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与格局的拓展,最终必须落实到行动的执着与事业的深耕上。凌云内心深处对林业事业的挚爱,在他肩负起站长重任后,并未因事务性工作的增多而消减,反而升华为一份更为深沉、更为坚定的责任与担当。他立志要在这片青翠林海间,用自己的丹心与汗水,描绘一幅既保青山常绿、又促百姓增收的壮丽画卷。而当前的着力点,便是将青川乡林下经济试点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化完善,并科学、稳妥、有序地推广到更多有条件的乡镇。他知道,这不仅是县里的要求,更是广大林农的期盼,是林业价值体现的重要途径。
他深知“试点成功易,推广复制难”。青川乡的成功,有其特定的资源条件、工作基础、群众配合度和甚至一些偶然因素。那片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蹲点指导、是克服了菌棒污染的技术难关、是打通销售渠道的艰辛。为确保推广工作科学、有序、有效,避免一哄而上、水土不服甚至生态破坏,他首先集中站内张工、李工、小刘等所有技术骨干,组建了林下经济推广专题小组,对青川乡试点进行了一次系统性、地毯式的复盘。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总结成功经验,更是要深入剖析遇到的问题、走过的弯路以及潜在的各类风险,要把“偶然”变成“必然”,把“经验”提升为“规程”。那段时间,工作站的会议室常常灯火通明到深夜,烟雾缭绕(几位老烟枪思考时的习惯),大家围绕技术细节(比如不同树种下最适宜的菌种、遮阴度控制)、管理环节(合作社如何运作更高效)、市场风险(价格波动如何应对)、生态影响(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的具体影响)、风险应对策略(遇到极端天气、病虫害爆发怎么办)等,争论不休,力求将每一个环节都吃透弄懂。张工凭着几十年经验提出的有些土办法,和李工从书本理论出发的观点时有碰撞,小刘则负责记录和查找最新资料佐证。最终,形成了厚厚一本、数万字的《青川乡林下经济试点技术指南与风险评估报告》,内容涵盖了从选址(坡度、坡向、土壤、林分郁闭度等量化指标)、菌种选择与鉴别、生产管理流程、采收加工标准、市场对接模式,到生态影响监测指标与方法、常见病虫害防治图谱、极端天气应急预案、价格波动风险对冲建议等方方面面,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林下经济发展的“小型百科全书”。报告形成初稿后,还特意邀请了省林科院的专家、县农业局的经济作物技术员、甚至青川乡最有经验的种植户代表进行评审,反复修改完善,确保其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全站人员一次极好的培训和提高。
然而,凌云更深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全县各乡镇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群众认识程度、基层组织战斗力差异巨大,绝不能将青川的模式简单照搬、硬性推广,否则很可能“水土不服”,劳民伤财。他采取了“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稳健策略。亲自带领由技术、管理骨干组成的工作小组,像个“林业巡诊团”一样,逐个走访那些有意愿、有基础、有特色的乡镇,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调研和个性化方案设计。每到一个乡镇,他们至少停留两三天,绝不走过场。
在北部山区的青龙山镇,他们花费了整整三天时间,在镇林业站同志陪同下,跑遍了镇里规划发展的重点林区,查看了不同海拔、不同林相的地块,召开了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干部、潜在种植户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发现该镇栎类资源丰富,气候也适宜黑木耳生长,但道路交通相对不便,部分农户对前期投入成本和市场销路心存顾虑,担心“种出来卖不掉”。据此,凌云和工作小组没有给出一个笼统的推广方案,而是协助镇里制定了“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个性化方案:选择村班子强、群众基础好、交通相对便利的1-2个村作为首批示范点,集中资源打造样板,形成辐射效应;工作站协助联系信誉好的菌种厂,引进品质更优、产量更高的木耳菌种,并提供从接种到采收的全流程技术包保服务,降低技术风险;积极联系县里信誉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大型超市采购负责人,甚至尝试对接电商平台,建立初步合作意向,探索“订单农业”模式,解决销路的后顾之忧;同时,建议镇里优先考虑修缮通往示范点的道路,并将此需求积极向县交通局反映,改善基础设施。项目启动初期,并非一帆风顺,有示范户反映菌棒污染率偏高,积极性受挫。凌云接到镇林业站站长焦急的求助电话后,立即协调张工、李工等技术骨干带上设备赶到现场,钻入闷热的菇棚,仔细检查菌棒、测量温湿度、分析配料和灭菌环节,连续几天蹲点指导,最终发现是灭菌环节时间把控不严和后期通风不良导致,找到问题症结并解决后,稳住了农户的信心。这个过程中,他们还现场培训了镇林业站的技术员和种植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