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时三刻,持续了近三个时辰的大朝会终于在那悠扬的钟磬声中宣告结束。
奉天殿内肃穆的气氛稍稍松动,文武百官依序躬身退出,许多人脸上仍带着未散的激动与沉思。
今日朝议所定下的北疆经略与军事调整之国策,其影响之深远,足以在未来数十年间重塑大明的版图与国力格局。
朱栋并未随众臣离去,他与太子朱标交换了一个默契的眼神,便一同转向,在内侍的引导下,穿过重重宫阙,来到了位于宫城核心区域的议政处值房。
这间值房宽敞而肃穆,采光极佳。北面墙上,那幅几乎覆盖了整个墙面的巨大《大明混一图》尤为醒目。
上面朱笔新勾勒的北疆四大承宣布政使司疆界墨迹犹未干透,仿佛还带着朝会上那激昂澎湃的气息。
东侧是一排顶天立地的书架,塞满了各类典籍、档案和舆图;西侧则摆放着长长的紫檀木会议桌和数十张黄花梨木圈椅,这里是帝国最高政务决策的核心场所之一。
很快,接到紧急传召的各位部院堂官及议政处大学士们便步履匆匆地相继抵达。
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工部尚书,以及议政处的几位支柱——华盖殿大学士刘基、谨身殿大学士刘三吾、文华殿大学士吴琳、武英殿大学士杨靖、文渊阁大学士詹同,皆身着绯袍玉带,面色凝重地步入值房,向太子与吴王行礼后,依次落座。
没有过多的寒暄,会议直接切入正题。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幅巨大的北疆舆图上,围绕着朝会上原则性通过的《北疆承宣布政使司建制与移民实边疏》,更为艰巨和细致的细化工作就此展开。
户部尚书率先开口,他眉头微蹙,手持一份初步核算的清单,声音沉稳却带着显而易见的压力:“太子殿下,吴王殿下。依据《移民疏》框架,初步估算,若首期向北疆四省移民十万户,仅基础安置费用便极为惊人。每户授田五十至百亩,还要看土地肥瘠,减免五年田赋,并提供耕牛、种子、农具等项贷款或实物支持,加之沿途护送官兵粮饷、移民自身口粮接济、初期安家物资……林林总总,初步核算,需白银至少二百八十万两。这尚且不包括在各地筑建新城、衙署、仓廪,以及修建连接各府州、卫所与内地之官道的巨额花费。”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沉重:“国库虽因南直隶等省推行新政,岁入大增,然同时要支撑北方数省清丈田亩、全国范围内推广社学、维持各地水利工程、以及新水师筹建,开拓南洋航行,已是捉襟见肘。骤然增加如此庞大的专项开支,臣恐……难以为继。”
殿内一时沉寂,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风声。这巨大的资金缺口,是摆在宏伟蓝图面前最现实的障碍。
太子朱标沉吟片刻,目光扫过众人,缓缓开口道:“移民实边,乃巩固疆域、繁荣北疆的百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资金虽巨,却不可因噎废食。孤以为,可从几个方面着手筹措。”他条理清晰地阐述思路:
“其一,此次清算齐王逆案,抄没其党羽家产甚巨,其中不乏金银田宅。可奏请父皇,从中划拨出相当一部分,专款专用于此项移民实边之策。”
“其二,吴王府名下之瑞恒昌商号,近年来经营雪花盐、糖霜、海贸等,利润丰厚,且本就肩负着为朝廷筹措部分特别经费之责。可与其协商,调用部分利润,以借贷或入股形式投入北疆开发,待未来北疆税赋增收后返还或分红。”
“其三,”朱标看向朱栋,眼中带着询问,朱栋微微点头表示赞同,朱标便继续道,“可由户部会同大明银行,设计发行一期专项‘北疆建设国债’。定以合理利息,面向应天、苏州、杭州等富庶之地的官绅、商贾乃至民间富户公开募资。承诺待北疆开发初见成效、税赋稳定后,分期偿还本息。此举既可缓解国库压力,亦能让民间资本共享国家发展之利。”
“其四,”朱标最后强调,“移民之事,关乎百姓身家性命,切忌贪多图快。首期不必追求十万之数,可缩减至三至五万户,甚至更少,重在稳妥,建立示范。选择条件相对较好、风险较低的区域先行安置,待取得成功经验,移民见到实利,后续推广自然事半功倍。”
朱标话音刚落,朱栋便接口补充,他的声音清晰而富有洞察力:“大哥所言甚是。此外,我们或可转换思路,北疆并非全然是不毛之地,其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可出台政策,鼓励内地商贾组建商队,随移民队伍一同北上。北疆盛产优质皮毛、珍贵药材,或许还蕴藏着未知的矿产。朝廷可承诺,凡前往北疆投资设立作坊、开发资源、经营贸易之商号,给予前三年乃至五年税收减免优惠,并允许其合法、公平地雇佣归附的蒙古部族民众,促进民族融合,开发当地资源。”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漫长的边境线:“商路一旦畅通,物资得以流通,市集自然形成,不仅能方便移民生活,更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吸引更多内地民众自愿前往。届时,朝廷所需直接投入的安置成本或可大为降低。经济之活力,有时远比行政命令更为有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