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 > 第106章 统筹南方,建农学堂

初冬的江州裹着层薄霜,晨光刚漫过梯田的埂子,就把竹席上的麦种照得泛出油亮的光。老陈头蹲在席边,指尖捻起一粒麦种,对着光看,这是去年梯田收的新种,颗粒比往年大一圈,胚乳饱满得能映出人影。他手上的老茧比梯田的土还厚,指关节肿得像小萝卜,那是几十年握镰刀、刨土磨出来的,连麦种的纹路都能凭触感辨得清。

“爷爷,这麦种能长出跟梯田里一样好的麦子不?” 小石头光着脚丫蹲在旁边,裤脚沾了点霜花,手里攥着个小布包,里面装着他特意挑的 “麦种宝贝”,每粒都比拇指盖还大。他去年跟着老陈头在梯田里捡稻穗,今年见着麦种,就盼着开春能自己种几株。

老陈头把麦种放回席上,摸了摸小石头的头,糙手蹭得孩子头发乱蓬蓬的:“能!只要咱们照着秦大人教的法子种,比去年还好!” 正说着,远处传来 “吱呀” 的木轴声,是李二推着辆独轮车过来,车上装着墨渊画的秧马改良图,还有几块打磨好的木片,去年秋收后,邻县的王老三来学做秧马,回去把脚踏板截短了三寸,踩起来总往一边歪,李二琢磨着今儿把改良版的样品做出来,开春前好教他们。

“秦大人来了!” 田埂上有人喊了一嗓子,老陈头直起腰,看见秦风带着南郡、九江郡的三个农官,还有四个墨家弟子往这边走。秦风穿的靛蓝布袍沾了层薄霜,领口还别着支炭笔,手里攥着卷竹简,边角被风吹得有点卷,那是昨晚熬夜整理的各地农事问题,南郡的陶管埋浅了、九江郡的秧马尺寸错了、武陵郡的百姓不会调水力打麦机,密密麻麻记了半卷。

“老陈叔,李二哥!” 秦风快步走过来,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竹简在手里晃了晃,“刚从南郡的王家坳过来,那边推广梯田时,农官没把陶管埋深,上个月下了场透雨,塌了两亩田,百姓蹲在田埂上哭,说‘咋学了还出错’;还有九江郡的张家庄,秧马的脚踏板没按咱们说的改,百姓踩得脚腕疼,都不想用了,看来光靠咱们跑着教,还是不行,得有个地方把技术教透,不然各地参差不齐,收成还是上不去。”

李二放下手里的木片,皱着眉把改良图摊在独轮车上:“可不是嘛!王老三上次过来学,俺跟他说了脚踏板要留三尺长,他回去嫌费料,截成两尺五,结果踩起来总歪,还托人来问俺咋回事,俺又没法跑三十里地去教他,要是有个地方能让他们集中学,把尺寸、步骤都教准了,就省事多了!”

南郡的农官王都尉是个四十多岁的汉子,脸膛黝黑,之前总觉得 “百姓种了一辈子地,哪用教那么细”,这会儿也叹了口气,指了指秦风手里的竹简:“秦大人,您说得对。南郡那两亩塌的梯田,就是因为县里的农官自己没学透陶管埋法,把‘斜埋三成’说成‘平埋’,教错了百姓。现在百姓都等着咱们给个准谱,要是有个学堂,把农官和百姓都叫来学,让墨家弟子和老农学给他们看,以后就不会出这岔子了。”

秦风眼睛一亮,把竹简往田埂上一铺,用炭笔圈出几个地名:“我正想提这事,建个‘南方农学堂’,就设在江州!你们看,江州在南方正中间,到南郡、九江郡、武陵郡都近;而且这里有现成的梯田、秧马、水力打麦机,教的时候能指着实物说,比光讲竹简清楚。学堂分两班,一班教农官,学怎么统筹农事、怎么懂《秦律》里的农事条款;一班教百姓,学怎么修梯田、改农具、防虫害,墨家弟子当主讲老师,再请老陈叔、李二哥这样有经验的老农当助教,手把手教,咋样?”

“农学堂?” 小石头一下子蹦起来,拽着老陈头的衣角,鞋上的霜花蹭到了老陈头的裤腿,“爷爷,俺也能去学不?俺想学着修梯田,还想做秧马模型,教邻村的小柱子!”

