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一拜 , 说:
“ 习业相伴互生 , 我耳闻多年 , 深忧惶恐 , 今日得**师解 惑 , 我明白了——
累行成习 , 习惯成势 , 势惯成运 , 运行成命 , 命中带业 , 业 是功课 , 课中滋损 , 损非祸福 , 福亦有失 , 失中观己 , 己性 乃现 , 现性细品 , 品悟旧习 , 习执利己 , 己欲难全 , 全心利 他 , 他心难满 , 满溢亏缺 , 缺本自然 , 然观心性 , 性喜浩大, 大而成贪 , 贪念成痴 , 痴而生怨 , 怨名为嗔 , 嗔习蒙智 , 智 昏心孤 , 孤苦寡欢 , 欢少咒天 , 天公何过 , 过在无知 , 知业 观习 , 习改命转 , 转运求福 , 福需德性 , 性命交融 , 融通一 贯 , 贯智升慧 , 慧无法执 , 执难转环 , 环复否泰 , 泰安无常, 常观道理 , 理纹有律 , 律韵之变 , 变有规章 , 章法为道 , 道 统万常 , 常有非常 , 常也无常 , 常道非道 , 道本混沌 , 沌乱 不拘 , 拘则僵固 , 固则恒常 , 常则无拓 , 拓新生炁 , 炁养本 真 , 真意如如 , 如是运化 , 化生万有 , 有生于无 , 无非顽空, 空可化色 , 色梦相形 , 形色名相 , 相非本真 , 真生万相 , 相乃心生 , 生相者神 , 神非宗教 , 教旨明智 , 智不拜神 , 神与 本性 , 性本一体 , 体悟心性 , 性达意通 , 通见真神 , 神我不 二 , 二元非一 , 一心一意 , 意虚空 。 ”
儒生滔滔不绝 , 双眼空灵却闪烁 , 忘我地随口吟诵 , 一气呵 成 , 犹如背诗 。 说完了 , 慢慢地深吸了一口气。
道不二与大和尚 , 都看到他身后有灵光闪烁 , 华彩自旋。
儒生从出神的状态中一怔醒来 , 觉得自己好像说了些什么 , 但又想不起来说了什么 , 自己很纳闷 。 看见僧道都一脸庄重 的神色 , 怯生生地问: “ 我说错了什么吗? ”
道士看看和尚 , 和尚看看道士 , 然后都慢慢地摇了摇头 , 然 后又都痴呆呆地盯着书生看 , 看得书生有点儿尴尬 , 急忙想 转开话题 , 于是问:“ 两位大师 , 小生我现在道理懂了不少, 但却没有实修的法门 。 我一路走来十多年 , 遇到的高人和门 派无数 , 但各执一词 , 并且多有冲突 , 刨根问底却又支支吾 吾 , 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 求二位大师解惑 , 世间万法高低 、 难易 、 正邪 , 各自效果如何? ”
癫僧大和尚说: “ 这世间万般法门 , 所谓正道偏门 , 能得入道的都有价值 。 上道后修持中的快慢 , 与累世里的慧根累积 有关 。 所谓悟性不过是万千次重复后生出的经验 , 只不过修 时自己不知 , 证悟后知道了 , 也不欲明言显摆 , 怕坏了善男 女的起心宏愿。
不管从何道入门登顶 , 一路上都要遭遇性命慧这三门功课 。 我佛门修性 , 他道家修命 , 你儒家修慧 , 合为身心灵 。 修命 的得个身 , 可以一路修持下去 , 省去了很多入胎的周转与变 数 , 但若修偏了 , 也一路下去 , 很难矫正; 我佛门先修性 , 明心见性后 , 这命可有可无 , 不虑生灭 , 累世轮转 , 一心正 法; 你儒家先从自正开始 , 铸就慧根 , 通达道理 , 起步难而 费时 ,之后根器利可走顿悟之捷径 ,可惜功名世俗诱惑太多, 有了文武艺 , 货卖帝王家 , 然后幻海沉浮 , 勾心斗角 , 日夜 心系得失 , 也就无缘大道了。
当年我师父教我法子 , 是躺三年 、 坐三年 、 站三年 。 当然这 三年之数只是个比方 。 我师父说: 功夫分静功与动功 , 人身 分意识与身体 , 意识细分为心智与头脑 。 心智是先天的 , 头 脑是后天的 。 身体有气血之别 , 气为阳为用 , 是表达功能的; 血为阴 , 是实质 , 是承载滋养的 。 血有形有相 , 气无形无相,但缺一不可活 。 有如人身有意识与身体 , 缺一不可一样。
静功 , 或躺或坐 , 凝神敛气 , 但意达八方 , 修炼的是心智, 成就的是慧根。
动功 , 或站或舞 , 运气走血 , 意守神游 , 修炼的是体魄与气 血 , 成就的是金身不坏。
各门派对性命慧偏重不同 。 我师父告诉我 , 三者相辅相依 , 相互促进又互为瓶颈 , 所以身体好才能有时间修持功夫 , 心性好才能少走弯路 , 慧根利才能举一反三 、 一点就透 。 单纯只偏重一门 , 入门快 , 但越修到高处就越艰辛缓慢 , 最后是寸步难移 。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