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京城连日闷热多雨,空气潮湿得能拧出水来。这日清晨,护国公府的门房突然神色慌张地跑进内院,向余晚星禀报:“夫人,不好了!城郊流民聚集的窝棚区,好多人突然发起高烧,浑身乏力,躺倒一片,官府已经封了那片区域,说是……说是疫病!”
余晚星心中咯噔一下,手中的药杵险些落地。她行医多年,深知疫病的凶险,尤其在人口密集的京城,一旦扩散,后果不堪设想。“具体是什么症状?传播得快不快?”她连忙追问,语气急切。
“听去城郊办事的伙计说,患者一开始只是头晕乏力,没过多久就发烧,体温越来越高,有的人还会咳嗽、腹泻,已经有几个老人没撑过去……”门房的声音带着颤抖,“官府派了医官去诊治,可一时查不出病因,用药也没效果,窝棚里的人都慌了,好多人想往外跑,被官兵拦着,场面乱糟糟的。”
余晚星立刻起身:“备车,我要去城郊看看。”
“娘,我跟您一起去!”许月闻言,立刻放下手中的医书,眼神坚定。这些日子她跟着母亲学医,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只懂好奇的小姑娘,此刻疫病当前,她只想尽自己所能帮忙。
余晚星略一沉吟,点头应允:“好,带上急救的草药和灵泉水,注意做好防护。”
马车疾驰出城,越靠近城郊窝棚区,气氛越凝重。远远便能看到官兵手持长枪守在路口,拉起了警戒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草药味与消毒水味。窝棚区内,不时传来咳嗽声与痛苦的呻吟,偶尔有医官匆匆走过,神色凝重。
余晚星亮出护国夫人的令牌,说明来意后,官兵连忙放行。走进窝棚区,眼前的景象让人心头一沉:简陋的窝棚里、泥泞的道路旁,随处可见躺倒的患者,他们面色潮红,呼吸急促,有的蜷缩着身体瑟瑟发抖,有的则昏迷不醒。
“夫人,您可来了!”负责此处防控的李医官迎了上来,脸上满是焦灼,“我们查了好几日,也没查出这疫病的根源,用了退热、解毒的药,都没效果,患者还在不断增加,再这样下去,恐怕会蔓延到城里。”
余晚星没有多言,立刻蹲下身,为一位昏迷的患者诊脉。患者脉象浮数,舌苔黄腻,再结合发热、乏力、腹泻的症状,她心中有了初步判断:“这疫病是湿热蕴结所致,连日阴雨潮湿,流民居住环境恶劣,饮食不洁,导致湿热之邪侵入体内,引发疫病。”
她转头对许月说:“月儿,取灵泉水和清热利湿的草药来,先给患者降温解毒。”
许月连忙打开药箱,取出提前备好的金银花、蒲公英、薏苡仁等草药,又拿出装有灵泉水的瓷瓶。余晚星亲自配药,将草药捣碎,用灵泉水调和,制成药汁,小心翼翼地喂给患者。
“李医官,麻烦你让人烧些热水,用艾叶、菖蒲煮水,给患者擦拭身体,同时在区域内喷洒,既能消毒,又能驱邪除湿。”余晚星一边忙碌,一边吩咐,“另外,让健康的人多喝温水,避免食用生冷不洁的食物,做好个人清洁。”
李医官连忙照办,组织人手烧水煮药、喷洒消毒。余晚星则带着许月,逐一为患者诊脉、喂药,忙得不可开交。烈日当头,汗水浸湿了她们的衣衫,脸上沾满了泥污,却丝毫不敢停歇。
许月按照母亲教的方法,熟练地为患者测量体温、喂药,遇到不懂的地方便及时请教。看着患者们痛苦的模样,她心中越发坚定了学好医术的信念,手中的动作也越发沉稳。
傍晚时分,第一批服用药汁的患者体温渐渐降了下来,有的已经能清醒地说话,呼吸也平稳了许多。“感觉好多了,不那么难受了……”一位中年男子虚弱地说道,眼中满是感激。
李医官见状,心中大喜:“余夫人,您的药起作用了!真是太感谢您了!”
余晚星松了口气,却依旧不敢大意:“这只是暂时控制住了症状,想要彻底遏制疫病,还需要批量配制药剂,同时改善流民的居住环境和饮食卫生。”
她立刻写下药方,让李医官派人火速送往城中各大药铺,大量采购金银花、蒲公英、薏苡仁、藿香等清热利湿、解毒祛邪的草药,又让人通知许兰,从府中调运储备的灵泉水和空间种植的草药,全力支援疫病防控。
消息传回京城,城内百姓人心惶惶。不少人听闻疫病凶险,纷纷闭门不出,药铺里的清热解毒草药被抢购一空,甚至有人趁机囤积药材、抬高物价。
官府虽已采取防控措施,关闭了城郊路口,严禁人员进出,但恐慌情绪仍在蔓延。有传言说疫病会通过空气传播,还有人说这是天灾降临,一时间流言四起,人心浮动。
余晚星得知情况后,心中焦急。她知道,除了治疗患者,稳定民心同样重要。她让许明写下告示,张贴在京城各大街道,说明疫病的病因、症状及预防方法,告知百姓不必恐慌,只要做好防护、注意卫生,便能有效避免感染。同时,她还让清和轩暂停营业,将食肆改为临时药剂配制点,组织人手批量熬制药剂,免费发放给百姓和守城官兵。
夜色渐深,城郊窝棚区的灯火依旧明亮。余晚星和许月还在为患者诊治,灵泉水与草药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带来一丝安心。可她们都清楚,这场疫病的防控战才刚刚开始,能否彻底遏制疫病蔓延,保护京城百姓的平安,仍是一个巨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