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十,晨光熹微,庚申科会试迎来了别开生面的第四场——格物与数算专场。这场考试相比前面三场,在评阅的时候第四场为辅,但是也是强制必须参加的,但却引起了各方瞩目。考场特意设在大明帝国大学的格物院和数算院,与传统的经义考场截然不同。
格物院内,整齐排列着各种实验器具:天平、罗盘、透镜、滑车、沙漏等。数算院中,则备有算盘、算筹、规尺、矩尺等工具。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们好奇地打量着这些新奇物件,有的跃跃欲试,有的则面露难色。
考试开始前,吴王朱栋亲临考场巡视。他对在场的学子们说道:“格物致知,数算明理。此二者虽非科举正途,然实为经世致用之基。望诸生勉力为之,展其所长。”
格物试题分为三道:其一为测量实验,要求学子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并记录数据;其二为光学实验,使用透镜观察光线的折射现象,并绘出光路图;其三为力学实验,通过滑轮组测量力的大小关系,验证“力与距离成反比”的原理。
数算试题则包括:算术题需计算田亩、粮税等实际问题;几何题要求测算建筑物的高度和距离;应用题则涉及商业往来、工程计算等场景。
来自江南的沈文渊对这场考试如鱼得水。他熟练地操作着各种仪器,准确地记录数据,甚至还对实验方法提出了改进建议。而在数算考场,他更是驾轻就熟,算盘打得噼啪作响,很快便解答完了所有题目。
相比之下,一些专攻经义的学子则显得手足无措。一位老秀才对着天平发了半天呆,最后还是忍不住问监考官:“此物可是称银两所用?”引得众人忍俊不禁。
这场考试进行了整整两日,至五月十一日傍晚方告结束。虽然成绩只作为参考,但许多学子都表示这样的考试很有意义,能够真正考察一个人的实际能力。
庚申科会试全部结束的当夜,整个考场并未随之沉寂,反而进入了另一种形式的紧张状态。数千的试卷被装入特制的厚木箱中,箱口贴上盖有礼部、主考衙门、鹗羽卫、锦衣卫四方大印的封条,由全副武装的鹗羽卫缇骑和锦衣校尉共同押送,在火把的映照下,沉默而迅速地离开了考试院。
这些特制的厚木箱内衬油纸,外包铁皮,既防潮又坚固。每个箱口都贴上盖有礼部、主考衙门、鹗羽卫、锦衣卫四方大印的封条,封条上的朱印在火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轻些,再轻些!礼部侍郎李仕鲁亲自监督装箱过程,不时低声提醒,这些都是学子们的心血,更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依据,万万不可有丝毫损坏。
全副武装的鹗羽卫缇骑和锦衣校尉分列两队,肃立待命。他们的铠甲在火把映照下泛着冷冽的光芒,面色凝重如铁。当最后一个木箱被封条严密封存后,王梦和毛骧同时点头示意,押运正式开始。
车队并未前往礼部衙门,而是直接驶入了鹗羽卫在皇城附近的直属衙门。这里早已戒备森严,五步一岗,十步一哨,明哨暗卡无数,飞鸟难入。大堂之内,灯火通明,鹗羽卫指挥佥事王梦和锦衣卫指挥使毛骧皆亲自坐镇。
木箱被小心翼翼地抬入一间特意腾空、门窗皆被加固的大堂。在王梦和毛骧的共同注视下,双方属员再次核对封条完好无损。
衙门大堂之内,灯火通明如白昼。鹗羽卫指挥佥事王梦和锦衣卫指挥使毛骧皆亲自坐镇,分坐大堂两侧太师椅上。
二人虽同为皇帝亲军首领,但气质迥异:王梦沉稳内敛,目光如炬。毛骧则威严外露,不怒自威。
启禀二位大人,试卷全部安全送达!一名千户单膝跪地禀报。
王梦微微颔首:按规程办。
“开始吧。”毛骧声音低沉地命令道。
木箱被小心翼翼地抬入一间特意腾空、门窗皆被加固的大堂。四壁新糊了厚纸,窗户都用木板封死,只留一处出入口,由八名精锐力士把守。
在王梦和毛骧的共同注视下,双方属员再次核对封条完好无损。这个过程极为繁琐,每个封条都要经过四名官员共同查验签字,确认无误后,才能当众启封。
沉重的箱盖打开,里面是堆积如山的试卷,顿时弥漫出浓郁的墨香和纸味。这香气中似乎还带着学子们的汗水和期望,让在场众人都不自觉地肃然起敬。
早已等候多时的上百名书吏——他们均是从各部衙抽调而来,家世清白,背景可靠,且彼此并不熟悉,并在事前已被隔离数日——迅速而有序地开始工作。
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誊录。
为了防止阅卷官通过笔迹认出考生,或者考生在试卷上做标记,所有试卷必须经过誊录。
原卷被称为“墨卷”,誊录后的副本则称为“朱卷”。誊录过程极为严格:一名书吏高声朗读原卷上的文章,另一名书吏则用朱笔如实抄录,不得有任何增删改易,甚至连格式、错别字都需原样照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