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华夏味的认可
远月茶寮料理学院的银杏大道上,金黄的叶片还沾着晨露,就被往来的脚步声惊醒。联队食戟落幕整一周的清晨,校园里不再是食戟台边的剑拔弩张,取而代之的是飘在风里的彩带与食材香气——“料理文化交流展”的海报贴满了每一栋教学楼的公告栏,烫金的字体在朝阳下泛着光,连平日里严肃的实训楼门口,都挂起了印着“食通天下”的暖帘。
这场原本只面向校内师生的常规活动,如今却成了全日本料理界的焦点。早在三天前,东京银座的老牌料亭“菊水”就提前歇业,主厨带着三位徒弟驱车赶来;大阪的“蟹道乐”总店更是将当日的预约全部取消,只留下留言板上“赴远月交流,暂停营业一日”的字迹;京都老字号和果子店“虎屋”的传人,甚至背着装满抹茶粉的漆盒,坐最早一班新干线抵达远月。所有人的目标都一致——亲眼看看那些在食戟中击败冥王星势力的华夏料理,看看那群能用铁锅、蒸笼做出惊艳味道的年轻人。
交流展的主场地设在远月中央大厅,挑高二十米的穹顶下,巨大的水晶灯将光线洒在十几个展区的展板上。法餐区的白瓷盘里摆着精致的松露鹅肝,意餐区的铜锅正煮着沸腾的番茄肉酱,日料区的寿司台后,师傅正用竹帘熟练地卷着三文鱼腩。可无论这些展区的香气多诱人,人群的流向却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大厅东侧的“华夏料理区”。
清晨六点半,李浩就带着伙伴们到了展区。他穿着一身熨烫平整的白色厨师服,领口别着一枚小小的青花瓷纽扣,那是出发前朋友们特意缝上的。刘晓燕拎着两个半人高的红灯笼,红色的流苏上还绣着金线缠枝莲,她踩着梯子将灯笼挂在展区入口的两侧,刚一固定好,灯笼里的暖光就透过绢面,在地面映出细碎的花纹。
“阿福,蛋挞凉了就不好吃了,快把保温箱打开。”李浩弯腰整理着展台上的厨具,声音里带着几分期待。解长贵立刻蹲下身,打开印着“广式点心”的保温箱,一股黄油与蛋液的香气瞬间飘了出来。他小心翼翼地将一碟刚做好的蛋挞摆在展台前,金黄的酥皮上还冒着细微的热气,边缘的褶皱像朵盛开的花。
雷军则在一旁的料理台边忙碌,他从布袋里倒出提前泡好的小米,颗粒饱满的小米在清水中轻轻翻滚,水面上飘着一层淡淡的米油。“这小米是老家寄来的,熬粥最香。”他一边说,一边将砂锅放在灶上,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很快就传来了轻微的咕嘟声。
展区刚布置好,就有不少师生围了过来。一个穿着远月校服的女生指着展台上的七星厨具,眼睛亮晶晶的:“这就是传说中的青龙刀吗?看起来好锋利!”旁边的男生则盯着那碟蛋挞,咽了咽口水:“我之前在食戟直播里看到解长贵学长做点心,今天终于能尝到了!”
刘晓燕笑着递过一个小叉子:“大家别客气,蛋挞可以免费品尝,不够我们再做。”话音刚落,人群就热闹起来,有人拿着蛋挞细细品尝,有人围着七星厨具小声讨论,还有人拿出手机,对着红灯笼和料理台拍照。
就在这时,刘晓燕突然拉了拉李浩的胳膊,声音里带着几分惊喜:“浩哥,你看那边!”
李浩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只见大厅入口处的自动门缓缓打开,一群穿着深色西装的人走了进来。为首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身形挺拔,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胸前别着一枚金色的徽章——徽章上刻着一把交叉的筷子与厨刀,那是日本料理协会会长的标志。老人身边跟着几位眼熟的面孔,其中就有之前担任联队食戟评审的米其林三星主厨,还有几位是经常出现在料理杂志封面上的知名料理人。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连原本喧闹的日料区都没人说话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支队伍上。解长贵紧张地搓了搓手,手心沁出了薄汗:“没想到连协会会长都来了,等会儿他们要是问我蒸笼的用法,我会不会说错啊?”他低头看了看自己手里的紫砂蒸笼,蒸笼上的纹路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李浩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沉稳又带着几分自信:“别紧张,就像平时在实训楼做料理一样,把华夏料理的特点说清楚就行。我们的料理,本来就值得被认可。”他转头看向刘晓燕和雷军,两人也默契地点了点头,刘晓燕悄悄理了理厨师服的袖口,雷军则将砂锅盖轻轻盖好,确保小米粥的香气不会过早散开。
说话间,日本料理协会会长已经走到了华夏料理区。他停下脚步,目光缓缓扫过展台上的七星厨具,从刻着云纹的炒锅,到带着镂空花纹的蒸笼,最后停留在那把青龙刀上。老人弯下腰,仔细看着刀鞘上的青龙图案,手指轻轻拂过木质的刀鞘,眼神里满是赞叹。
“李同学,好久不见。”会长直起身,转头看向李浩,语气里带着一丝敬佩,“我之前在食戟现场看了你和才波朝阳的对决,那道‘火焰醉虾’,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尤其是你用白酒点燃虾壳的手法,既保留了虾的鲜嫩,又让酒香完全渗进肉里,这种火候的把控,连我都自愧不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