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初刻,净鞭三响,钟鼓齐鸣。庄严肃穆的奉天殿内,文武百官依品秩鱼贯而入,分列丹墀两侧。
香烟缭绕,御座之上,皇帝朱元璋端坐九龙金椅,面容肃穆,不怒自威。
太子朱标侍立于御座之左,神情沉稳。议政王、吴王朱栋则侍立于御座之右,虽面色仍带些许苍白,但身姿挺拔,目光清明。
鸿胪寺官唱班毕,常朝启奏开始。各部院堂官依序出班,奏报政务。
吏部尚书率先出列,手持玉笏,声音洪亮:“臣启奏陛下。‘考成法’于南直隶、浙江、福建、江西四地试行一年,成效卓着。据考功司统计,四地共汰撤庸怠、不称职官吏一百二十七员,吏治为之一清。各级官署政令传递、执行效率,较往年提升近倍。臣提请,将此‘考成法’推广至湖广、山东乃至全国,以振刷天下吏治。”
朱元璋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刘三吾和吴琳:“准奏。吏治乃新政推行之根基,不可松懈。刘先生,吴卿,着你二人总领考成法推行事宜,严查怠政、贪墨之辈,务求实效。然亦需秉持公道,勿枉勿纵。”
刘三吾、吴琳出班躬身:“臣等领旨,必竭尽全力。”
户部尚书紧随其后,详细陈奏:“陛下,太子殿下,吴王殿下。南直隶等四省全力推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等新政以来,国库岁入大增。据洪武十四年初步核算,四省田赋、商税合计,较去税又增收三成五。此外,大明宝钞因严格实行金本位及足量洪武重宝银币还有倭国金银矿的流入支撑,信誉日固,民间流通顺畅,物价趋于平稳。臣提请,户部将协同都察院,选派干员,赴北方诸省,全面清丈田亩,核查人口,为下一步在全国全面推广新政,奠定坚实基础。”
太子朱标闻言,面露欣慰之色,出言肯定:“‘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此善政也。清丈田亩,关乎国策根基,牵涉甚广,需选派廉能干员,深入地方,细致勘查,谨慎为之,既要确保朝廷赋税,亦不可过度扰民。”
朱元璋提起朱笔,在奏疏上批红:“着户部、都察院即日遴选御史、干员,拟定章程,赴北方各承宣布政使司,择数府先行试点清丈。若有阻挠、欺瞒者,严惩不贷!”
礼部尚书接着奏报:“陛下,州府县三级‘社学’于南直隶等四省推广顺利,目前已设立逾两千所。据各地上报,适龄蒙童入学率已超七成,民间反响热烈,皆颂陛下、太子、吴王仁政。然师资短缺问题日渐凸显。臣提请,在各地增加招募社学先生,并着手规划县学、府学之扩建事宜,以衔接社学蒙童升学之需。”
吴王朱栋此时出列补充:“父皇,皇兄。术算学院和格物学院近日已组织人手,参考古籍、结合新学,编撰完成《蒙学算经》、《基础格物图说》两册启蒙读物。其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旨在启迪童智,引导蒙童认知世间万物运行之理。儿臣建议,可将此二书下发至各社学,作为读物,或选修课程,以广教化,开阔学童眼界。”
朱元璋欣然允准:“善!教化乃百年大计,开启民智亦是强国之本。栋儿,此事你与宋濂、墨筹等多费心,务求书籍内容精当,易于传授。”
鸿胪寺卿随后出班,声如洪钟,奏报外藩事宜:“臣启奏!倭国都司都督佥事八百里加急奏报:南朝后龟山天皇在我大明王师支持下,已彻底扫平北朝残余势力,完全统一倭国。后龟山天皇深感天朝恩德,定于今岁秋,亲率使团,赴我大明朝贡,特来感念我大明的帮助。另,鹿儿岛等倭国金银矿,已由倭国总督府正式接管,开采事宜顺利,预计岁入颇为可观,将极大充实国库。”
朱元璋闻言,脸上并无太多喜色,淡然道:“倭国既已诚心臣服,我大明当示以怀柔,彰显天朝气度。传旨,命其国王来时,可携其子弟及贵族俊彦数人,一并入麟趾学宫读书。让其朝夕浸染华夏礼乐文章,慕我王化之风,以期归国后,能助其地长治久安。”
一番常规政务奏报后,皇太子朱标出列,将议题引向更深远的战略层面:“父皇,北疆自上次北伐,北元主力覆灭,其帝被俘后,烽火暂熄。然漠北草原,地域万里,部族繁多,叛服无常。如何建制管辖,使之永为华夏之土,纳贡输诚,而非时叛时降之患,乃当前第一要务。”
此言一出,殿内群臣皆凝神静气。这确实是大明北疆面临的长期挑战。
吴王朱栋手持一卷厚厚的奏疏,从容出班,声音沉稳有力:“皇兄所言,乃治国安邦、经略边疆之长策。儿臣与议政处、枢机堂、五军都督府及户、兵、工等部,历时数月,反复推演,查阅前元旧制,结合我军实际控制与地理民情,草拟此《北疆承宣布政使司建制与移民实边疏》,请父皇圣裁。”
他行至殿中悬挂的那幅巨大的《大明混一图》前,早有内侍备好朱笔。朱栋接过笔,在图上原本标示为羁縻卫所或空白的大片北疆区域,挥毫勾勒,声音清晰地阐述新设四大承宣布政使司的构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