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调料盲测会的成功,如同给“高记”的研发引擎注入了高标号的燃料。市场反馈的清晰指向,让内部关于产品路线的争论尘埃落定,取而代之的是高效执行带来的亢奋。
“经典麻辣款”凭借其稳定的口味和精准的市场定位,被迅速纳入新厂的主生产线排期。马明远带领团队,将最终确定的配方和工艺参数固化成标准作业文件,质量部同步制定了更严格的原料验收标准和在线检测节点。自动化生产线开始吞吐着辣椒、花椒、豆豉等原料,空气中弥漫开与“高记”传统炖肉香粉截然不同、更为炽烈张扬的麻辣气息。蓝色的包装袋上,印上了醒目的“小龙虾专用”字样和诱人的菜品效果图,在流水线的尽头快速累积。
与此同时,“秘制香韵款”也在栓子的亲自监督下,在老店升级后的“手工精品坊”里开始了小批量试产。这里没有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只有炒锅与铁铲碰撞的清脆声响,以及更为复杂、内敛的香料气息在小小的空间里缓缓交融。每一批产量有限,包装也更显精致,打上了“手工制作”、“限量发售”的标签,瞄准的是线上平台和少数高端合作渠道。
林薇负责的营销攻势同步启动。针对“经典款”,她策划了“这个夏天,高记陪你嗨吃小龙虾”的线上线下联动活动,与多家热门龙虾馆洽谈联名合作,在美食短视频平台投放挑战赛。对于“秘制款”,则采用了更精准的“口碑营销”和“内容种草”,邀请在盲测中表示青睐的美食KOL进行深度体验和内容创作,突出其独特性和匠心价值。
一切看似都在朝着预定的轨道高速且顺畅地运行。新产品的消息在渠道和消费者端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首批订单量超出了预期,尤其是“经典款”,几家大型连锁生鲜超市直接下了可观的采购单。公司上下都沉浸在一种开拓新大陆般的喜悦和忙碌中。
然而,就在这欣欣向荣的表象之下,暗流已经开始涌动。
首先察觉到不对劲的,是马明远。
在新厂“经典款”小龙虾调料开始规模化生产的第二周,他在审阅每日生产报表时,敏锐地注意到一个细节——主要原料花椒的库存消耗速度,比基于配方和产量计算的理论值,快了近百分之八。这个偏差起初并不显眼,被淹没在大量的生产数据中,但马明远没有放过这个微小的异常。
他立刻调取了相关批次的领料记录、生产记录和废料记录,并亲自去仓库核查实物库存。结果确认,并非记录错误,而是实际消耗确实超出了标准。
“排查原因。”马明远召集了生产主管和栓子(作为技术顾问)开会,语气严肃,“是设备计量不准?原料本身品质波动导致投料量下意识增加?还是操作环节出现了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损耗?”
生产主管有些紧张,表示设备刚经过校验,没有问题。栓子则跟着马明远去车间实地查看。他发现,由于“经典款”追求强烈的麻味,使用的是一种价格较高、麻味强劲的特定产区花椒。这种花椒颗粒相对较小,在自动化投料过程中,偶尔会出现少量被高速气流带出或残留在管道死角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有操作工反映,这批花椒似乎比之前试产时使用的样品干度略高,重量更轻,为了达到配方要求的“麻度”,他们在下意识里略微增加了投料量。
“这是一个问题。”马明远立刻意识到,“原料的微小差异,会直接导致生产环节的不可控和成本超标。必须建立更精细的原料内控标准和投料补偿机制。”
他要求质量部对现有库存的所有批次花椒进行全面的理化指标检测,并修订了花椒的验收标准,将干度、挥发油含量等关键指标纳入其中。同时,他优化了投料程序,设定了基于原料检测结果的微调参数。
这个小插曲虽然被及时处理,却给高辉提了个醒。规模化生产如同一台精密仪器,任何一个微小的零件出现偏差,都可能影响整体运行效率和成本。
然而,真正的暗流,来自更上游的方向。
就在“经典款”小龙虾调料首批大规模订单即将完成,准备装车发运的前夕,采购部经理匆匆敲开了高辉办公室的门,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慌乱。
“高总,出问题了!”采购经理的声音有些发干,“我们主要的花椒供应商,刚通知我们,下一批次的货……供应不上了!”
“什么?”高辉心里咯噔一下,“合同不是早就签了吗?怎么会供应不上?”
“说是产地那边……遇到了罕见的持续降雨,影响了采收,而且……而且好像有另外几家大型调味品企业也在大量扫货,把市场价格抬上去了不少。他们……他们宁愿支付违约金,也说无法按原价足量供应给我们了。”采购经理艰难地汇报着。
高辉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花椒,是“经典款”小龙虾调料的灵魂原料之一,不可或缺。库存仅能维持不到一周的生产,而新的订单还在源源不断地涌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