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八年四月,江南草长,莺飞燕舞。应天城内却无半分闲适之气,位于皇城西侧的大明军事改革委员会衙署(由原中军都督府衙门改建)更是戒备森严,气氛凝重。
高大的院墙内,辕门两侧持戟而立的卫兵已换上了神策军特有的赤红军服与胸甲,目光锐利如鹰,取代了往日都督府亲兵略显散漫的旧貌。
门楣上那块御笔亲题的“大明军事改革委员会”鎏金匾额,在春日阳光下灼灼生辉,宣告着此处已是帝**制革新的心脏。
今日,将是决定改革能否从纸面落入现实的关键一日。
委员会核心成员——大都督(元帅)吴王朱栋、左都督(元帅)魏国公徐达、右都督鄂国公常遇春(元帅),以及都督同知曹国公李文忠(元帅)、宋国公冯胜(大将)、信国公汤和(大将)、卫国公邓愈(大将),连同监军太子朱标,以及虽非委员但列席参议的兵部尚书、议政处相关大学士,齐聚于衙署正堂。
堂内布局已然大变。昔日象征五军分治的帅旗已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几乎覆盖整面北墙的巨幅《大明疆域舆图》,其上以不同颜色的细小旗帜和线条,清晰地标注出拟议中的五大战略战区及下属各镇总兵府的防区与驻地方案。
一张巨大的花梨木长案置于堂中,案上并非茶水果盘,而是堆叠如山的文书档案、兵册图册,以及代表着各级军衙的木质签牌。
空气中弥漫着墨香、旧纸卷的霉味,以及一种无形却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决断气息。
会议由大都督朱栋主持。他今日未着亲王常服,而是换上了一身新制的元帅礼服,深蓝色呢料军服笔挺,金色绶带与肩章衬托得他愈发英气逼人,眉宇间虽有一丝连月操劳的疲惫,但眼神却清澈而坚定,仿佛能洞穿一切迷雾。
“诸位,”朱栋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金属般的质感,“自父皇颁诏,委员会成立,已近一载。其间,我等呕心沥血,制定《执行纲要》,完善各项细则。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日之会,便要在这舆图之上,沙盘之间,定下首批试点之具体筋骨血脉——即中军、左军两都督府,及神策军、鹗羽卫之改制方案,明确主官任命,报请父皇御准。此乃改革之第一块试金石,成败在此一举,望诸位畅所欲言,务求周详。”
他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太子朱标身上。
朱标微微颔首,身着杏黄色太子常服的他,气度雍容沉稳,缓声道:“二弟所言极是。军制改革,关乎国本,亦关乎万千将士身家性命。父皇委以重任,我等当如履薄冰,既要秉持革新之志,勇毅前行,亦需虑及现实情势,稳妥过渡。今日所议定诸事,皆需形成正式文书,由军委主要成员签字用印,再由孤与吴王联名上疏,请父皇圣裁。”
首要议题,便是两大试点战区的具体划定与架构搭建。兵部吏司郎中捧着厚厚的册簿,开始详细陈述基于《执行纲要》拟定的初步方案。
根据既定方针,北部战区将以原左军都督府为主体构建,而此次会议的重点,则是更为复杂、也更具象征意义的中部战区。
“……故拟议,撤销原中军都督府建制。”
郎中的声音在寂静的大堂中回响,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
撤销一个与国同休的核心军事机构,此举本身便象征着与旧时代的决裂。
“其原辖之浙江都司,划归前军都督府暂管,待东部战区成立时再行转入。”
他顿了顿,继续道:“同时,为强化中部腹心之地防务,拟将后军都督府下辖之山西都司、陕西都司,以及左军都督府下辖之河南都司,一并剥离原隶属,改设镇总兵府,划入新设之中部战区。”
此言一出,堂内几位与这些都司关联颇深的勋贵眼神微动。尤其是宋国公冯胜,他虽已内定未来执掌西部战区,但旧部根基多在山西,此刻听闻山西都司被划入中部,不由得捻须沉吟。
然而,这是早已定下的大战略,旨在打破旧有藩篱,形成真正基于地理战略需求的防区,他终究没有出声反对。
“中部战区之核心,在于卫戍京畿,联通南北,震慑西陲。”
朱栋起身,走到巨幅地图前,拿起一根细长的木杆,指向长江中下游广袤区域,“其下辖,设直隶、河南、湖广、山西、陕西,五大镇总兵府,构成战区主体防务框架。”
木杆移动:“此外,保留中都凤阳之留守司,因其地位特殊,位同参将府,主官设大校军衔参将一员。皇陵卫依旧独立,直属战区,以示对祖宗陵寝之崇敬。”
接下来的内容,更是牵动了在场所有应天勋贵的心弦——京营部队的改编。
“为整合京畿兵力,避免号令不一,特设‘应天卫戍司’,位同镇总兵府,总揽应天城及周边核心区域防务。”
兵部郎中提高了声调,“卫戍司主官,设中将军衔总兵一员,另仿新制,设中将军衔总兵宣慰使一员,与总兵同级,专司思想教化、军纪监督、军官升迁考核,形成制衡。下设少将军衔副总兵两员,辅佐军事指挥;少将军衔副总兵宣慰使一员,辅佐政工事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