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帝伏诛,靖安侯党羽被连根拔起,笼罩在大唐朝堂上空近一年的阴霾终于散去。然而,景和帝李玠与风阁三位辅政大臣深知,扫除积弊仅仅是第一步,将这历经动荡的帝国重新引向强盛,才是真正艰巨的挑战。新政,必须在废墟之上,更快、更稳地推行下去。
这一日的常朝,气氛与往日截然不同。丹陛之下,原本站满了勋贵、世家代言人的位置空出了一大片,显得有些稀疏,而许多身着青色、绿色官袍的年轻或中年官员,则挺直了脊梁,目光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锐气与期待。这是清洗之后,也是新政人事布局初步见效的直观体现。
吏部尚书崔明远告老还乡的奏疏已被照准,接任他的是原文选清吏司郎中、以刚正和实干着称的刘晏。刘晏上任后的第一道奏请,便是全面复核此前因“风闻”或“操切”等模糊理由被压制的官员考绩,为那些真正有能力、有政绩的官员正名、提拔。同时,严厉申饬吏部各司,严格依照新考课法执行,杜绝请托,明确奖优罚劣的导向。
户部尚书也呈上了新的财政计划。基于“边防债”在北庭之战后期因局势明朗而顺利发行的经验,他提议在严格控制规模与用途的前提下,将此种“预期收益融资”模式,有限度地应用于一些关乎国计民生、且收益可期的大型工程,如清淤漕运、整修关中水利等,以缓解国库持续的压力,加快恢复速度。此议虽仍有保守官员私下非议“与民争利”,但在朝堂之上,已无人敢公开反对。
兵部尚书秦啸岳则奏报了对兵部,尤其是武库司的彻底整顿。所有与赵元楷案有牵连的官员胥吏皆已清除,并重新制定了严格的军器研发、制造、保管流程,引入了御史台与玄枢阁的联合监督机制。同时,他提请加大对北庭、安西等边镇的军备补充与将士犒赏,以巩固来之不易的胜利,震慑四方。
景和帝端坐龙椅,沉稳地批准了一项项议案。他的目光扫过殿中焕然一新的气象,心中激荡。他知道,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一个新的、更具活力的官僚体系正在形成,而风阁,正是这艘巨轮无可争议的舵手。
“众卿,”李玠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回荡在殿中,“奸佞已除,正当同心协力,共维新政。朕望诸卿,皆以刘晏、以秦峻、李光弼等实干之臣为楷模,摒除虚文,务求实效。吏部、户部、兵部所奏,皆准。望各部通力协作,使我大唐,早日重现盛世荣光!”
“陛下圣明!臣等遵旨!”山呼海啸般的应答声,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信心。
随着大规模的政治清算告一段落,玄枢阁的职能也开始悄然转型。陆昭深知,一个机构若长期处于高压和秘密行动状态,并非长治久安之道。在征得皇帝同意后,玄枢阁逐渐将工作重心从对内监控、审讯,转向了对潜在外部威胁的预警、对重大工程(如水利、漕运)的“望气”勘测以避灾祸,以及对各地异常天象、疫情的监测与初步研判上。
同时,陆昭亲自出面,安抚那些在之前动荡中受到波及、但并未参与核心阴谋的宗室子弟和部分官员。他以玄妙的星象之说,言明“帝星煌煌,紫气东来,此乃天道革新之象,顺之者昌”,又辅以实际的利益调整(如保证部分宗室的基本供养,对部分确有才能但曾与靖安侯府有来往的官员给予戴罪立功的机会),有效地稳定了这部分人的情绪,化解了潜在的怨气,将新政的阻力降到了最低。
这一系列举措,使得玄枢阁逐渐褪去了令人畏惧的“爪牙”色彩,开始向一个更具建设性、也更符合“国师”身份的帝国咨询与特殊事务机构演变。陆昭本人,也因其在平定叛乱中的定鼎之功和此刻展现出的怀柔手段,威望更隆。
太医院内,沈青桐的生活也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内涵已大不相同。皇帝特旨,允其在太医署内开设“金针与祝由”选修课程,传授药王谷一些不涉及核心秘传的针灸技法与基础祝由理疗知识,旨在提升宫廷医官应对疑难杂症和心神创伤的能力。
此举在太医署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原本对这位年轻女医官心存疑虑甚至嫉妒的太医,在见识了她神乎其技的针法以及那玄妙的、能安抚人心的祝由术后,纷纷折服,求知若渴。沈青桐也毫无保留,悉心指点,她深知,医术的传承与普及,亦是济世救人之一途。
这一日,她正在教授如何以金针疏导郁结之气,一名小内侍匆匆而来,低声禀报:“沈医官,陛下请您即刻前往两仪殿偏殿。”
沈青桐心中微动,交代弟子们自行练习,便随内侍而去。偏殿之中,并非皇帝一人,陆昭也在场。李玠面色有些复杂,屏退左右后,对沈青桐道:“沈医官,北庭有家书至,是给你的。此外……朕与陆卿,亦有一事相商。”他递过一封密封的信件。
沈青桐接过,一眼认出是儿子灵生那略带潦草却力透纸背的字迹。她压下心中即刻阅读的冲动,静候皇帝下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