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一,寅时末,晨光熹微,薄雾如纱般笼罩着庞大的考场建筑群。数千间考棚如同沉默的军阵,肃然排列,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智力角逐。
所有考生均已按号入棚,鸦雀无声,唯有偶尔传来的咳嗽声或是调整坐姿时衣料的摩擦声,打破这令人窒息的寂静。空气中弥漫着墨香、纸香,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紧张气息。
考场四角高耸的了望塔上,鹗羽卫的弓箭手目光如炬,警惕地巡视着下方。考场外围,鹗羽卫和锦衣卫混合编队缇骑四出,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将整个考场围得铁桶一般。时有更夫敲梆报时的声音自远处传来,更添几分肃穆。
考场中央的高台上,香案早已设好。上等紫檀木制成的香案上,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以及诸位文昌神只的牌位。香烟自宣德炉中袅袅升起,盘旋而上,最终消散在微明的晨曦中。
主考官、华盖殿大学士诚意伯刘基,身穿庄严朝服,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在副考官吴王朱栋、文华殿大学士刘三吾、数算学院山长墨筹、格物学院山长墨羽等人的注视下,神情肃穆地净手、焚香。年过花甲的刘基动作依然稳健,那双看透世事沧桑的眼眸中,此刻满是庄重。
刘基面向东方皇城方向,带领一众考官及场内所有官员、差役,行三跪九叩大礼。在场众人随之跪拜,衣袂摩擦之声飒飒,在这寂静的清晨格外清晰。礼毕,他朗声宣读祭文,声音苍劲而清晰,回荡在空旷的考场之上,祈求文圣庇佑,盼天地神明鉴察,使此次大比能公平公正,为国家选拔出真正的栋梁之才。
祭文读罢,气氛愈发庄重。一名礼部官员捧上一个贴满封条的紫檀木匣,那匣子由上等紫檀木制成,边角处包着金边,在晨曦中泛着微光。
刘基再次净手,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小心翼翼地检查封条完好无损后,方才用银刀划开火漆,取出内里同样密封的试题卷轴。 他缓缓展开卷轴,目光扫过其上的御笔亲题,深吸一口气,转向台下肃立的誊录官们,沉声道:“洪武十三年,洪武庚申科,会试第一场,试题如下!”
早已准备就绪的数十名誊录官立刻伏案,奋笔疾书,将试题一字不差地抄录于巨大的题板之上。他们的笔尖在纸面上飞舞,发出细密的沙沙声,与远处传来的鸟鸣相和。题板由差役高举,巡行于各排考棚之间,确保每一位考生都能清晰看到。
同时,也有差役将抄写好的试题纸张,分发至每个考棚。 端坐在考棚内的学子们,屏息凝神,目光紧紧追随着题板或是接过试题纸,心脏怦怦直跳。
当看清第一场为期三天的七道考题时,有人眉头紧锁,有人面露喜色,有人陷入沉思。 第一题:“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论语·子路》,考察学子对君子小人之辨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与人和谐共处。 第二题:“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出自《大学》,深入探讨“诚意”与“慎独”的修养功夫。 第三题:“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出自《孟子·尽心上》,要求论述士人的责任与担当,需待时机成熟方可推行大道。 第四题:“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出自《易经·系辞》,涉及哲学根本问题,考察对抽象原理与具体事物关系的理解。 第五题:“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出自《易经·革卦》,结合历史,论述变革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暗合当下新政,极具现实意义。 第六题:“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强调民本思想,是治国理政的核心原则。 第七题:“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出自《易经·既济卦》,要求具有忧患意识,懂得防微杜渐。
这七道题,经义策论结合,既有对传统儒家经典的深度考察,又隐含了对现实政治的关切和思辨能力的挑战,绝非死记硬背所能应对。尤其是第五题“革命”与第六题“民本”,无疑让许多敏锐的学子嗅到了时代变革的气息,心中暗自衡量着如何下笔方能既符合圣贤之道,又能贴合陛下与朝廷推行新政的心意。
考场东南角,一个身着洗得发白的青色儒衫的学子正凝神静思。他叫李文远,来自西北,此刻正盯着第五题出神。他想起了沿途所见民生多艰,想起了陛下推行的新政如何惠及百姓,心中渐有明悟,提起笔来,在草稿纸上写下“变革之道,顺天应人”八字。
不远处,江南才子沈文渊则对第四题“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格外感兴趣。他想起了在帝国大学藏书阁中阅览的西洋格物典籍,那些精妙的仪器和算法,不正是“器”之极致?而其中蕴含的数理之道,又是何等玄妙的“道”?他嘴角微扬,已有腹稿。 短暂的躁动过后,考场迅速恢复了寂静。只听得一片研墨之声,继而便是毛笔划过宣纸的沙沙声,如同春蚕食叶,密集而绵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