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羁绊的温度
联队食戟落幕的第十天,晨曦刚漫过远月茶寮料理学院的哥特式尖顶,钟楼便敲响了久违的上课铃。那铜质铃铛的震颤声穿过薄雾,掠过樱花纷飞的林荫道,最终落在教学楼的玻璃窗上——这声音曾是无数学员日复一日的寻常开端,如今却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鲜活,在空气中漾开层层暖意。
校园里的风似乎都换了味道。往日里泾渭分明的景象已悄然消融:穿着定制制服的“贵族学员”不再扎堆于顶楼的高级料理教室,反而会捧着笔记本挤在普通学员中间,指着水槽里的新鲜松茸争论去泥膜的最佳手法;曾在食堂里对着华夏料理窗口皱眉的男生,此刻正拿着小本子蹲在“华夏早餐区”前,一笔一画记录油条面团的醒发时间;就连公告栏上贴着的“月度优秀料理榜单”,都破天荒地出现了“豆浆配蟹粉小笼”的名字,旁边还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笑脸。
早餐区的队伍从窗口一直排到食堂门口,蒸腾的热气裹着豆浆的醇厚与包子的酱香,在晨光里织成一片白雾。负责盛粥的阿姨手速飞快,不锈钢勺子碰撞碗沿的声音清脆悦耳:“同学别急,今天的豆沙包管够!”排在队尾的金发女生踮着脚张望,发梢上还沾着片没来得及拂去的樱花瓣,她昨天刚跟着李浩的伙伴学会了调豆腐脑的卤汁,此刻正迫不及待想再讨教些诀窍。
李浩今天没有课,天刚蒙蒙亮就出了宿舍。他沿着熟悉的石板路走向校园西侧,脚步在一栋爬满常青藤的小楼前停住——这里是中华料理研究室,曾是他和伙伴们最常待的地方,如今却带着几分劫后余生的斑驳。
推开门时,木轴发出“吱呀”一声轻响,像是在诉说着之前的遭遇。食戟期间,才波朝阳的手下闯入这里,将所有与华夏料理相关的东西都砸得稀烂:深棕色的木质橱柜被推倒在地,柜门脱臼,里面的青花瓷碗摔得粉碎;挂在墙上的“华夏料理图谱”被撕成碎片,纸屑散落各处,有的沾着油污,有的嵌在墙角的裂缝里;就连靠窗的料理台都没能幸免,大理石台面被砸出几道深痕,原本整齐摆放的铁锅、砂锅翻倒在地上,锅底还残留着干涸的酱汁。
但此刻的研究室里,却满是忙碌的身影。解长贵正蹲在地上,和一位穿着蓝色围裙的远月学员一起摆弄那个被推倒的橱柜。他手里握着一把木锤,额头上渗着汗珠,每砸一下钉子都格外用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能修好的机会。“你看这里!”解长贵突然指着橱柜的侧板,声音里满是兴奋,“虽然榫卯松了,但木头没糟,只要把钉子钉牢,还能接着用!”旁边的学员点点头,递过一把砂纸:“我家是做木工的,等钉好后我再打磨一遍,保证跟新的一样。”
刘晓燕则拿着一块半干的抹布,正小心翼翼地擦拭墙上的污渍。她的动作很轻,像是在呵护什么珍宝,遇到顽固的油点,就蘸着温水反复擦拭,直到墙面露出原本的米白色。地上的纸箱里装着收集起来的图谱碎片,她时不时蹲下身,拿起两片碎片对着光比对,试图找到拼接的痕迹。“你看这片,上面还有‘东坡肉’的卤制步骤呢。”刘晓燕举起一块沾着灰尘的碎片,语气里满是惋惜,“这图谱是浩哥特意托人从国内带来的,上面记了好多快失传的老方子,要是拼不回来,太可惜了。”
雷军站在料理台旁,正用钢丝球清理锅底的焦痕。他的动作很沉稳,每一下都顺着纹路擦拭,原本黑乎乎的锅底渐渐露出亮银色。旁边的桌子上摆着几个刚洗干净的砂锅,他时不时伸手摸一下,确认没有裂痕——这些砂锅是他们之前常用的,有一个还是解长贵从老家带来的,锅底已经积了厚厚的油垢,却在这次破坏中奇迹般地完好无损。
“浩哥!你来了!”解长贵最先看到李浩,放下锤子站起身,脸上还沾着点木屑。刘晓燕也抬起头,手里还捏着半片图谱碎片:“正好,你来得早,帮我们看看这些碎片还能不能拼。”
李浩走过去,接过碎片仔细看着。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碎片上,上面的字迹虽然有些模糊,但还能辨认出“九转大肠”的调料配比。他轻轻摩挲着纸片边缘,忽然笑了:“没关系,这图谱上的内容我都记在脑子里了。等咱们把研究室整理好,重新画一张——不仅要把原来的方子写上,还要加上咱们在食戟里琢磨出的新料理,让它变成真正属于我们的图谱。”
刘晓燕眼睛一亮,手里的抹布都忘了放下:“对啊!我还记得‘火焰醉虾’的酒渍时间,上次你说用花雕酒比黄酒更提鲜,这个得加上;还有我改良的‘鸳鸯火锅’,把牛油锅底和清汤锅底的隔板改成了可调节的,能控制两边的火候,这个也得记上!”
“还有我的小米粥!”雷军放下钢丝球,凑过来说,“上次在废弃料理室熬粥的时候,咱们发现加一把燕麦进去更稠滑,还能养胃,这个方子也得写进去。”解长贵拍了拍手:“那我的紫砂蒸笼诀窍也不能少!用之前得先蒸半小时,这样蒸出来的包子皮才不会粘笼布,这个可是我爷爷传下来的手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