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新生的序章
联队食戟落幕一个月后,远月茶寮料理学院的樱花大道被染成了热烈的橙红色。庆典用的灯笼从钟楼一直挂到中央竞技场,绢布灯笼上印着的“食”字在风里轻轻晃动,彩带缠绕着樱树枝干,阳光穿过花瓣落在彩带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斑。这一天是远月的“新生庆典”,也是校园彻底摆脱阴霾、拥抱新秩序的日子——公告栏前围满了学员,他们指着最新张贴的校训海报,轻声念着新增的“包容”“传承”二字,语气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清晨的食堂早已热闹非凡。原本只供应日式餐点的窗口旁,新开辟出的“国际料理区”前排起了长队。穿着校服的学员们踮着脚张望,玻璃窗后,印度咖喱的辛辣、意大利番茄肉酱的酸甜与华夏酱油的醇厚交织在一起,勾得人食欲大开。最受欢迎的仍是华夏料理窗口,阿姨正用长勺舀起滚烫的豆浆,倒入印着远月校徽的搪瓷杯里,旁边的竹筐里码着金黄的油条,刚出锅的包子还冒着热气,咬一口就能尝到鲜美的肉馅。
“听说今天中华料理研究室要重新开放,还改了名字呢!”排队的女生捧着豆浆,跟身边的同伴分享着消息。“叫‘华夏-日本料理交流中心’,薙切理事长特意题的字!”另一个男生补充道,手里还拿着一本刚领到的《国际料理交流手册》,封面上印着李浩和几位日本料理大师的合影。
校园西侧的交流中心前,已经围了不少学员。新挂的牌匾是深棕色实木材质,“华夏-日本料理交流中心”十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两侧挂着对联,上联是“炉火映两国风味”,下联是“锅铲传千年匠心”。推门而入,一股混合着木料与食材的清香扑面而来——原本被破坏的橱柜已全部更换,新的橱柜里整齐摆放着华夏七星厨具和日本特色厨具:左边是李浩常用的青龙刀、刘晓燕的鸳鸯锅,右边是天妇罗专用铁锅、寿喜烧铜锅,最上层还放着解长贵的紫砂蒸笼,笼身上刻着精致的云纹。
墙上,重新绘制的“华夏料理图谱”占据了整面墙,米白色的宣纸上,用墨笔细致地勾勒出每一道料理的步骤,从“火焰醉虾”的酒渍技巧到“鸳鸯火锅”的汤底配比,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图谱旁边,新添的“日本料理特色食材板”同样引人注目,上面贴着北海道扇贝、京都萝卜、熊本拉面等食材的照片,还标注着产地、口感特点和适配料理,旁边的便利贴上,有学员用娟秀的字迹写着“想尝试用京都萝卜炖华夏排骨”。
桌子上摊开着几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写满了学员们的交流心得。“今天跟刘晓燕学姐学了调火锅蘸料,香油 蒜泥 蚝油的组合太绝了!”“解长贵学长教的虾饺皮做法,澄面和生粉的比例是3:1,记下来!”“尝试用华夏的药膳理念炖味噌汤,加了黄芪和枸杞,味道很特别!”字迹或工整或潦草,却都透着对料理的热爱。
“没想到才一个月,变化这么大。”刘晓燕轻轻抚摸着图谱上的“火焰醉虾”图案,眼眶有些湿润。这道菜是李浩在联队食戟中创造的,当时为了突破才波朝阳的分子料理陷阱,他用花雕酒点燃火焰,让虾在高温中瞬间熟透,既保留了虾仁的鲜嫩,又多了一层酒香。如今,这道菜成了图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旁边还贴着一张小照片,记录着当时李浩制作料理的场景。
解长贵打开一个橱柜,里面放着四个新的紫砂蒸笼,笼底还垫着新鲜的荷叶。“这是薙切理事长特意让人给我定制的,说以后可以用这些蒸笼教大家做广式点心。”他拿起一个蒸笼,轻轻敲了敲,声音清脆悦耳,“你看这木料,是广东特有的相思木,蒸出来的点心会带着淡淡的木香。”
雷军则翻看着桌上的笔记本,嘴角忍不住上扬:“你看,已经有很多学员想学习华夏料理了。这个叫佐藤的学员,写了三页想了解小米粥的熬煮技巧,还画了自己尝试失败的粥品照片,特别认真。”他指着其中一页,上面画着一碗黑乎乎的粥,旁边写着“火太大糊了,下次一定注意用小火”,逗得众人都笑了起来。
李浩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热闹的校园。学员们三三两两地走在一起,有的手里拿着料理笔记讨论食材处理技巧,有的捧着刚买的点心分享味道,还有的在草坪上搭建临时料理台,准备为下午的展示会做练习。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这种充满活力与包容的氛围,是他刚来到远月时从未见过的。
“浩哥,该去中央竞技场了,展示会快开始了!”解长贵从外面跑进来,手里拿着四套崭新的传统服装。李浩接过属于自己的华夏厨师服,深蓝色的绸缎上绣着金色的龙纹,领口和袖口缝着精致的云纹,穿上身格外精神。刘晓燕的服装是四川特色的蜀绣旗袍,绿色的绸缎上绣着火锅图案;解长贵穿的是广式长衫,米白色的布料上绣着虾饺、烧卖的纹样;雷军则穿着陕西传统的对襟短褂,黑色的布料上缝着红色的“面”字图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