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万万没想到,竟被古人围观了日常 > 第540章 明末张煌言

忽略掉心中的难受,刘晓希点开了下一个视频。

{如何评价明末抗清英雄张煌言?}

看到新视频出来,除了唐人们还在想办法拯救他们的白发军外,其他朝代的人逐渐收敛起情绪。

张煌言是谁,别看知道的人不多,但提到明末抗清,各朝人士基本上就知道时代背景了。

朱元璋感觉心里有点操蛋,前面才说到唐朝的白发兵,惹人伤感,现在说他明末的抗清英雄,只怕也要把他整难受了。

朱棣也有这种感觉,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代的爱国者,他大明是落幕了,但还有一帮忠义之辈,不错了。

崇祯年间

朱由检不知道这张煌言是谁,但挡不住想找对方的心,作为坚定的反清人士,这样的人就是他需要的。

一户人家里

张圭章在书房里走来走去,心里七上八下的。

“来人,去把少爷给我叫来。”

没错,他儿子叫张煌言,虽然不知道和视频里说的是不是一个人,但时代是一样的。

自己儿子竟然还是抗清英雄,他咋那么不信呢。

与此同时,一个八岁的少年正在自己的院子里玩闹,抬眼看了下光幕,小眉毛一皱一皱的。

不远处,一个身着华丽的妇人端着一碗汤来,“玄着,累了吧,先来歇一下,娘炖了鸡汤。

小少年也不应声,而是两眼紧紧盯着光幕。

{张煌言,宁波人,和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

他出生在万历48年,他父亲张圭章,官至刑部员外郎。

他母亲在他12岁那年病逝,从此张煌言跟着父亲长大。

张煌言从小就研习兵法,长期跟着地方士卒学习射箭,还专门去宁波府接受马术和骑射训练。

崇祯九年,他这年16岁,参加了县试,还考察了骑射,射了三箭都中靶。

22岁,张煌言考上了举人}

光幕下

不少长辈看着自家孩子恨铁不成钢,瞧瞧别人家的,怎么那么聪明好学,结果自家的偏偏就学不进去呢。

也有长辈满面春风,因为自家儿郎也不差,未来同样会前途无量。

朱元璋笑着点了点头,“不错,是个文武双全的小子。”

崇祯年间

朱由检心中一喜,这是他大臣的儿子,既然知道了家庭情况,自然就方便找到人。

此时的张家

张圭章已经从一开始的不确定,到现在百分百确定了,这视频上说的正是他儿子。

此刻他是悲喜交加。

悲伤的是夫人还有几年就会病逝,喜悦的是自家的混小子有出息了。

张圭章也不等着儿子来了,而是干脆迈出书房,大步流星的去找儿子。

张家的内院

被派来找张煌言的小厮,正和夫人少爷回话呢。

张夫人虽然伤心历史上自己死得太快,但知道儿子考上举人,喜悦瞬间占据了心房。

又从小厮口中知道丈夫找儿子,张夫人一看光幕就明白了,“走吧,娘跟你去,你爹知道你以后能考上举人,可得高兴坏了。”

张煌言现在不在乎自己考不考中举人,他就只看到他娘病逝的消息,内心惶恐不安。

“娘,我们去看大夫,你一定不会有事的。”

{张煌言考中举人的时候,李自成带领的起义军正如火如荼,朝廷也慌啊,对文武兼备的人才十分重视。

因此,张煌言又参加了武考科目,再次三发皆中。

可以说,此人堪称是文武双全,不是今人想象中的文弱书生。

虽然看着很厉害,但他也不是完美无缺。

他年少时,爱好修道辟谷炼丹,差点把自己吃死了。

后来他又喜欢舞刀弄剑。

他还赌博,差点把家产败光,给他爹气得要死,想起这败家子就来气。

但他又聪明好学,所以才能接连考上秀才和举人}

本来很多人还以为这张煌言是从小到大都贼听话懂事、聪明好学的人物,没想到也有不学无术的时候,百姓们的羡慕之情也少了。

一个大臣心里好受些了,因为他儿子也败家的,“没想到啊,这张家小子也有败家的一面。”

纨绔子弟朝他爹嘟囔道:“看看、爹,我比张煌言好吧,至少我都没出去赌,最多就是贪玩了点。”

苦读十几年都没考上举人的书生,很羡慕张煌言有颗聪明的脑瓜子,“虽然有点不学无术的时候,但人家却能考上举人,这天赋比不了。”

......

