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医作为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无数先人的智慧与经验。《素问》作为中医经典着作,其中蕴含的离合真邪之泻法辩证及治疗法则,更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精华所在,对疾病的诊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此刻,岐伯目光深邃,神情庄重,似沉浸于往昔丰富的诊疗经历之中,又似在苦苦思索,如何才能将这深奥难懂的医理,以最清晰、最易懂的方式传授给紫萱。思索片刻后,他轻轻捋了捋胡须,缓缓开口:“这在中医诊疗里,可是极为关键的学问。”那声音沉稳而有力,仿佛带着岁月的沉淀。
自然与人体的微妙关联
“一个有修养的医生,在制定治疗法则时,必定体察于自然的变化。如天有宿度,地有江河,人有经脉,其间是互相影响,可以比类而论的。”岐伯一边说着,一边抬起头,目光望向辽阔的天空,手指遥指天际,“天有其运行的规律,星宿按照既定的轨迹旋转,这便是宿度。它就像宇宙间无形的秩序,掌控着天体的运行。”
随后,他将目光收回,看向不远处潺潺流淌的河流,继续说道:“地有江河,它们奔腾不息,滋养着大地万物。江河之水或平静,或汹涌,受气候影响极大。而我们人体之中,经脉就如同江河一般,气血在其中流动,同样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他走到一旁,拿起桌上的一杯水,缓缓倒入另一个容器中,以作演示:“当天地之气温和的时候,江河之水安静平稳,缓缓流淌,就像人体气血在平和的状态下正常运行,滋养着身体的各个脏腑和组织。”
然而,自然的变化是多样的。岐伯神情严肃起来,说道:“当天气寒冷,水就会冰地冻,江河之水凝涩不流。在人体之中,寒邪侵入经脉,就会使血行滞涩。”说着,他用手在自己的手臂上模拟寒邪凝滞气血的感觉,进一步解释道:“你看,寒邪就像冬日的冰雪,会让气血的流动变得缓慢,甚至出现瘀滞,导致身体出现疼痛、麻木等不适症状。”
“反之,当天气酷热,江河之水就会沸腾洋溢。在人体中,热邪入侵,就会使血气滑润流利。”岐伯又拿起一个温热的毛巾,轻轻敷在手臂上,说道:“感受一下,热邪就如同这温热的力量,会让气血流动加快。但这种过快的流动有时也并非好事,可能会导致气血上涌,出现发热、烦躁等症状。”
“而要是虚邪贼风的侵入,也就象江河之水遇到暴风一样,经脉的搏动,则出现波涌隆起的现象。”他伸出自己的手腕,让紫萱感受脉搏的跳动,认真说道:“当虚邪贼风来袭,脉象就会变得异常,如同江河起了波涛。此时,人体的正气与邪气相互抗争,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
脉象与邪气的洞察
“虽然血气同样依次在经脉中流动,但在寸口处按脉,指下就感到时大时小,大即表示病邪盛,小即表示病邪退。”岐伯说着,让紫萱将手指放在他的寸口脉上,感受着脉象的变化。
紫萱神情专注,仔细体会着脉象的不同。岐伯耐心地讲解道:“你仔细感受,当病邪强盛的时候,脉象就会洪大,这是邪气在体内嚣张的表现,说明邪气正占据上风,与正气激烈对抗。而当病邪减退,脉象就会变弱变小,说明正气在逐渐恢复,正一步步击退邪气。”
“邪气运行,没有一定的位置,或在阴经或在阳经,就应该进一步用三部就侯的方法检查。”岐伯转身拿出一个人体经络模型,指着上面错综复杂的经络,认真说道:“人体的经脉分为阴经和阳经,它们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邪气在体内游走,就像狡猾的敌人,可能会侵犯不同的经脉。”
“三部九候之法,就是通过对人体上部、中部、下部不同部位的脉象进行诊察,来判断邪气所在之处。”他指着模型上不同的部位,详细解释道:“上部包括头部的动脉,如人迎脉,它反映了人体上部的气血状况和邪气的情况;中部包括手部的寸口脉以及肘部的脉,寸口脉是我们最常用的诊脉部位,通过它可以了解人体中部脏腑的气血盛衰;下部则包括足部的太溪脉等,太溪脉可以反映肾脏等下焦脏腑的情况。通过对这些部位脉象的细致诊察,我们就能更准确地找到邪气的藏身之处,就像猎人追踪猎物一样,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泻法治疗的精妙操作
“一旦察之邪气所在,应急早治疗,以阻止它的发展。”岐伯神情严肃地说道,眼神中透露出对疾病的警惕,“疾病就如同敌人入侵,若不及时抵御,就会在体内肆虐,造成更大的危害。所以,尽早发现并治疗至关重要。”
“在治疗时,应在吸气时进针。”他拿起一根银针,在模型上演示着进针的动作,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吸气时,人体的气机是向上向外的,此时进针,可以借助人体的气机,使针更容易进入体内。就好像顺水行舟,借助水流的力量可以更轻松地前行。同时,这样还能减少病人的痛苦,让治疗过程更加顺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