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渊阁内烛火通明,映照着诸位考官疲惫却难掩兴奋的面容。十余个昼夜的审阅、反复权衡与激烈辩论,洪武庚申科会试的排名终于尘埃落定。那份凝聚了主副考官心血与共识的黄绢名单上,墨迹犹未全干,却已注定要改变数百位举子乃至整个大明王朝的命运轨迹。
主考官刘基手持最终名单,目光再次缓缓掠过那几个位列前茅的名字,尤其是那高居榜首的之名。他苍老的面容上露出一丝复杂的感慨,最终化为决断。他转向一旁静候的吴王朱栋,声音虽显疲惫却依然坚定:殿下,名单已定,老臣这便签字用印,呈报陛下御览。
朱栋颔首,神色肃穆:有劳诚意伯。此次阅卷,公平公正,唯才是举,诸位大人辛苦了。
他环视一圈同样熬红了双眼的副考官和同考官们,语气诚挚,此番大比,不仅是为国选才,更是为大明科举立下新规。诸位连日辛劳,必将在科举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基提笔,在那份至关重要的名单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并盖上了主考官防大印。朱笔在黄绢上划过,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在这寂静的深夜里格外清晰。朱栋作为首席副考官,亦随后签名用印。接着是刘三吾、墨筹、墨羽等人依次用印。整个过程庄重肃穆,一丝不苟。
封印好的名单被放入一个特制的金漆木匣中,匣外再贴封条,盖上各方大印。由刘基和朱栋亲自护送,在鹗羽卫和锦衣卫各二十名精锐的严密护卫下,连夜送入皇城,呈至朱元璋御前。
时已深夜,乾清宫内却依然灯火通明。朱元璋显然也在等待着这场会试的结果。他仔细地阅览着那份长长的名单,特别是前十名的文章节选和考官评语。当看到会元的名字及其文章主旨时,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又看了看侍立一旁的朱栋,嘴角微微扬起一个不易察觉的弧度。
好,好一个通经致用,明体达变朱元璋拍案道,声若洪钟,刘先生和栋儿你们选的这个会元,有点意思。这亚元、经魁,也都不是迂腐之辈。看来此番改革科举,增设格物数算专场,确实能选出些能干实事的人才。
他特别注意到,在中试者中,有三十余人来自大明帝国大学,其中会元更是在其中,还有十人在格物数算专场中表现优异。
这些学子,将来都要好生任用。
朱元璋对侍立在旁的太子朱标嘱咐道。 皇帝提起朱笔,在名单上挥毫批下一个苍劲有力的字,这意味着皇权对科举结果的最终确认。
即刻交由礼部,刊印金榜,明日清晨张挂公示天下!儿臣(臣)遵旨!朱栋和刘基齐声应道,躬身退出大殿时,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欣慰与期待。
与此同时,礼部衙门内也是一片忙碌景象。数十名工匠正在连夜赶制金榜。巨大的黄绢被平整地铺展在长桌上,几位书法最好的礼部官员手持特制的朱笔,小心翼翼地誊写着中试者的姓名和籍贯。每一个字都必须工整规范,不能有丝毫差错。
小心,小心!
礼部侍郎亲自监督着整个过程,这金榜可是要流传千古的,绝不能有任何瑕疵!
衙门外,已经有不少心急的学子在附近徘徊,试图打探到一丝消息。更夫敲过三更鼓,但许多人依然无法入眠。
翌日,五月十六日,黎明前的黑暗尚未褪尽,礼部衙门外已是人山人海。无数的学子、仆役、看热闹的百姓,以及各府郡驻京的提塘官,将偌大的广场围得水泄不通。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面被红绸覆盖的巨大影壁之上,空气中弥漫着难以言喻的焦灼与期待。 在人群中,李文远和沈文渊并肩而立,两人的手都不自觉地紧握着。虽然彼此都没有说话,但都能感受到对方内心的紧张与期待。李文远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青衫,这是他能拿出最好的衣服了。
沈文渊则身着苏绸长衫,显得较为体面,但紧握的拳头也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安。
沈文渊终于打破沉默,不论结果如何,能与兄台同场竞技,已是幸事。
李文远重重点头:沈兄所言极是。此次科考,让我等寒门学子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不论中与不中,都当感念皇恩。
在他们周围,各式各样的学子都在焦急等待。有白发苍苍的老举人,已经是第六次参加会试;有年仅弱冠的少年才俊,初次应试便自信满满,还有来自边远地区的学子,眼中既有期待也有不安。
辰时正,三声净鞭响彻云霄,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礼部尚书率领一众官员,神情庄重地走到影壁前。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他亲手揭开了那幅巨大的红绸。
洪武十三年,洪武庚申科会试金榜,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 黄色的榜纸上,是用端庄雄浑的馆阁体书写的名字和籍贯。从后往前,名字逐渐减少,也意味着名次越来越高。人群顿时如同炸开的锅,惊呼声、叹息声、狂喜的呐喊声、失落的啜泣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