朱元璋意外的挑挑眉,就跟听故事一样,“这小子的聪颖程度的确高啊,又是败家又是炼丹的,还能文武都有造诣。”

崇祯年间

“不错。”朱由检夸了一句。

他对张煌言年少时是不是个败家子倒是无所谓,谁都有年少不懂事的时候,这是大明的忠臣,其他那些在他眼里不过是小问题。

此刻的张家

当张圭章来到内院,寻到儿子时,呼吸都变沉重了。

张煌言已经很有眼力见的跑一边去,离他爹远一点。

张夫人在旁边打圆场,“老爷,咱儿子考上举人了,这是祖宗保佑啊。”

“哼。”张圭章瞪了儿子一眼,但现在不是生气的时候。

转头看向妻子,目光带着担忧,“夫人,我让人去找大夫了,你不要担心身体,只要以后都好好看病,一定会避免的。”

张夫人应了,如果能好好活着,她哪会不愿意啊,儿子丈夫她都舍不得。

{…崇祯十七年,清兵南下,张煌言投笔从戎,自此开启抗清生涯。

他和很多士大夫不同,他并不鄙视武将士兵、也没有高高在上的做派,同样不会只会打嘴炮,还不会在国破之际以死明志。

他亲自招募义军,身体力行、试图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他尽可能和当时的不少武将保持良好关系,调节各方之间的矛盾。

可惜的是南明各方势力之间彼此猜忌,矛盾无法调和,没办法统一抗清战线。

加上他的起点低,等到能站在台前时,手里的牌太少了,无力回天,最终走向失败。

清军找到了他的隐居地,张煌言被捕了,45岁从容就义。}

这个结局,看得各朝忠臣心里感慨颇深。

他们之前都了解过南明的情况,可惜的是在时代浪潮下,无力改变一切。

文天祥、陆秀夫他们相互对视一眼,一声叹息就像他们的人生。

崇祯年间

朱由检心里被扎了一下,那些叛国的混得那么好,这些爱国的却一个个英勇就义。

王承恩看到自家主子哭,也跟着难受起来。

“皇上,可要派人去找张煌言?”

“要。”

张家

张圭章现在也不惦记儿子赌博、炼丹的事情了,反而满脑子都是儿子的死,他儿子不仅没有叛国,还是抗清而死的,对得起君王、对得起列祖列宗。

“吾儿不是孬种。”

张夫人背过身去抹泪。

张煌言听着他爹的话愣了下,看了看他爹的脸色,小心翼翼的挪动小碎步过来,“爹,你不揍我了?”

张圭章心酸的笑了,大手摸了把儿子的头,“嗯,不揍了,不过,你以后不能赌、也能修道炼丹,省得真把自己弄死了。”

张夫人也看向儿子,满眼不赞同,“你爹说得对,哪能随便炼丹吃,赌博也不行。”

张煌言点点头,“嗯,我知道了。”

只要他爹不揍他,一切都可以商量的嘛。

......

{咸丰帝真的给慈安太后留下密诏,要诛杀懿贵妃吗}

这话题问的,让各朝人士都来了兴趣。

吃瓜群众们想得很简单,如果真的有这件事,那说明咸丰还是比较了解慈禧的,知道要杀了她对江山社稷好。

但要是没有这件事,其实在大伙心里影响也不大,反正历史上慈禧就是好好活着的。

康熙是倾向于希望有这么一件事。

原因很简单,如果咸丰真的留下密诏,那说明自家后代有政治头脑,都留下诏书让杀了慈禧,但慈安没这样做,这就是抗旨。

那么放任慈禧这妖妃误国,是慈安的错。

乾隆的想法也大差不差,他们皇室的名声现在很不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慈禧害的。

要是咸丰留有密诏诛杀慈禧,那皇室的名声就有可能挽回一点。

道光年间

道光帝盯了四阿哥奕詝好一会儿。

奕詝内心忐忑不安,他哪知道自己历史上有没有留下密诏啊。

同治年间

载淳一言不发的看着视频,他怎么不知道密诏的事情?

不过他阿玛有没有留下密诏,不管是生母嫡母肯定也不可能告诉他。

当然,他倾向于是没有的,但想到他生母的情况,或许阿玛当时真的预料到后面的事情呢。

所以,他也有些摇摆不确定了。

钟粹宫里

贴身伺候的嬷嬷,小心的看了眼太后的脸色,发现没什么变化,这才舒了口气。

慈安太后淡淡的看了眼光幕,她倒是不在意后世人怎么猜测,就是不知道皇帝会不会多想。

冷宫这头

慈禧“呵’了一声,便低下头不再开口。

院子里打扫的宫女太监还有些诧异,今天这位娘娘竟然没发脾气。

不过这对他们是好事情。

这些人心思各异,视频也在缓缓的播放着。

{...据说历史上,咸丰帝在去世前,因担心懿贵妃有儿子做仰仗,以后当了太后,会专权。

他担心皇后不是她的对手,就给还是皇后的慈安留下了一道朱谕,用来制衡慈禧。

内容大概是,如果慈禧做出骄纵不法的事,可以赐死。}

各时空,还有不少人在争论到底有没有这件事。

不同于吃瓜群众们,载淳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经过一番思考后,他倾向于这事是子虚乌有。