老陈头笑得眼角的皱纹挤成了花,伸手把小石头拉到身边:“俺家小石头都想去,这学堂肯定中!俺也能去当助教,把俺种梯田时铺稻草、调陶管的法子,都教给后生们,去年俺要是早会这些,也不至于让坡地的稻子烂根。”

墨渊这时上前一步,从布包里掏出一卷泛黄的竹简,是《墨子?尚贤》的抄本,边角用麻绳捆着,显然常翻。他翻开竹简,指着其中一行,声音清亮:“《墨子》里说‘有道者劝以教人,无道者劝以受教’,建学堂正好合这个理!有技术的人教,想学的人来学,才能把好法子传下去。咱们还能做些教具,比如按比例缩做的梯田木模型,陶管能拆下来,埂子能调高低,教的时候一拆一装,大家就懂了;还有秧马、水力打麦机的小模型,用楠木做,轻便还结实,学员学完能照着做。”

“还要把典籍里的法子改了教!” 秦风补充道,从怀里掏出另一卷竹简,是《泛胜之书》的节选,上面用红笔改了不少字,“《泛胜之书》里说‘区田法,坑深一尺’,那是给北方沙土写的,咱们南方黏土得改成六寸,还得埋陶管;沙土就得铺三寸麦秸,防塌。这些都得写进学堂的讲义里,再抄成竹简发给学员,让他们回去也能照着做。还有《秦律》里的《田律》,说‘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上次南郡有个农官为了修田埂砍了护渠的树,被降了职,这也得教给农官,让他们懂法,别好心办坏事。”

王都尉还有点犹豫,摸了摸腰上的铜印:“建学堂得盖房子、做教具、管学员的饭,南方刚缓过来,银钱和木料够吗?”

没等秦风开口,李二就把独轮车往田埂边一靠,拍了拍车上的楠木片:“料俺们出!俺家后院有棵三十年的老楠木,粗得要两个人抱,明天就砍了做教具;百姓们都能来帮忙盖学堂,不用工钱,管顿糙米饭就行!” 周围的百姓也跟着喊,有的说 “俺家有多余的竹篾,能编装模型的筐”,有的说 “俺会砌墙,能帮着盖学堂的灶房”,连之前总蹲在石头上抽烟的老猎户李叔,也磕了磕烟杆:“俺能去山里找松木做梁,保证结实。”

秦风心里一暖,拍了拍王都尉的肩膀:“你看,百姓都盼着,咱们从南方农事的结余里拨五千钱,够买钉子、石灰这些零碎,剩下的靠大家凑,肯定够。” 王都尉看着眼前热闹的场面,终于点了头:“那俺这就回南郡,让各县农官都派两个懂农事的人来学,再让他们带些百姓代表,学好了回去教。”

接下来的半个月,江州东头的开阔地热闹得像赶集市。这块地原是片荒坡,去年改成了梯田的试验田,旁边有口水井,取水方便,正好当学堂的选址。墨家弟子先画了图纸,用木炭在地上画了三间大屋的轮廓:中间是教室,宽三丈、长五丈,能容下五十人;左边是教具房,放模型和竹简;右边是宿舍,分男女间,供外地来的学员住。

天刚蒙蒙亮,老陈头就带着小石头来了,手里扛着把磨得雪亮的锯子,还有捆麻绳。小石头背着个小竹篮,里面装着刨子和凿子,是墨渊昨天教他用的小工具。“爷爷,俺今天能锯木头不?” 小石头蹲在图纸边,手指顺着木炭线画的墙根摸。

“等你再长高点,现在先帮爷爷递工具。” 老陈头笑着把锯子架在一根松木上,脚踩着木头,“吱呀” 一声开始锯,松木硬,锯了没几下,他额头就冒了汗,手背的青筋也鼓了起来。小石头赶紧递过块布巾:“爷爷,擦汗。”

李二扛着半根楠木过来时,太阳已经升得老高。楠木粗得他一只手抱不过来,另一只手还得扶着腰,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地上晕开小圈:“这楠木沉得很,俺家那口子和儿子帮着抬到这儿,累得直喘气,这木头做秧马模型正好,不容易裂。”

