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天气已经带上了几分初夏的燥热。县林业局办公楼里,空调尚未启用,几台吊扇在头顶嗡嗡作响,搅动着略显沉闷的空气。窗外的白玉兰花期已过,嫩绿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投下斑驳的光影。
张副局长办公室的门虚掩着,凌云敲门进去时,看见张局和陈主任正对着茶几上的一份文件低声交谈。见他进来,张局指了指沙发:
文件是市林业局转发省厅的红头督办件,关于北部乡镇造林项目存在问题的核查通知。张局的脸色不太好看,手指轻轻敲击着文件:红山镇、清河乡、石塘镇...这几个地方的造林项目,群众反映很大,省厅和市里要求限期彻查,给出明确说法。
陈勇推了推眼镜,补充道:特别是红山镇,问题最突出。王德海在那里当了十几年站长,情况熟悉,但也是个难啃的硬骨头。这些年反映他们问题的信访件不少,每次去核查都被他应付过去了。
局里研究过了,张局的目光落在凌云身上,语气凝重,成立专项工作组,由我带队,陈主任和李站长参加,凌云你也跟着去,负责具体的摸排核查和材料整理工作。
这个决定让凌云有些意外。他原以为只是协助整理材料。局长,我经验还不足,这么重要的工作......
经验不足可以积累,但担当精神难得。张局打断他,语气坚定,上次省厅调研,你的表现有目共睹。这次就是要让你多历练,在实战中成长。年轻干部就要多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磨练。
凌云深吸一口气,感受到肩头沉甸甸的分量:我一定全力以赴,认真完成摸排和材料整理工作。
记住,张局的语气更加严肃,红山的水很深,既要查明问题,也要注意方法。王德海那样的老基层,你跟他来硬的,他有一百种办法应付你。要多动脑筋,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讲究策略。
出发前的周末,凌云做了充分准备。他泡在档案室里,调阅了近五年北部乡镇所有造林项目的档案材料,将每个项目的实施面积、投资金额、验收情况等关键信息制成详细的对比表格。又通过资源卫星影像图进行比对,初步锁定了二十多个疑点突出的项目。他还特意请教了张工,了解北部地区造林常见的问题和难点。
周一一早,工作组一行四人驱车前往红山镇。张副局长亲自带队,陈勇、李站长和凌云随行。山路蜿蜒,越往北走,植被越稀疏,裸露的黄土山丘随处可见。正值春耕时节,田间地头却少见人影,只有几个老人在劳作。
红山镇林业站的院子很有些年头了,墙皮斑驳脱落,几间平房显得破旧。王德海带着几个站员早早等在门口,一见车到就热情地迎上来。
张局长亲自来指导工作啊!王德海握着张局的手用力摇晃,笑容满面,局里这么重视,我们真是太感动了!
他四十多岁年纪,皮肤黝黑,身材精瘦,一双眼睛透着老林业人的精明,说话时总带着爽朗的笑声,但眼神深处藏着几分审视。寒暄过后,他开始大倒苦水:我们红山这地方,您是不知道,山高坡陡,土层薄,年年干旱。造林成活难啊!不是我们不努力,是老天爷不给饭吃......去年又是个大旱年,好些新栽的苗子都没扛过去。
汇报会上,准备的材料厚厚一叠,数据光鲜亮丽,报表完美无瑕。但当张局提出要查看原始的工作日志、验收现场记录和资金使用明细时,王德海面露难色。
哎呀,那些陈年旧账,也不知道塞哪个角落了。他打着哈哈,递过一支烟,这几年站里人手紧张,档案管理确实跟不上。小张去年生孩子休产假,小王又借调到镇政府帮忙,就剩我们几个老家伙忙得团团转。要不我先带各位去看看新搞的苗圃?今年引进了几个新品种,长势很好!
张局微微一笑,婉拒了递过来的烟:苗圃肯定要看,不过局里这次要求必须先核对原始凭证。仓库再乱也没关系,我们不怕脏不怕累,自己找就行。还请王站长安排个人带我们去仓库,再请财务把相关账本准备好,我们今天就开始查。
王德海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很快又恢复如常:那行,我让小刘带各位去仓库。需要什么尽管说,我们全力配合。不过啊,他话锋一转,有些年头久的项目,当时的管理不像现在这么规范,可能有些材料不全,还请张局长多担待。
仓库在后院最里边,阴暗潮湿,堆满了各种杂物,空气中弥漫着霉味。工作组翻检了大半天,灰尘呛得人直咳嗽,才从角落里找出几箱积满灰尘的档案。
凌云在张局的指示下仔细翻阅,发现早期的验收记录有明显的涂改痕迹,不同年份、不同项目的验收签字笔迹异常相似。更有意思的是,几个项目的施工合同条款模糊,对成活率的要求和违约责任约定不清。一些资金拨付凭证的时间节点也与施工进度对不上。
这些签字...凌云欲言又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