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临江,天高云淡。市政府会议中心内,一场关于数字政府建设的专题研讨会正在进行。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会议室,在光洁的会议桌上投下明亮的光斑。凌云坐在主位,面前摆放着厚厚的参考资料,他认真聆听着专家们的发言,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着重点,手指间的钢笔在纸面上轻轻移动。
凌市长,从全国范围来看,数字化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来自省信息产业研究院的首席专家李教授推了推眼镜,指着投影幕布上的数据图表,临江在政务数字化方面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但距离真正的数字政府还有差距。特别是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智能应用这三个关键领域,还需要进一步突破。
凌云微微颔首,目光转向在场的各部门负责人,他们的表情各异,有的专注,有的沉思,还有的略显困惑。李教授说得对。我们的电子政务系统虽然实现了网上办事,但距离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目标还有距离。今天请大家来,就是要找出差距,明确方向。
张伟打开准备好的PPT,开始汇报近期调研情况。幕布上显示出清晰的对比数据:我们对比了深圳、杭州等先进地区的做法,发现主要差距在三个方面:数据共享不充分、业务流程再造不到位、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他调出一张对比图,用激光笔指着上面的数据:比如企业开办,在杭州只需要一个环节、0.5个工作日,在我们这里还需要跑三个部门、耗时2天。这种差距不仅影响办事效率,更影响营商环境。
这时,市场监管局局长插话,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这个问题我们研究过,主要是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没有打破。虽然建了数据交换平台,但很多部门还是把数据捂在自己手里。比如我们要核实企业信息,还需要向其他部门发函求证,一来二去就耽误了时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凌云追问,目光扫过在场的各位负责人。
有的是担心数据安全,怕承担责任;有的是不愿意放弃审批权,觉得数据就是权力;还有的纯粹是习惯使然,对新事物有抵触情绪。市场监管局局长实话实说,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
会议进行到中午,问题越谈越深。凌云注意到,与会的部门负责人分成了两派:年轻干部普遍支持加快数字化改革,而一些老同志则显得顾虑重重,不时交头接耳讨论着什么。
午休时间,凌云特意来到机关食堂,在几个年轻干部中间坐下。他们正在热烈讨论着什么,面前的餐盘几乎没动。听说你们有个数字政府青年突击队,最近在搞什么创新?他笑着问,随手拿起一个餐盘。
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干部兴奋地放下筷子:凌市长,我们在开发一个政策计算器,企业只要输入基本情况,就能自动匹配可享受的优惠政策。这样可以解决政策找不到、读不懂、不会用的问题。
这个想法很好。凌云赞许地点点头,夹起一筷子青菜,但是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政策经常调整,系统要能实时更新。
另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干部补充道:我们还打算加入人工智能算法,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行业特点,智能推荐最适合的扶持政策。
下午的会议,凌云调整了议程,先请张伟演示了几个数字化应用场景。当看到AI辅助审批系统能够自动识别材料问题、区块链电子证照实现跨部门互认时,不少原本持保留态度的负责人开始转变看法,有人甚至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数字化不是要不要搞的问题,而是怎么搞好的问题。凌云在总结时说,双手轻轻按在会议桌上,我建议成立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我亲自担任组长。同时要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确保决策科学。各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周报制度。
在随后的日子里,数字政府建设快速推进。但正如预料的那样,改革遇到了阻力。一天早晨,张伟来到凌云办公室,面带难色:凌市长,我们在推进部门数据共享时,有几个单位总是以各种理由拖延。特别是人口库、法人库等基础数据库,始终难以打通。
具体是哪些单位?什么理由?凌云放下手中的文件,示意张伟坐下慢慢说。
比如公安局担心公民个人信息安全,财政局担心企业涉税数据泄露,卫健委认为医疗数据涉及**...张伟翻开笔记本,一页页地汇报,虽然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包括加密传输、访问权限控制、操作留痕等措施,但他们还是不太放心。
凌云沉思片刻,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这样,你准备一份详细报告,把每个单位的具体顾虑和我们的解决方案都写清楚。同时联系第三方安全机构,做一个全面的安全评估。我亲自去协调。
第二天,凌云先后走访了几个关键部门。在公安局,他观看了数据安全管理演示,详细了解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安全措施;在财政局,他了解了数据加密传输流程,查看了审计日志系统;在卫健委,他听取了患者**保护方案的汇报。每到一处,他都强调:安全和发展要统筹兼顾,不能因为担心风险就不作为。我们要做的是建立健全安全体系,而不是因噎废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