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八年四月,晨曦微露,应天城从薄雾中苏醒。
皇城西侧的大明军事改革委员会衙署,那对鎏金铜钉的朱红大门在沉重的吱呀声中缓缓开启,比平日早了整整一个时辰。
昨夜,乾清宫的批红已至,皇帝陛下对昨日所议《中部、北部战区改制及主官任命案》全盘照准,朱笔御批“依议,着即施行,不得延误”十个大字,如同给这部刚刚开始转动的庞大机器注入了第一股强劲的动力。
因此,当委员们再次踏入这间气氛肃穆的正堂时,每个人的脸上都少了几分昨日的犹疑与争执,多了几分决断的锐气与沉甸甸的责任。
大都督吴王朱栋端坐主位,一身元帅礼服纤尘不染,肩头的金色帅星在烛火(室内尚未大亮)映照下闪烁着冷峻的光。
他的目光比昨日更为沉静,却也更加深邃,仿佛已透过眼前的纷繁事务,看到了更远的未来。
左侧,太子朱标依旧雍容,但眉宇间也添了一丝紧迫。
右侧,左都督徐达、右都督常遇春等勋贵重臣依次排开,皆神色肃然。
他们知道,今日要敲定的,是帝国最锋利的两把尖刀——神策军与鹗羽卫的最终形态,以及皇城安危的最后一道屏障。
“陛下圣意已明,我等再无回旋余地,唯有勇往直前。”
朱栋开门见山,声音清越,打破了堂内的沉寂,“昨日所定,乃试点之骨架。今日,便要为这骨架注入魂魄,铸就血肉——即神策军之彻底改制,鹗羽卫之明确归属,及皇城卫戍之万全之策。”
首要议题,便是作为新军样板的神策军的最终改编方案。朱栋示意兵部职方司郎中宣读细则。
“奉旨,神策军即日起,改编为‘神策镇总兵府’,纳入中部战区战斗序列,然其训练、装备、战法仍为全军楷模,享有一定独立性与优先补充权。”
此言一出,众人皆知,这意味着神策军从一支带有吴王浓厚私兵色彩的特别部队,正式转变为国家经制之师的核心主力,其示范意义重大。
“其下辖各部,依新制改编如下:
原天策卫,改编为‘天策参将府’。
原天枢卫,改编为‘天枢参将府’。
原神策卫,改编为‘神策参将府’。
原神机火炮营,扩编为‘神机参将府’,强化全军火力中坚。
原神策水师卫,改编为‘神策水师参将府’。
原吴王亲卫营,改编为‘亲卫游击府’,职责不变。”
郎中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各参将府、游击府之下属单位,严格按照新制‘游击府→卫→千户所→百户所→总队→小队→伍’之层级进行改编,确保指挥链路清晰,编制统一。”
接下来,便是至关重要的人事任命。朱栋亲自拿起一份名单,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尤其是即将被任命的将领。
“神策镇总兵府,总兵一职,由本王兼任。”这是题中应有之义,无人异议。
“设副总兵两员:其一,由南昌王朱文正兼任;其二,由原天策卫指挥使常森出任,授中将军衔。”
常森,这位常遇春的幼子,在北征中已证明了自己的勇猛与忠诚,此刻闻令,霍然起身,抱拳应诺,声如洪钟:“末将领命!必不负陛下、殿下厚望!”他脸上那道与年龄不符的浅疤,因激动而微微泛红。
随后,各参将府主官及副职任命逐一宣布:
天枢参将府;参将由南昌王朱文正兼任,副参将平安授予少将军衔、参将宣慰使杨松授予大校军衔,副参将顾成授予大校军衔,副参将宣慰使杜山授予大校军衔。
天策参将府;参将由常森兼任,参将宣慰使方靖授予少将军衔,副参将宣慰使卢刚授予大校军衔,副参将;刘广武授予大校军衔,副参将韩韬授予大校军衔。
神策参将府;参将顾俊授予少将军衔,参将宣慰使吴卫授予大校军衔、副参将钱谦授予大校军衔,副参将宣慰使李世旻授予大校军衔,副参将宣慰使李文授予大校军衔
神机参将府;参将陈宣授予少将军衔,参将宣慰使郑通授予大校军衔,副参将昭通授予大校军衔,副参将王辉授予大校军衔,副参将宣慰使孙德授予大校军衔。
神策水师参将府;水师参将航海侯张赫授予上将军衔,水师副参将信国公世子汤鼎授予少将军衔,水师副参将德庆侯世子廖权授予少将军衔,水师参将宣慰使彭杰授予大校军衔,水师府参将宣慰使张瑞授予大校军衔。
信国公世子汤鼎、德庆侯世子廖权分任副参将,授少将,预示着新一代水师将领的崛起。
亲卫游击府;游击将军卫国公世子邓镇授予少将军衔,游击副将皇甫宋授予大校军衔吴王亲卫营旗
每一项任命宣布,被点到名字的将领皆起身肃立,高声领命。
堂内气氛庄重而热烈,一种新旧交替、功勋得酬的激昂情绪在悄然涌动。
魏国公徐达抚须微微颔首,看着这些子侄辈的年轻将领脱颖而出,眼中既有欣慰,也有一丝感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