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四年,冬。
当北国的第一场雪,悄然覆盖了关中平原上那尚未干涸的血迹时,南方的蜀道,却依旧是郁郁葱葱,只是那山间栈道上,多了一股挥之不去的湿冷寒意。
益州,涪城。
此城乃是益州门户,水陆要冲,城墙高大,守备森严。
然今日,这座军事重镇的城门,却是大开。
城门内外,张灯结彩,数里长的仪仗,从城头一直铺展到码头。
益州牧刘璋,一身锦袍,头戴远游冠,竟是亲自率领着麾下文武百官,立于寒风之中,翘首以盼。
他那张略显富态的脸上,堆满了热情洋溢的笑容,目光频频望向江面,那份殷切,不似作伪。
不多时,江面之上,一支由数十艘蒙冲斗舰组成的船队,破开薄雾,缓缓驶来。
为首一艘楼船之上,一面绣着“刘”字的大纛,迎风招展。
刘备到了。
船只靠岸,踏板铺就。
刘备一身玄色长袍缓步走下楼船。他看着眼前这盛大至极的欢迎场面,看着那亲自出迎的刘璋,脸上恰到好处地流露出一丝感动与惶恐。
“兄长!”
还未等刘备开口,刘璋已是抢步上前,一把抓住了刘备的手,用力摇晃着,眼中竟是隐隐泛起了泪光。
“愚弟日夜盼望,今日终得见兄长天颜,实乃三生有幸!”
刘备亦是反手握住刘-璋,声音诚恳无比。
“备一介败军之将,飘零半生,何德何能,敢劳季玉(刘璋字)如此厚待。”
二人执手相看,一番兄弟情深的场面,直看得周围百官暗暗称奇。
随行在刘备身后的庞统,一身灰布儒衫,貌不惊人。他看着眼前这其乐融融的一幕,那双细小的眼睛里,却闪过一缕无人察觉的,冰冷的幽光。
当夜,涪城府衙之内,大排筵宴。
珍馐美味,流水般呈上;蜀中特产的佳酿,醇厚醉人;更有舞姬翩翩,丝竹悦耳。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刘璋满面红光,举杯起身,对着刘备,朗声道:“我益州疲敝,北有张鲁为患,幸得兄长率天兵来援。愚弟不才,愿倾尽府库,以为军资,助兄长早日荡平贼寇,扬我大汉天威!”
说罢,竟是当场命人,抬出数个装满了金银的大箱,并奉上兵符与一应粮草调度的文书。
这份信任,这份豪爽,让刘备麾下一众将士,无不动容。
刘备更是离席,对刘璋深深一揖。
“季玉如此信我,备,敢不效死!”
宴席之上,觥筹交错,主宾尽欢,一派和气。
直至夜深,宴席散去。
刘备回到临时安排的院落,脸上的醉意,瞬间褪得一干二净。
他屏退左右,只留下了庞统一人。
“士元,今日之事,你怎么看?”刘备的声音,恢复了往日的沉静。
庞统那张丑陋的脸上,浮现出一抹与其容貌极不相称的,锐利而冷酷的笑意。
“主公,刘璋此人,暗弱无能,守户之犬耳。”
他没有回答刘备的问题,反而上前一步,压低了声音,那声音里,带着一丝令人心悸的,血腥的味道。
“今夜宴上,统已观之,其人毫无防备,其将皆是酒囊饭袋。”
“统,有三策,献于主公。”
刘备目光一凝,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此为上策。”
庞统伸出一根手指,眼中闪烁着疯狂的光芒。
“明日,可再设一宴,回请刘璋。于席间,预伏刀斧手五十人。只需主公摔杯为号,便可当场擒杀刘璋,一鼓作气,接收其部众。而后,大军直指成都。益州文武,闻主公威名,必将望风而降。此,兵不血刃,一日可定蜀中!”
这番话,狠辣至极!
饶是刘备心志坚定,听完也不由得背脊微微一凉。
他沉默片刻,缓缓摇了摇头。
“我等初入蜀地,恩信未立。若行此不义之事,非但不能令蜀人归心,反会激起大变。此策,太过行险,不可取。”
庞统似乎早已料到他会如此回答,脸上并无意外之色,只是那眼中的光芒,稍稍黯淡了几分。
“此为中策。”
他伸出第二根手指。
“刘璋麾下,有白水关都督杨怀、高沛二将,乃其心腹,素有勇名,且屡次上书,劝阻主公入川。此二人,对我军必有防备。”
“主公可假意称,荆州军情紧急,需即刻班师回援。刘璋为人,必不生疑。那杨怀、高沛,闻我等要走,定会前来送行。”
“届时,我等便在途中设伏,将其一举斩杀,夺其兵马,而后,再掉转枪头,挥师西进。如此,则成都门户大开,唾手可得。”
刘备听罢,沉吟不语,似是在权衡其中利弊。
“下策呢?”他问道。
庞统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不耐。
“退还白帝城,与荆州互为犄角,再缓缓图之。只是如此一来,旷日持久,恐生变数。”
刘备在房中,来回踱步。
许久,他终于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决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