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查报告的初稿在局长办公会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局长念到关键数据时,会议室里静得能听到空调的送风声。当读到某些乡镇虚报成活率、项目管理混乱的部分时,几位局领导的脸色都变得凝重起来。
情况比想象的还要严重啊。局长放下老花镜,揉了揉眉心,张局长,这些数据都核实过了吗?
都核实过了。张副局长起身汇报,每一个数据都有原始记录和现场照片佐证,我们也与相关当事人进行了交叉验证。工作组在核查过程中很细致,方法也得当,既查清了问题,又没有引起大的波动。凌云同志在材料收集和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会议决定,完全采纳报告提出的建议,立即启动整改工作。局长亲自任整改领导小组组长,几位副局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整改工作的具体协调、督促和落实由张副局长负责,凌云协助做好相关具体工作。
整改启动会开得并不顺利。几个乡镇的镇长、书记纷纷叫苦。
红山镇新调来的镇长首先发难:不是我们不支持整改,是实在没钱啊!补植补造要钱,后期管护要钱,当初的项目资金早用完了,镇里财政也紧张得很。
清河乡的乡长跟着诉苦:就是啊!而且有些地块条件太差,就算投入资金重新造林,成活率也没保证,这不是白白浪费钱吗?
石塘镇的书记说得更直接:要我说,有些山头本来就不适合造林,不如直接调整规划,改作其他用途。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各方都有自己的算盘。凌云作为工作人员列席会议,认真记录各方意见。等大家都说得差不多了,局长才开口:
各位乡镇长的困难我都理解。但首先要明确一点:整改是必须的,没有退路。省厅盯着,群众看着,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他话锋一转:至于资金问题,局里也考虑了。可以从今年的造林补贴资金中调剂一部分作为以奖代补的引导资金。
底下响起一阵骚动,有人面露喜色,但局长接下来的话又让他们愣住了:
但是,这笔钱不是白给的。前提是各乡镇必须先自筹资金启动整改并达到标准。而且这笔钱是以奖代补,也就是说,先干后补,干得好多补,干得不好少补甚至不补。
这不是加重我们负担吗?有人小声嘀咕。
局长不为所动,继续道:我知道各镇都有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比如,能不能整合农业综合开发、乡村振兴等方面的资金?能不能动员受益农户投工投劳?苗木方面,局里可以帮忙联系质量好价格优的供应商。
他转向红山镇镇长:李镇长,你们镇那个示范片区,虽然整改难度大,但位置好,整改好了完全可以打造成一个亮点工程。到时候上级来看,第一个就带到你们那里去。
又对清河乡乡长说:王乡长,你们乡那个林药复合种植模式就很好嘛,既生态又经济。整改不妨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一举两得。
逐个击破后,他使出了杀手锏:还要提醒各位,这次整改情况将纳入年终考核,与明年的项目资金分配直接挂钩。整改不到位的话,恐怕会影响各位的政绩考核。
软硬兼施下,各乡镇的态度明显转变。但真正的难题还在后面。
第二天,凌云跟随张副局长再赴红山镇。新来的李镇长倒是配合,但提到具体地块时又犯了难:张局长,最麻烦的是大青沟那片坡地,坡度太大,机械化作业上不去,人工成本又高,真是块硬骨头啊。
带我们去看看。张副局长二话不说。
大青沟确实难办。坡陡土薄,之前栽的树苗十不存一。更麻烦的是,这片地涉及三个村的界址,历史上就有纠纷。
要不换个地块?李镇长试探着问。
不行。张副局长摇头,越是难啃的骨头越要啃下来,否则整改就失去了意义。
他绕着山沟走了一圈,突然有了主意:坡度大不适合种用材林,但可以种经济林啊。核桃、板栗这些树种耐旱耐瘠薄,经济效益也好。
可是前期投入更大啊......
投入大,收益也大。张副局长越说越兴奋,不仅可以种经济林,还可以搞林下种植、养殖,立体经营。局里可以帮忙联系农业技术专家指导,还可以争取相关的项目资金支持。
他当即让凌云打电话回局里,请技术推广中心派人来勘察评估。又召集三个村的村干部开会。
会议开得艰难。三个村为地界问题争执不休,谁都不愿让步。
这片地本来就是糊涂账,现在要整改,先得把界址划清楚!
凭什么按你们说的划?当年分地的时候......
眼看又要吵起来,张副局长拍了拍桌子:各位,界址问题可以慢慢厘清,但造林季节不等人。我有个提议:这片地三个村共同开发,成立合作社,股份按历史界线比例划分。将来收益也按股分配,如何?
这个提议让所有人都愣住了。沉默片刻后,开始有人小声议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