钟粹宫里。

慈安就跟一个路人甲一样看着视频吃瓜。

哪怕视频里提到自己,都没多大反应。

“娘娘,芙蓉糕来了。”老嬷嬷端来一碟点心,她伺候主子几十年了,有没有密诏也清楚。

冷宫中,慈禧看着视频嗤笑了一声,“狗屁的密诏。”

{有一次,慈安将密诏的事情无意中泄露出来,被慈禧知道后,就开始下功夫讨好慈安。

慈安被她哄得很好,感动之余将密诏销毁了。

不过以上内容仅来自野史。

关于这份密诏存不存在,无非就是野史说有,但正史却没有这方面记载。}

看到这里,慈禧一巴掌拍在桌上,手都红了。

但她也顾不了那么多,实在是忍不住了,冲着光幕咬牙切齿的说道:“先帝从未留下密诏,哀家也没有去哄骗慈安。”

其实不光是慈禧,就连另一个当事人慈安,此刻也是诧异得不行,这事解释的话,反而给人一种越解释越说不清的错觉,而且即便解释了,民间也不见得会相信,不解释的话对自己的名声也有碍。

这可真是一件麻烦事。

载淳心中复杂,他都不清楚,自己到底希望有、还是没有。

各时空,大部分人也多是认为是假的,野史嘛,没被证实过的。

{其实,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分析,密诏存在的可能性不大。

咸丰帝虽然后宫佳丽众多,但子嗣丁薄,多年来也就只有慈禧生下了唯一儿子载淳。

咸丰帝死的时候,载淳才六岁。

面对千疮百孔的江山社稷和复杂的政治环境,六岁的同治帝是没办法胜任的。

甚至能不能在这个动荡的环境下长大都是问题。

所以慈禧这个生母必须活着,也只有生母,才会尽心尽力抚养幼帝。}

各时空,很多人都点了点头。

特别是有孩子的妇女,最后一句真是说到大家心坎上了,只有亲生母亲才会尽心抚养孩子。

“这亲爹刚死了,再把生母赐死,终归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对娃不好。”

“我觉得也是,慈禧再差,但养儿子至少要用心吧,那可是亲儿子,如果儿子没了,她是太后又哪会有权力,如今的她可不是大权在握的时候。”

......

清朝皇帝们想了想,随即叹气,好吧,没密诏就没密诏,至少结果也差成这样了。

同治年间

慈禧冷冷的瞥了眼光幕,虽然还是不高兴,但至少解释了密诏一事子虚乌有。

慈安吹了吹热茶,笑道:“也用不着解释什么了。”

载淳觉得视频里说的对,至少那女人是他生母,会护着他平安长大,自己是她的权力来源,但那些大臣不一样,权臣夺位,第一件事自然是想把皇帝弄死。

所以他阿玛自然知道怎么做。

{另外,咸丰帝心里也清楚,自己死后,幼帝年幼,很可能儿子的皇位会被权臣、亲王取而代之。

因此咸丰帝在临终前,不光任命了顾命大臣,还给了皇后和太子两枚代表皇权的图章,以此达到前朝后宫相互制约的目的。

所以,即便咸丰会忌惮慈禧,但慈禧有心机有手腕,自己死后还需要依靠她的政治能力。

即便知道自己死后慈禧可能专权,但她是皇帝的生母,终有放权的一天。

可是咸丰没想到,儿子死得早啊,都没等到这一天}

清朝皇帝们都被齐齐扎了心。

道光帝烦躁的闭着眼睛,孙子死得那么早,他也没想到,当然他儿子肯定也想不到。

奕詝的确想不到,儿子短命,但慈禧却活得那么久,这两人哪怕换换寿命也好啊。

同治年间

载淳还很沉默,他肯定想避免死劫,若是能活得久,谁想早早就死了。

冷宫中,慈禧听到儿子的死,耳朵动了动,但最后也没说什么。

之前她派人去找皇帝,但对方没来,只是让人转告她,好好修身养性、改过自新、在这里赎罪。

这也让慈禧冷了心,对儿子也没了一点惦记。

钟粹宫里,慈安倒是天天派太医去给皇帝问诊,日常作息、饮食健康各方面也极为重视。

毕竟要是皇帝死了,那一切真的要走历史的老路了。

她怎么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吃了两块点心,喝了茶,慈安站起身来,军机处和内阁大臣也要来议事,她还是先去找皇帝。

“嬷嬷,更衣吧。”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