墨家弟子阿木正在画教具的图纸,见李二来了,赶紧放下炭笔:“李二哥,这楠木得先泡两天水,软化了好刨。” 李二把楠木放在水井边:“俺等会儿就挑水来泡,你们放心,明天肯定能用来做模型。”

可没过两天,新问题来了,教室的梁木不够粗。选好的几根松木都有点细,墨家弟子试了试,扛不住屋顶的重量。“这可咋整?” 王都尉急得直挠头,“再过几天学员就要来了,梁木不弄好,教室盖不起来。”

老猎户李叔蹲在旁边抽着旱烟,烟杆上的铜锅都快被捏扁了:“俺知道后山有片松树林,里面有几棵老松木,粗得很,就是路不好走,还得防着野猪。” 秦风赶紧说:“李叔,俺跟你去!再叫两个汉子帮忙。”

第二天一早,李叔带着秦风、李二和两个墨家弟子进了山。后山的路满是碎石,还结着薄冰,走起来滑得很。李叔手里拿着把弓箭,时不时往树林里瞄:“上个月有野猪在这儿拱过,大家小心点。” 走了两个时辰,终于到了松树林,里面果然有几棵粗松木,两个人抱都抱不过来。

“就是这棵!” 李叔指着最粗的一棵,“这树最少有二十年,够做三根梁木。” 李二和墨家弟子赶紧架起锯子,锯了整整一个下午,才把树放倒,又用麻绳捆好,几个人轮流扛着下山,山陡,每走一步都得小心,李二的肩膀被麻绳勒出了红印,秦风的裤腿也被树枝刮破了,可没人喊累。

等把松木扛回学堂时,百姓们都围了过来,七手八脚地帮忙卸木头。老陈头摸着松木的纹路:“这木头结实,能撑几十年!” 小石头凑过来,用手拍了拍木头,“咚咚” 的响:“爷爷,这木头能做模型吗?” 老陈头笑着说:“这是梁木,做模型得用楠木,等学堂盖好,让墨渊哥哥教你做。”

又忙了十天,学堂终于盖好了。三间木屋的墙用黄泥糊得平平整整,屋顶铺着晒干的稻草,又厚又严实;教室的窗户糊着竹纸,阳光能透进来;门口挂着块楠木做的牌子,上面刻着 “南方农学堂” 五个大字,是墨渊用篆书刻的,笔画遒劲有力。教具房里摆满了做好的模型:梯田模型有三层,陶管能拆下来,埂子上还种着小黄豆苗;秧马模型按一比三缩小,脚踏板能调节长度;水力打麦机的模型连水轮都能转,是墨家弟子用小竹片做的。竹简也堆了半屋,有《泛胜之书》的改良版、《秦律》的农事条款、还有各地的农事经验总结,都用红笔标了重点。

开学典礼那天,天刚亮,江州的百姓就来了,有的带着自家种的红薯,有的带着新蒸的麦饼,还有的带着孩子,想看看学堂到底是啥样。小石头穿着件新做的蓝布衫,是老陈头特意给他缝的,手里攥着个小梯田模型,是墨渊昨天教他做的。

“扶苏公子来了!” 有人喊了一声,百姓们都往路那边看,只见扶苏骑着马,后面跟着几个内侍,还有辆马车,车上装着始皇亲题的 “农为邦本” 匾额。扶苏下了马,穿着件浅灰色的布袍,比朝服轻便,走到秦风面前:“父皇听说江州要建农学堂,很高兴,特意让我把这匾额送来,还说学堂要是办得好,就推广到北方去。”

百姓们一听,都跪了下来,喊着 “陛下圣明”。老陈头拉着小石头也跪了,小石头手里的模型差点掉在地上,赶紧紧紧攥着。扶苏赶紧扶起老陈头:“大家快起来,这学堂是为百姓建的,不用多礼。” 他指着匾额,“父皇说‘农为邦本’,就是说农事是大秦的根本,你们把地种好,就是为大秦出力。”

开学典礼后,农学堂正式开课。秦风把学员分成了三班:“基础班” 招的是没接触过新农事的百姓,每天上午上课,学认农时、辨土壤、用基础农具,由老陈头和李二当助教;“进阶班” 招的是农官和有基础的百姓,下午上课,学修梯田、改农具、防虫害,由墨渊和墨家弟子主讲;“律法班” 招的是各地的农官,晚上上课,学《秦律》里的农事条款,由南郡的司法官主讲。

