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看着道士, 问:“刚刚你是否是进入了当下, 活在了当下, 体验了一 瞬即永恒的真实意? ”
道不二思索了一下, 点点头:“正是。不假, 这句话我耳闻多年, 没想到 是真的。”
轮到穷书生一脸问号了, 看着二人问:“佛家说,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 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9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9 。小生这就不懂了, 那到 底当何处着意安放我心呢? 道长你刚才怎么了? 那发呆就是活在当下了 吗?”
道不二苦笑了一下, 解释说: “ 刹那即永恒。世人看世间事,犹如乘一舟 顺江而下, 身后已逝, 眼前未至; 觉悟者看世间事, 犹如登金顶后, 俯视 饱览天下江海万流奔腾,从**到海渊尽收眼底; 大觉悟者看世间事, 犹 如先生坐大帐,闭目掐指间,山海之运、消涨之势、盈朔之期,尽皆了然。
世人听闻活在当下, 以为是不在意过往、不筹谋未来,无所思地专注在此 时此刻。这种解释并无不妥, 只是格局小了。当知现在心也是不可得的, 聚焦于任意一点上都会导致意识从全局一体的境界中坠落到一点零维中。 我刚才确实体验了刹那即永恒,也理解了永恒即刹那,并且知道了一切有 相皆虚妄的道理。一切都是心思意识的一梦, 无所谓真假, 经历与记忆是 个人的所得, 而从中领悟到的智慧则是千真万确的收获。
过去可以被一遍遍地按照需要改写,未来可以凭借选择而展开不同的经历, 当下就好像那指南针的中轴, 看似始终如一, 但却左右着两 头的方向。这 就是当下的力量。
世人活在自己的惯性中, 这被叫做习气。有些习惯会滋养心灵,有些则在 不断地耗损本就不多的生命能量。习气包含了对世界的固化认知、对自己 与这个幻境的已有理解、对人情世理的预判和应对方式。因个人不同的习 气,导致每个人要面临应对修习的课业各不相同,这当领悟的课业就是所 谓的业力了。
习业相杂, 左右着这个人生, 形成可见可预期的抛物线; 由已知数据透过 术术就能预判到将来的轨迹, 甚至落点结局。但修行之人日有三省, 时时 自觉, 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 所以看命的说不准修行人的命数。 ”
穷书生疑惑地问: “ 六 祖说菩提无树, 明镜无台, 尘缘不落, 从何修身 呢? ”
疯和尚接过话头说: “ 我佛门修性, 性空, 空性本无挂怀; 他道家修命, 指望无限延长一次修行的时长,一次尽可能多地提升境界。我们是一张白 纸好画画, 他们则干脆给你一个厚厚的本子随便画。最后谁的作品更妙, 那就见仁见智了。佛家说的是人与心的关系,道家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你们儒家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都是此生的学问啊。”
穷书生双眼迷茫地问: “ 小生还是疑惑, 那到底当守性空, 还是遵修习改 性呢? 若空无尘我改什么呢? 若觉命观习改性,那不又落下乘了吗? 请大 师指点迷津。 ”
和尚思索了一下说: “ 有空不二,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 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执空是执, 着相也是执。当知有无生灭长消 如环往复, 生化不息, 凡所偏执一端、持于一隅, 则会失了灵动, 无缘本 真意了。过度关注尘染日日惊颤, 活得太过小心,必会失了豁达自然; 一 味随性潇洒,不管不顾,不知反思领悟, 犹如狗熊掰棒子, 经历良多却实 无所获, 自也可惜。这张弛间拿捏的尺度就是要修行的功夫了。
修行不是为了达成或成为某一个什么,而是让自我能更通透圆融地了解自 己,包括自己的特长能力和不足匮乏,继而逐步地通过一次次经历, 达成 能让自己为自己感到骄傲的状态, 当然这个骄傲可不是贬义。”
穷秀才望向远山和空中流过的浮云,暗自嘀咕:“空为用而能有所承, 顽 空无觉, 满实无用, 画中妙趣在留白, 故天空有**, 地空藏赤炎, 人空 可食五谷, 车空可载物, 房空能住人。空之妙在有, 有房, 有车, 有人, 有天地, 这空与有间真是大学问啊! ”
和尚看书生望着远山发呆,便询问道不二:“刚才出神时经历了些什么? ”
道不二也不隐瞒, 把自己跑上山、回道观、遇接引、入山腹、渡弱水、魂 出窍、穿越时空等经历一五一十地诉说了一遍, 只听得大和尚惊羡不已, 啧啧称奇。
和尚凝思片刻, 说: “ 佛门说人有三身: 法身、报身、化身。你我皮囊乃 父母所生、四大化合, 名为化身, 故叫化身为人。可是身中却有五行, 四 大之外还有神。其神性是自性, 本当通透清净, 据传这心神是经由报身分 化而来, 其源头的自己的法身, 神智的祖性是源于太虚中无名之始、万物 之母、先天一炁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