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县林业局的办公楼里,只剩凌云办公室的灯还亮着。窗外,远山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偶尔传来几声夜鸟的啼鸣。
站长,这么晚了还不回去?小刘抱着一摞材料站在门口,脸上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这是明天要报送的春季造林总结,您要不过目一下?
凌云从文件堆里抬起头,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进来吧。正好,这份材料的数据我还要再核实一下。坐。
小刘在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坐下,看着凌云专注的神情,忍不住说:站长,您也太拼了。这都连续加班快一个月了吧?
凌云笑了笑,接过材料:现在正是关键时期。林下经济刚推开,各项工作都要跟上。再说了,他指了指窗外,你看那些树苗,不也是在夜里悄悄生长吗?
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工作站的常态。随着全县林下经济推广等重点工作步入正轨,凌云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这个集体的内部建设中。他深知,一个组织的持久战斗力,不仅需要冲锋陷阵的锐气,更需要扎实深厚的根基。
周一清晨的工作站会议室里,气氛格外凝重。白板上画满了组织架构图和流程节点,凌云站在前面,目光缓缓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从鬓角已染霜华的老技术员张工、李工,到眼中闪烁着求知光芒的年轻技术员小刘、小王。
同志们,他的声音沉稳有力,从今天起,我们要用两个月时间,共同制定一本属于我们自己的工作手册。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语。老技术员张工忍不住开口:凌站长,咱们搞林业的,最重要的是把树种活、把林管好。我干了三十多年林业,靠的就是经验和眼力,整这些条条框框是不是太麻烦了?
张工说得对,凌云点点头,语气平和,经验确实宝贵。但我们不仅要种树,还要让每一分投入都有据可查,让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这不是束缚,而是保护——既保护我们的工作质量,也保护同志们不犯错误。
他转向年轻的技术员们:小刘、小王,你们觉得呢?
小刘兴奋地说:站长,我支持!我刚来的时候,很多工作都不知道该怎么下手。有了明确的工作标准,我们新人上手就快了。
是啊,小王接话,上次去乡镇指导,老乡问起政策细节,我差点答不上来。要是有本手册就好了。
凌云拍板,那就成立制度修订小组,张工、李工、小刘参加,我亲自牵头。我们要打造一本既符合规范,又切合实际的工作。
接下来的讨论异常激烈。在讨论项目管理流程时,张工和李工各执一词。
去年那场冰雹,要不是我当场决定组织群众抢收,损失会更大!张工激动地拍着桌子,有些事就得灵活处理!死守条文要误事的!
李工则坚持原则:灵活不等于随意!突发情况更要有预案,否则就是瞎指挥!上次河口村那个项目,就是临时变更方案没记录,现在出了问题都说不清!
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年轻的技术员们面面相觑,不敢插话。
这时,小刘小心翼翼地开口:两位老师,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我们是不是可以设立特殊情况应急处置条款?既保留灵活性,又要求事后必须提交书面报告,说明情况和处置依据?
凌云赞许地点头:这个建议好。既要给一线同志临机决断的空间,又要确保每个决定都能追溯。小刘,这个思路很到位。
张工和李工对视一眼,脸上的表情都缓和了些。
小年轻说得在理。张工终于松口,但是报告不能太复杂,我们这些老家伙可写不来长篇大论。
这个好办,小刘立即接话,我们可以设计简明的报告模板,勾选主要选项,简要说明情况就行。
为了学习先进经验,凌云特意带着小刘去县水利局取经。水利局王科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展示了成熟的项目管理系统。
看,每个项目从立项开始就有明确的进度表,王科长指着屏幕说,周汇报、月总结、季评估,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完成。
小刘好奇地问:王科长,如果遇到突发情况,比如暴雨冲毁了工程,这个系统怎么处理?
问得好!王科长赞赏地看了小刘一眼,我们有应急预案模块,可以启动特别流程,既保证处置效率,又规范记录。
回来后,凌云立即组织骨干们研究。小刘提出:咱们林业工作季节性强,能不能在水利局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天气预警和病虫害监测模块?
好主意!凌云眼前一亮,就这么办,开发适合我们的项目全过程动态管理系统。小刘,这个任务就交给你牵头。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当散发着油墨清香的《青川县林业工作站内部管理与业务操作规范手册》分发到每个人手中时,全站都沸腾了。
张工戴起老花镜,仔细翻看着手册,感慨地说:没想到啊,连苗木采购的验收标准都写得这么清楚。这一条苗木根系完整度不低于90%,确实很有必要。以前光靠眼力,现在有标准可依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