮春的太阳渐渐西斜,把梯田染成了金色,农法堂里的炊烟袅袅升起,混着稻花香和粟米粥的香味,飘向远方。秦风知道,这不是结束,是开始,以后会有更多的农法堂建起来,更多的百姓学着《秦农要术》种地,更多的孩子知道 “农为邦本” 的道理。而他,会一直走在这条路上,守着本心,陪着百姓,让大秦的每一寸土地,都长满希望的庄稼;让大秦的每一个百姓,都能吃上热饭,都能安居乐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