第一天上午,基础班先开课。教室里的土坯凳上坐满了百姓,小石头挤在最前面,手里拿着个小本子,是墨渊给他的,用来记笔记。老陈头站在讲台前,手里拿着三块土:“大家看,这第一块是黏土,捏成团不散,浇水后半天渗不透,种稻要挖六寸坑,埋斜陶管;第二块是沙土,一捏就散,浇水后马上渗透,种粟要铺三寸麦秸,防塌;第三块是壤土,不软不硬,浇水后半个时辰渗透,种啥都成。” 他把三块土放在水盆里,百姓们都凑过来看,有的还伸手摸了摸,小声议论着。

“老陈叔,俺家那地是沙土,铺麦秸的时候要弄碎不?” 后排的张寡妇问,她去年种粟时没铺麦秸,塌了半亩。老陈头点点头:“得弄碎,不然麦秸之间有空隙,土还是会塌,最好晒三天,防发霉。” 小石头在本子上画了个麦秸的样子,旁边写了个 “碎” 字,虽然笔画歪歪扭扭,却很认真。

下午进阶班开课,墨渊站在讲台前,手里拿着梯田模型:“大家看,这模型的陶管是斜埋的,角度三成,也就是每五尺陶管,一头比另一头低一寸,这样水才能流出去。南郡王家坳的梯田塌了,就是因为陶管平埋,水排不出去,把埂子泡塌了。” 他把陶管拆下来,重新埋了一遍,“还有黏土里的陶管,要在管身上钻五个半寸的孔,让土里的积水能渗进去,不然还是会烂根。”

九江郡的学员王老三举起手:“墨渊先生,俺上次做秧马,脚踏板弄短了,踩起来总歪,咋调啊?” 墨渊拿出秧马模型,把脚踏板拉长了三寸:“脚踏板要留三尺长,离地面三寸高,这样脚踩上去有力气,还不会歪。你回去把短的脚踏板拆了,接一段木片,用钉子钉牢就行。” 王老三赶紧记在竹简上,嘴里念叨着 “三尺长、三寸高”,生怕忘了。

晚上律法班开课,司法官李大人拿着一卷《秦律》,坐在油灯下:“今天咱们学《田律》里的‘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就是说春天二月,不能砍树,也不能堵水渠。上个月南郡的赵农官,为了修田埂砍了护渠的柳树,结果水渠堵了,淹了三亩田,被降了职,还罚了半年俸禄。大家记着,农事要守法,不然好心办坏事。” 南郡的王都尉赶紧记在竹简上,心里想着回去要把这条律法抄给各县的农官,免得再出岔子。

农学堂开课半个月,成效就显出来了。九江郡的王老三回去后,帮村里改了二十台秧马,脚踏板都调成了三尺长,百姓踩起来不歪了,还来学堂谢他;南郡的农官教百姓在梯田埂上种黄豆,黄豆的根能固氮,埂子没再塌过,还肥了田;武陵郡的百姓学了草木灰加石灰防虫害的法子,保住了十亩麦田,特意派代表来学堂送了袋新收的麦种。

一天课后,老陈头拉着秦风的手,指着教室里的后生们:“秦大人,您看,这些后生学得快,俺教他们铺稻草肥地,他们还琢磨着混点羊粪,说肥得更快,昨天有个后生试了,混了羊粪的田,麦种发芽比别的田早两天!这学堂办对了,以后南方的农事,就有传人了!”

秦风看着教室里的景象,墨渊正在教学员修水力舂米机的模型,学员们围着模型,时不时提问;小石头跟着几个孩子在教具房里做小梯田模型,手里拿着小陶管,小心翼翼地往模型里埋。扶苏走过来,手里拿着封奏报:“父皇看了学堂的奏报,很高兴,让再拨五万钱,给学堂添些教具,还让从关中调些新的粟种,在学堂的试验田试种,要是长得好,就推广到南方。”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 “南方农学堂” 的木牌上,“农为邦本” 四个大字泛着暖光。百姓们还在学堂周围转悠,有的问下次开课时间,有的想预约学修水力工具,李二扛着刚做好的秧马模型,正跟邻县的人说怎么调脚踏板。

秦风站在学堂门口,望着远处的梯田,心里满是踏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